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嫉羡与感恩的意思 > 第22章 关于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19526(第1页)

第22章 关于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19526(第1页)

第22章关于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1952)(6)

我选择“位置”这个词用在偏执与抑郁的阶段上,是因为这些成组的焦虑与防御虽然最初是发生在最早的几个阶段中,但是并不局限于这些阶段,而是会发生且再现于童年期的头几年,或是发生在日后特定的情境中。

注释:

[1]在我为这本书(即《精神分析的发展》,参见《关于焦虑与罪疚的理论》的说明性批注)提供的文章中,我从我的朋友劳拉·布鲁克(LolaBrook)那里获得了有价值的协助。她仔细地看过我的手稿,并且在数据的论述与安排方面提供了许多有帮助的建议,我非常感激她对我的作品持续不减的兴趣。

[2]在《从早期焦虑讨论俄狄浦斯的情结》中,对该主题有更详尽的讨论。我提到我采用了费尔贝恩的术语“分裂”,加上我自己的术语“偏执位置”。

[3]在《抑制、症状与焦虑》中,弗洛伊德说:“比起我们所相信的,生产过程是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割断,在子宫内的生命与最初的婴儿期之间,其实具有更多的连续性。”(S。E。20,第138页)

[4]我曾提出: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对抗,在出生的痛苦经验中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加强了被此经验所激发的被害焦虑。参见:《关于焦虑与罪疚的理论》。

[5]梅兰妮·克莱因在此指的是伊萨克斯(1952)、宝拉·海曼(1954)和她自己的文章《婴儿行为观察》(theBehaviInfants),这些文章都在《精神分析的发展》一书中发表。——译注

[6]这些最初被内射的客体形成了超我。以我的观点来看,超我开始于最早期的内射过程,并且是从好与坏的形象中建立起来。这些好与坏的形象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爱与恨中被内化,而且受到自我的同化与整合。参见:海曼(1952)。

[7]与内化客体(主要是部分客体)的攻击有关的焦虑,在我看来是疑病症(hypodria)的基础。我在《儿童精神分析》中有提及(第144页、第264页、第273页),我也主张婴儿早期的焦虑本质上是精神病性的,也是日后发生精神病的基础。

[8]在我的文章《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因》中,我提到初次体验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是在抑郁位置时与完整客体的关系上。随着我对发生抑郁焦虑的观点有所修正(参见《关于焦虑与罪疚的理论》),现在我认为,爱恨交织的矛盾在与部分客体的关系中就已经被体验到了。

[9]这种介于力比多与攻击性之间的互动形式,对应于生本能和死本能之间一种特殊的融合状态。

[10]参见:《从早期焦虑讨论俄狄浦斯的情结》。

[11]我发现对于分裂的病人而言,他们婴儿期的分裂机制的强度,基本上说明了他们进入无意识的困难。这些病人朝向合成的进展受阻于以下事实:在焦虑的压力之下,他们反复地无法保持自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结,虽然这些联结在分析过程中曾被强化。抑郁型的病人在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分裂较不显著,因而这些病人较有能力获得洞察力。在我看来,他们更成功地克服其婴儿早期的分裂机制。

[12]参见:《儿童精神分析》第三章。

[13]在我的论证(正如我在本文以及之前的著作中所发表的)中,隐含这样一层意思:我不赞同亚伯拉罕关于“前矛盾期”(pre-ambivalentstage)的概念,因为它意味着破坏的(口腔施虐的)冲动最初是随着长牙而发生的。不过,我们必须记住,亚伯拉罕也曾指出施虐性原本就存在于“如吸血鬼般”(vampire-like)的吸吮行为中。毋庸置疑,开始长牙以及影响牙龈的生理过程,是激发同类相食的冲动以及幻想的强烈刺激,但是攻击性构成了婴儿与**之间最初关系的一部分,虽然它不常被表现在这个阶段的啃咬行为中。

[14]参见:《儿童精神分析》。

[15]《从早期焦虑讨论俄狄浦斯的情结》。

[16]亚伯拉罕提到本能抑制,首次见于“……自恋并带有同类相食的性目标的阶段”(《力比多发展简论》,第496页)。由于对攻击冲动与贪婪的压抑经常也波及力比多欲望,抑郁焦虑成为进食困难的原因,这些困难发生在婴儿数个月大的时候,并且在断奶时更为常见。关于最早期的喂食困难(某些婴儿从出生几天就开始了),在我看来,是因为被害焦虑所造成的。(参见:《儿童精神分析》)

[17]这些困难在婴儿身上经常可以观察到,特别是在断奶期(即当从**转换到奶瓶喂奶时,或是在奶瓶里加入新的食物喂养时,等等)。它们可以被视为一种抑郁症状,这在抑郁位置的症状学中是众所周知的。这一点在《论婴幼儿行为观察》中有更详细的处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