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重阳木的寓意 > 第26章 美文是怎样写成的(第3页)

第26章 美文是怎样写成的(第3页)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段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做一个引子,用“事”字诀。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气象,铺垫出一个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诀。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设想了两种“览物之情”,创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诀和“情”字诀,由“形境”过渡到“意境”。连用霪雨、阴风、浊浪、星隐、山潜、商断、船翻、日暮、虎啸、猿啼等十个恐怖的形象。然后推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伤感情境。连用春风、丽日、微波、碧浪、鸟飞、鱼游、芷草、兰花、月色、渔歌等十个美好的形象,推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快乐情境。

第五段导出哲理,作者将形和情有意推向理的高度,设问:有没有超出上面那两种的情况呢?有,那就不是一般人,而是“古仁人之心”了。这种人超出物质利益的**,超出个人的私念:在朝为官,不忘百姓;被贬江湖,不忘其君。太平时忧天下,危难时担天下。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乐呢?到文章快结束时才推出一声绝响,一个响亮的哲理式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官要做这样的官,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的是“理”字诀。这个道理一下讲透了,这个标准一下管了一千年,而且还要永远管下去!这是文章的**,全文的主题,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的信念。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官员都有忠奸、公私、贤愚、勤庸之分。而公而忘私、“先忧后乐”是超时代、超阶级的道德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永远的精神财富。范仲淹道出了这种为人、为臣的本质的理性的大美,文章就千古不朽了。作者讲完这个结论后,文章又从“理”回转到“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一种超时空的向往和惆怅。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形美、情美、理美、文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就是“四美俱而二难并”了,是一种高难度的美。

二、两类作者,两类文章。

虽然我们给出了一个“一文”的要求、“二为”的宗旨、“三境”的标准、“五诀”的方法,但并不是谁人拿去一套,就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就像数学课上,不是老师教给一个公式,人人都能得一百分。这还得有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

凡古今文章,从作者角度分有两大类。一类是文人、专业作家,如古代的司马相如、李白、王勃,现代的许多专业作家。作者先从文章形式入手,已娴熟地掌握了艺术技巧,然后再努力去修炼思想,充实内容,但无论如何,由于阅历所限,其思想总难拔到很高的境界。就像一个美人,已得先天之美,又想再成就一番英雄业绩,其难也哉!第二类是政治家、思想家,如古代的贾谊、诸葛亮、魏征、韩愈、范仲淹,近代的林觉民、梁启超,现代如毛泽东等人。这类作者是从思想内容入手,他并不想以文为业,只是由于环境、经历使然,内心积累甚多,如火山之待喷,不吐不快,就借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大部分政治家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他们忙于事务,长于公文、讲话、指示等应用文字而不善美文,或者根本就没有修炼到思想的美,很难做到“四美俱而二难并”。但也有少数政治家、思想家,或因小时就有文章阅读或写作训练的童子功(如人外表的先天之美),或政务之余不忘治学(如人形体的后天训练),于是便挟思想之深又借艺术之美,登上了文章的顶峰。就像一个美女后来又成就了伟功大业,既天生丽质,又惊天动地,百里挑一。

因为有两类作家,也就有两类文章,“文人文章”和“道德文章”。中国文学传统很重视政治家的“道德文章”,政治家为文是用个性的话说出共性的思想(如诸葛亮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说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如果只会用共性的语言说共性的思想,就是官话、套话,有理而无美,这不叫文章,也不可能流传。“文人文章”,求“美”而不求“理”,是以个性的语言说出共性的美感。常“美”有余而理不足(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因为文章第一位是表达思想,“理境”为“三境”中最高之境,所以相对来讲,先入艺术之门,再求深造思想难;先登思想之峰,再入艺术之门易。所以真正的大文章家,由政治家、思想家出身的多,而专攻文章、以文为业的反倒少。历史上的范仲淹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也许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作家。后人在排唐宋八大家之类的排行榜时,他也无缘入列。但这恰恰是他胜过一般文人之处,或者历史根本就不忍心将他排入文人之列。这倒给我们一个启示,每一个政治家都有条件写出大文章,都应该写出大文章。

中国从古至今,内容形式都好,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文章为数不多。我排了一下有十篇。它们是:

1。汉代贾谊的《过秦论》

2。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3。三国诸葛亮的《出师表》

4。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5。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6。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7。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并序》

8。民国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9。民国林觉民的《与妻书》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

这些文章已经成为中华经典。什么是经典?我在《说经典》一文中谈道:“第一,经典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空前绝后,比如我们现在不可能再写出唐诗、宋词;第二,已上升到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第三,能经得起重复,即实践的检验,会常读常新。人们每重复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雨一打就碎,而一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怎么才能达到经典的高度呢?这又回到我们开头讲的“一文、二为、三境、五诀”的标准。简要来说,你得有很高的政治修养和文学修养,而且还要能有机地结合。而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用美学大师黑格尔的话说这种人是天才,“一般来说有这种才能的人一遇到心中有什么观念,有什么在感发他、鼓动他,他就会马上把它化为一个形象、一幅素描、一曲乐调或一首诗。”艺术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徐悲鸿的《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范仲淹在这里是把他的政治理念化作了一篇《岳阳楼记》。

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不是随便就有的,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年易过,好文难有。

注释

[1]1948年1月中央决定分十万兵南渡长江,由粟裕统率。1月12日粟电中央,过江后无后方,不利。建议不过江,在中原打大仗。1月27日,中央再令粟最迟5月渡江。1月31日,粟以两千字长电二次电中央,建议三个野战军联合在中原打大仗,将敌主力消灭在江北。2月1日,中央再电令粟3月渡江,后又令5月渡江。4月18日,粟面见陈毅,重申己见。4月29日又赶赴城南庄,直接向五大书记汇报,终于说动中央,搞淮海大决战,保证歼敌五十万到六十万,结果歼敌八十万。

[2]英国布莱尔作首相时,苏格兰北部落后地区一女学生考上牛津大学,这在当地百年一遇。但面试未通过。地方政府请教育大臣出面说情,学校未许。大臣又托副首相去学校说情,未许。副首相找到布莱尔,学校对布说:“任何人无权改变教授面试的结论。”布只好同意,但背后发了一句牢骚,说这个学校也太古板了。学校大怒,宣布取消原定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的计划。

[3]2009年7月1日《新京报》消息,北京市建成第一批廉租房,市委领导为住户发钥匙,住户代表跪地而接,向领导表恩。

[4]范仲淹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冯玉祥曾有一联号召人学习范仲淹:“兵甲富胸中,纵叫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劝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阅读指导

古来解读《岳阳楼记》的文字和文章不少,但对这三百六十八字的短文,竟解读出两万字,并且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思考得如此振聋发聩,实属罕见。文章鸿篇巨制,编织有序,作者由文析人,又由人析文,将美文与伟人一起来分析,最后合二为一,论述了美文的标准。

范仲淹正当北宋封建社会的成熟期,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员知识分子,而他留给我们的《岳阳楼记》,是其一生的政治财富和文化思考的浓缩。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靠的是思想含量,人格思想、政治思想和艺术思想。

它的现实意义,作者归纳了三条:一是教我们怎样做人,二是教我们怎样做官,三是教我们怎样写文章。作者依次分析,来分别论述三个分论点:我们该怎样做人,分析范仲淹身上的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之美;我们该怎样做官,分析文中及范仲淹身上的忧民、忧君、忧政的为官之道;我们该怎样做文章,分析《岳阳楼记》达到的“三境之美”,提出美文的标准。三个分论点内部又分别按照总分结构,运用小分论点并列的结构来加以阐述。

宏大的评述,需要丰富的资料,作者于古籍中搜寻史料,分析比较归类,从当代政治史、政治家的资料中精选素材,从政治、历史、哲学中汲取资料和营养,才能完成这部鸿篇巨著。如在论述经典美文需要作者有很高的政治修养和文学修养,而且还要能有机地结合时,引用美学大师黑格尔的“一般来说有这种才能的人一遇到心中有什么观念,有什么在感发他、鼓动他,他就会马上把它化为一个形象、一幅素描、一曲乐调或一首诗”的理论,并列举艺术史上的王羲之《兰亭序》、徐悲鸿《马》、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等例子,从而使论证更充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