奇书网

奇书网>胡适一生的治学主要涉及两个领域 > 第29章 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第2页)

第29章 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第2页)

二、国语文的教授法:此与九年所拟的完全相同。

(A)指定分量,由学生自修。讲堂上只有讨论,不用讲解。注入式的教授,自不容于当代的新潮流,教员在讲堂上,除了补充和讨论以外,实在没有讲解的必要。

(B)用演说,辩论,作国语的实用教授法。国语文既是一种活的文字,就应当用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授法。演说,辩论……都是活的教授法,都能帮助国语教学的。我可以说:“长于演说的人,一定能作好的文章;辩论家也是一样。”

各种国语教材的教授法,我在两年前已大略说遗了。只有新添的“古白话文学”与“文法”两项可以提出来略说一点。

教授古白话文学时,应讲演白话文学的兴起,变迁的历史,指出选例的价值。

教授国语文法时,可略依下列之三条原则:

第一,于极短时期中,教完文法中“法式的”部分。所谓法式的部分,就是名词分几类,动词分几类,什么叫“主词”……等。

第二,然后注重国语文法的特别处。如“把他杀了”的“把”字;“我恨不得把这班贪官污吏杀的干干净净”的“的”字;“宋江杀了人了”的两个“了”字;“放了手罢”的“了”字;“那个在景阳岗上打虎的武松”的“的”字……这些都是国语文法的特别处,是应当特别注重的。

第三,改正不合文法的文句。有许多的国语文句是不合文法的,应当随时改正。比如:

“除非过半数的会员出席,大会才开得成。”

这一句的上半句用“除非”,下半句不能用肯定,所以应该改为:

“除非过半数会员出席,大会是开不成的。”

如此,才能免于文法上的错误。

以上讲完了国语文,现在讲古文之部。

四、古文的教材和教授法

前年的计画之中,这一项惹起了最多的怀疑,而我自己这两年的观察也使我觉得这一项所以不能实施的原因了。现在先摘要说明我前年的主张:

一、古文的教材:

第一学年,专读近人的文章,自梁任公到章太炎,都可选读。此外还应多看文言的小说,如《战血余腥记》《穑者传》等。

第二三四学年,分两种:

(甲)古文选本,从《老子·檀弓》到姚鼐、曾国藩,每一个时代的重要作者,都应选入;于选本之中,包括古文文学史的性质。

(乙)自修的古文书,一个中学毕业生应该看过下列的几部书:

(A)史书:《资治通鉴》,或《纪事本末》等。

(B)子书:《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论衡》,……

(C)文学书:《诗经》之外,随学生性质所近,选习两三种专集,如陶潜,杜甫,王安石,苏轼等。

二、古文教授法:

(甲)教员分配分量,学生自己去预备。

(乙)讲堂上没有逐篇逐句讲解的必要,只有质疑问难,大家讨论两项事可做。

(丙)教员除解答疑难,引导讨论外,可以随时加入参考的材料。

以上是我三年前的主张。这个理想的计划,到现在看来,很像是完全失败了。教材的分量,早就有人反对了;教授古文,注重自修,大家也觉得难以实行。但这种失败,我还不肯认为根本的失败。我至今承认我当年主张的理由没有什么大错。我以为我的主张此时所以不能不失败,只为了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相当的设备。

三四年前普通见解总是愁白话文没有材料可教;现在我们才知道白话文还有一些材料可用,倒是古文竟没有相当的教材可用。我曾说,“那几本薄薄的古文读本是决不会教出什么成绩来的。”这话我至今认为不错。但除了那本古文读本之外,还有什么适当于教科的书籍吗?我提倡学生自读古书,但是有几部古书可以便于自修呢?我曾举《资治通鉴》,但现行的《资治通鉴》,——宋本,百衲本,局本,石印,——哪一部可以供普通中学学生的自修呢?我又说过各种“子书”,但现在的子书可有一部适用的吗?就拿最简短的《老子》来说罢,王弼本与河上公本是最通行的了;然而清朝古学大师对于《老子》的校勘训诂,——如王念孙、俞樾等——至今没有人搜集成一种便于自修的“集注”。究竟“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二句应该读“常无”“常有”为两小顿呢?还是读两个“欲”字作小顿呢?“常”字还是作“常常”解呢?还是依俞樾作“尚”字解呢?

我又说过《诗经》,但是《诗经》不经过一番大整理是不配作教本的。二百年来,学者专想推翻朱熹的《诗集传》,但《朱传》仍旧是社会上最通行的本子。现在有几个中学国文教员能用胡承珙、马瑞辰、陈奂一班汉学家的笺疏呢?有几个能用姚际恒或龚橙的见解呢?究竟毛传,郑笺,孔疏,朱传……那一家对呢?究竟齐诗,鲁诗,韩诗,毛诗的异同,有没有参考比较的价值呢?究竟《关关雎鸠》一篇是泛指“后妃之德”呢?还是美文王的后妃呢?还是刺她的曾孙媳妇康王后呢?还是老老实实的一首写相思的诗呢?这一部书,经过朱熹的整理,又经过无数学者的整理,然而至今还只是一笔糊涂账;专门研究的人还弄不清楚,何况中学学生呢?若我们也糊里糊涂的把朱熹的《诗集传》做课本,叫学生把《关雎》当作“后妃之德”的诗,那就是瞒心昧己,害人子弟了!

总之,我说的“没有相当的设备”,是说古书现在还不曾经过一番相当的整理。古书不经过一番新式的整理,是不适宜于自修的,我们不看见英美学生读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吗?莎士比亚生当三百年前,他的戏剧若不整理,也就不好懂了。我们试拿三百年前刻的“四开”(Quarto)、“对开”(Folio)的古本《莎士比亚集》,比较现在学校用的那些有详序,有细注,有校勘记的本子,方才可以知道整理古书在教学上的重要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