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胡适一生的治学主要涉及两个领域 > 第28章 中学国文的教授 2(第2页)

第28章 中学国文的教授 2(第2页)

1、用书 现在还没有好文法书。最好的书自然还要算《马氏文通》。《文通》有一些错误矛盾的地方,不可盲从;《文通》又太繁了,不合中学堂教本之用,但是《文通》究竟是一部空前的奇书,古文文法学的宝库。教员应该把《文通》仔细研究一遍,懂得了,然后可以另编一部更有条理,更简明易晓的文法书。

2、教授法 讲古文的文法,应该处处同国语的文法对照比较,指出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何以变了,变的理由何在,变的长处或短处在什么地方,让我举几个例。

例一,白话说“我骗谁?”古文要说“吾谁欺?”白话说“你爱什么?你能做什么?”古文要说“客何好?客何能?”这是不同的句法。比较的结果得一条通则:“若外动词的止词是一个疑问代名词,这个疑问代名词在白话里须放在外动词之后,在古文里须在外动词之前主词之后。”

例二,《论语》“阳货欲见孔子”一章,阳货在路上教训了孔子一顿,孔子答应道:“诺,吾将仕矣。”同类的例如“原将降矣”,“赵将亡矣”。既用来表示未来的“将”字,何以又用表示完了的“矣”字呢?再看白话说:“大哥请回,兄弟去了;”“大哥多喝一杯,我要走了。”这是相同的句法。比较起来,可得一条通则:“凡虚拟(subjunctive)的将来,白话与古文都用过去的动词,古文用“矣”,白话用“了”。分得更细一点,可得两式:

甲 式

乙 式

虽千万人吾往矣。

赵将亡矣。

我去了。

他要死了。

这种比较的教法功效最大。此外还可用批评法:由教员寻出古文中不合文法的例句,使学生指出错在何处,何以错了。我从前曾举林琴南“而方姚卒不之踣”一句,说“踣”是内动词,不该有“之”字作止词。这种不通的句子古文里极多。前天上海《晶报》上有人举《孟子》“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一句,以为“兴”是内动词,不可有“之”字作止词。这个例很可为林先生解嘲!这一类的例,使学生批评,可以增长文法的兴趣,可以免去文法的错误。

次讲作文。

一、应该多做翻译,翻白话作古文,翻古文作白话文。翻译的用处最大:1、练习文法的应用。例如讲动词的止词时,可令学生翻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所不能”,“他什么都不懂”……等句,使他们懂得止词的位置有种种不同的变法。2、译长篇可使学生练习有材料的文字。做文最忌没有话说。翻译现成的长篇,先有材料作底子,再讲究怎样说法,便容易了。

二、若是出题目做的文章,应注意几点:1、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2、千万不可出空泛或抽象的题目,3、题目的要件是:第一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第二要能引学生去搜集材料,第三要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学识。

三、学生平日做的笔记,杂志文章,长篇通信,都可以代替课艺。教员应该极力鼓励学生写长信,作有系统的笔记,自由发表意见。这些著作往往比敷衍的课艺高无数倍;往往有许多学生平日不能做一百字的《汉武帝论》,却能做几千字的白话通信。这种事实应该使做教员的人起一点自责的觉悟!

四、作文的时间不可多,至多二周一次。作文都该拿下堂去做。

五、改文章时,应该根据文法。合文法的才是通,不合文法的便是不通。每改一句,须指出根据那一条文法通则。例如有学生做了“而方姚卒不之踣”,我圈去“之”字,须说明“之”字何以不通。又如学生做了“客好何?”我改为“客何好?”或“客好何物?”也须说明古文何以不可说“客好何”。

六、千万不可整篇涂去,由教员重作。如有内容论理上的错误,可由教员批出,但不可代做。

七、结论

我这篇“中学国文的教授”,完全是理想的。一个人的理想自然是有限的,但我希望现在和将来的中学教育家肯给我一个试验的机会,使我这个理想的计划随时得用试验来证明那一部分可行,那一部分不可行,那一部分应该修正。没有试验的主观批评是不能使我心服的。

我演说之后,有许多人议论我的主张,他们都以为我对于中学生的期望太高了。有人说:“若照胡适之的计划,现在高等师范国文部的毕业生还得重进高等小学去读书呢!”这话固然是太过,但我深信我对于中学生的国文程度的希望,并不算太高。从国民学校到中学毕业是整整的十一年。十一年的国文教育,若不能做到我所期望的程度,那便是中国教育的大失败!

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北京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