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棠棣王朝讲的是什么 > 第23章 断腕皇后(第4页)

第23章 断腕皇后(第4页)

“殿下二十三岁即位为晋王,十几年来连战连胜,奄有河朔、大败契丹、势吞河洛,可这不是殿下一个人的功劳,更是七哥和十三太保之功。如今殿下身边大将阵亡、人材凋零,殿下不思任贤选能,反倒与伶人、内官们走得越来越近。李嗣源、符存审的军中,军饷逐月被减扣,而那些戏子们,却统统被封以刺史、指挥使、兵马使的高位!如今河东军中,就算是节帅大臣,也必须通过行贿戏子,才能得到升迁。”伊明贞有些愤恨地说道,“殿下不但亲近郭从谦这样的戏子,还宠信毫无德行的刘玉娘,将她立为正妃。我听说刘玉娘贪得无厌、虚荣狭隘,动不动就向节帅们大肆索贿卖官,只要送够了钱,哪怕天大的罪责,她也敢向殿下说情!可她积蓄了几百万缗钱,却不愿拿出一文来抚慰战死的将士和贫苦的百姓!成天只记得翻盖寺院,向上天祈福!还勾结势利小人,想劝说殿下称帝,陷殿下于不义。殿下,请务必远离此不仁之人,方能全身远祸。富贵,不过是浮云,唯德义能彰显于千秋,先王至死不肯自立称帝,正是为了成全忠义之名,望殿下细思!”

李存勖神情有些尴尬,从伊明贞的说教中,他听出了张承业与两位母妃的口气,想必他们这些年还有过书信往来,所以伊明贞才对晋阳城中的情形了如指掌。

是的,这些年来,义兄们一个个阵亡,他身边无限凄凉,除了一群能在戏里惟妙惟肖地扮演韩信、关羽、张飞、吕布、秦琼等名将的戏子,再没有几个可以倚恃之人了。

可他也绝不是一个只知道任用伶官、沉溺戏曲、昏庸愚蠢、毫无才德的主公啊,不然的话,这素来以骄兵悍将闻名大唐的河朔三镇,怎么可能成了他的地盘?

望着李存勖那一脸不以为然的表情,伊明贞失望地发现,晋阳城,她的确是永远回不去了。

镇州被困三个月,城头的炊烟越来越少,这十天来,天气晴丽,却几乎一次也没看见过炊烟袅袅冒出。

李嗣昭暗自盘算,过不了三天,饥饿的镇州兵便会出城来打草抢粮,当下传令下去,命城南、城东、城西九座城门外的守兵撤围,让出大道。

他前任的北面招讨使阎宝,在围攻镇州时,也是使的这一招“引蛇出洞”,准备等五百名镇州兵出城劫掠时设伏兵围歼,可没想到跟随着五百名镇州饥兵的,竟然还有七八千同样饥饿的骑兵。阎宝的伏兵猝不及防,反陷入了镇州兵重围,其他后援一时未至,导致晋军大败,溃逃上百里,气得阎宝背上毒疮发作,在军中身亡。

因此李嗣昭决定自己的伏兵至少要设三道防线,饿兵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更何况镇州城里不止有饿兵,还有几十万饥民。

九门守兵撤围没多久,晌午一过,镇州果然城门大开,成群饿兵们争先抢后冲了出来,九门外空营里还散落着不少干粮,饿红了眼的镇州兵转眼间把营地搜刮得干干净净,又像蝗虫一般向九门外的村庄与营帐里冲来。

极度饥饿之中,镇州守兵已经失去神智,被肉汤、馒头的香味吸引得神魂颠倒,沿李嗣昭精心布置的路线一步步走下去,深入李存勖与李嗣昭两处伏兵的包围圈。

前方晋军游骑与镇州饥兵接战片刻,掉头便走,落下的营帐里没有多少粮食,仍处于饥饿中的镇州兵丢下营帐,纵马追赶着游骑,越过沙河,来到新乐城外的玉皇庙旁。

镇州城里饥荒已经一个多月,因此今日出九门觅食的兵将足有两万多人,几乎倾巢而出,他们被游骑与粮草**着,一步一步走入李嗣昭设好的埋伏中。

一声炮响,李存勖带着飞虎军从山脚下驰出,李嗣昭带着晋军从玉皇庙里杀出,符存审则带着两个儿子从镇州兵的身后包抄过来。

定州已平,只要今天杀退镇州兵,河朔叛乱便能彻底平定。

几乎没费多少功夫,两万镇州兵便死伤累累,剩下的人索性弃械投降。李存勖清点完战俘,向李嗣昭笑道:“三哥,这次大军平叛,多亏你有勇有谋,在定州城外契丹大军中冲阵,舍生忘死,救孤性命,又在镇州城外精心设下埋伏,几乎兵不血刃,便打下镇州。河朔之叛,若非三哥亲自带兵挂帅,岂能这么快平定!唉,若不是继韬那孩子不争气,孤今天怎么奖赏你,都不过分!”

听得李存勖提起他的次子李继韬,李嗣昭脸上不禁一阵白、一阵红。

李继韬是他的次子,可与性格柔顺内敛的长子李继俦不同,李继韬秉身不正,专爱投机取巧,与晋王面前的红伶郭从谦、晋王妃刘玉娘来往密切,打得火热,常帮刘玉娘用扣发军饷货利谋财,因此飞黄腾达。刘玉娘多次在李存勖面前提起,要以李继韬取代李继俦为昭义军留后,李存勖也已经点头答应。

李继韬写给朱友贞的信上,竟然认为这次河朔之乱无法平定,河东将来必然会被梁军所灭,所以愿献出潞州,以谋大梁官职。

虽然李存勖对自己毫不生疑,仍然以自己为主帅、领七万晋军平叛,可李继韬信上的每一个字,都像扎在李嗣昭心底的利剑。

李嗣昭为人老实本分,膝下六子均为杨夫人所生,这六子虽不如符家九子出众,可也从小请名师教习骑射、跟在行伍中建功,怎能想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却成了河东的叛逆,还要将他拼死守护的潞州拱手交给大梁?而且,听说不仅是次子李继韬一人有此密谋,他的六子李继远也参与其中。

李嗣昭单膝跪下,泣道:“殿下,老臣家门不幸,有此逆子!老臣一世清白名声,皆为此子所玷。待老臣复回潞州之日,当领兵亲斩逆子,向殿下谢罪!”

李存勖见他惶恐万分,忙安慰道:“这都是继韬受人怂恿,与三哥何干?如今河朔已平,三哥年纪也大了,孤看三哥身子骨已不如往日,不如回晋阳城安居养老,也好与孤朝夕相处,指点小弟。”

李嗣昭收了眼泪,叩头谢恩,心下却明白,李存勖只要一回晋阳,就会收去自己的兵权、免除自己昭义节度使的官位。

他并不贪恋官位兵权。

十三太保中,李嗣昭对李克用情义最重,宁死不会变心。当年潞州城被围一年,他每天只得一顿粥饭维生,梁帝许他“潞王”之封,他也不肯开门出降。年少时,李嗣昭好酒,只被李克用说教一次,便终身滴酒不沾。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感恩。他只是一个普通农夫之子,还在襁褓中时便得李克用收养,长大后却又瘦又小,毫无男子汉气概,即使如此,李克用也没有灰心失望,而是千方百计教导他、引领他、栽培他。

此生,凭此五尺之躯,而能驰骋河东、河朔为一代名将,任节帅、挥万骑,就算他攻克再多的城池,也回报不尽父王的深恩。

玉皇庙废垣之后,突然有几支冷箭射出,直奔李存勖而来。

李嗣昭大喝一声:“殿下小心!”

他一把推开李存勖,挡住冷箭,额头上被射中了一箭。

却见废垣后有三个身着镇州甲衣的败兵身影,李嗣昭不顾头上伤势,急忙赶去,引弓在手,接连射死了两个镇州败兵,追到第三个镇州败兵身边不远时,李嗣昭一摸腰间箭袋,袋中已空,他毫不犹豫,一把从额头上拔下插着的利箭,射倒了第三个败兵。

李嗣昭的额头上血喷如柱,他站在玉皇庙大殿之前,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望着李存勖道:“殿下……河朔已平,老臣从此可以追随先王于地下,愿殿下相信三哥一片丹心,宁死不会为祸河东!”

李嗣昭气息微弱地道:“三哥知道。可三哥和父王一样,这辈子最重名声,虎死留皮,人死留名,我若活着重返河东,便无论如何也洗刷不干净自己的名声……殿下,自父王死后,我没有一天不想他……若殿下能将我棺椁运回代北,葬于父王陵畔,地下相伴,三哥……便能含笑九泉……”

李存勖悲不能抑,重重地点着头,脸上的泪水像雨点一样,落在李嗣昭瘦削无肉的脸上。

镇州、定州已平,他亲领成德节度使,河朔已经彻底成了他的地盘,契丹骑兵自定州大败后无力南窥,他离复唐大业只有一步之遥……可为什么,他感受到的不是壮志将酬的狂喜,而是无边的惆怅失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