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梁衡杂文集在线阅读 > 第19章 说文章3(第2页)

第19章 说文章3(第2页)

当周恩来去世时,无论东方西方,同声悲泣,整个地球都载不动这许多遗憾,许多愁。(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大无大有周恩来》

对重大理论思想也可用幽默来表达:

可是我们急于对号入座,急于过渡,硬要马克思给我们说下个长短,强捉住幽灵要现形。现在回想我们的心急和天真实在让人脸红,这就像一个刚会走路说话的毛孩子嚷嚷着说:“我要成家娶媳妇。”马克思老人慈祥地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先得吃饭,先得长大。”

《特利尔的幽灵》

为文第一要激动

我常听到这样的话,你看到此情此景又可写一篇好文章了。但我大多数情况下却心静如水,没有创作的激动。

写作就是一种感情和思想的喷发。你可以在学识、技巧各方面已有足够的准备,但是没有一个契机,它还是不能成文。就像一座火山要等百年千年才喷一次,也可能永远地怀抱岩浆,沉默不语。

文章之有激动和无激动大不一样。有激动为真文章,能感到作者想说话,说真话,读者就有新感觉、新启发。无激动,作者所写必抄袭、必重复、必说教,读来令人心烦。无激动之文有四种:

一是新手初学而为文,比如学生作文。这时作者的主要目标在掌握文字技巧,训练文字的驾驭能力,布局得当、文字通顺皆可,重在学形式,还不能一气贯文中,所以也多找不到什么激动之情。

二是外行为文。有一部分人并不是当作家的料,但是对写作十分爱好,十分投入,而且自以为找到了感觉,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地写。实际上他是在照样画葫芦。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找到那个激动点,没有找到进山的路。如果他有发表的条件,就更促成了这种恶性循环。甚至他一生就这样穿着皇帝的新衣,出席作家会议,上台领奖,为人签名,等等。

三是匠人原地踏步为文。有的人确实写过几篇成名作,但是再找不到新突破,又不甘心被人忘掉,就在自己原有的高度上不断重复。像一个匠人,在熟练地工作,所提高的只是技巧与速度,设计造型没有新突破,上不到大师这个台阶。

四是老手敷衍为文。文章写多了就累人,名家也难篇篇激动,老手在为文债所逼时也会敷衍为文,并不去动真情。就像一个名演员,一生总演这一出戏,也有腻的时候,场场激动受不了。这四种人,第一、二种是根本不知道为文要激动,第三种是丢失了激动,第四种是懒得激动。

为文为什么要激动,就是为了产生一种爆发力、爆炸力,这样才能震撼人心,感动读者。读者捧读一篇新文章前,本来心静如水,全靠作者这一粒石子投入他心海之中,激起情感的涟漪。能不能投得准,是关键。而投之前,又要看作者是不是先激动,即先产生投的欲望。刘勰所谓“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心不动,难为文。如果作者心如止水,怎么能期望读者其心如沸呢?激动者,情为所激,心为所动,实际上是一个由事物到作者、再到读者的连续过程,必得“双动”才行。作者不动情,不能为文。就算为文,读者不动心,不算好文。所以这个激动点一般要找在时代和最大多数人的共振点上,才能收大激动、大影响之效。比如,家家婚丧嫁娶,都有个人之喜、个人之悲。但这并不是社会全体之喜、之悲,这种文章写出来自己激动,别人并不激动。这就是为什么小情小景不足取,凡历史上留下来的名篇都是大激动之文。虽也有取之常情常景者,如朱自清《背影》,但实际上它是寓共性于个性,揭示出人伦之大情。

怎样才算有激动之文呢?简单说,就是无中生有,死中求活。无论是作者内心平静的世界,还是外部的客观事物,原本是孤立的,不成文章。只有两相一激,便无中生有,生出新的思想,便死寂之中忽然跃出活灵灵的情感。像春天第一声春雷,震醒冬眠蛰伏之物;像春雨浸润土中的种子,催生新芽。作家的修养学识经外部事物一激,就如原子辐射使生物变异,可以激发出想象不到的新思想、新情意、新文章。作家许多时候并不想为文,但忽遇外事外景所激,反会顺手写出一篇好文,正所谓“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我写过许多山水文章,对象都是万年旧物,前人咏过何止千遍,但仍觉有可激动之处;也写过许多文章,都是古人故人,别人也多有抒写评点,但仍有激动我的地方。也还有许多的山水人物看过想过不知多少遍,但就是不想写,因为我还没有发现激动我的那个点。一个作品的成功,概括来说是“二次激动”“三点一线”,先要作者激动,并发而为文,像杜甫那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用这种文章去激动别人,洛阳纸贵。作者、写作对象、读者三点一线,在激动这根弦上共振才行。鲁迅说写不出时不要硬写,不激动时,就不要提笔。

文章三美

散文既是一种艺术,其美是有层次的。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个层次是描写的美。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类似美术作品中的素描。

第二个层次是意境的美。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这个境界是作者的主观境界,是别人无法替代创造的。类似美术作品中的写意。如果是素描作品,不同的画家画同一物互相可以很像。而写意画却不同,画家虽面对同一对象,画出的却大相径庭。可以看出画家在作品中加入了自己个人的思想、气质。这种美是以现实物为核心衍射出的一种光环,又好像一块糖刚开始溶化,糖连同靠近它周围的水滴(无形的糖)一起构成一种甜。如果说第一个层次是客观的美,第二个层次就是主观的心灵美。

第三个层次是哲理的美。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做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第二个层次的艺术力量主要是在人们的胸怀中鼓**,以情动人,使读者或悲或喜激动不已。第三个层次的艺术魅力是一种冷静的思索,使读者在经过一番景的陶醉、情的激动之后,静思其中之理,并悟出宏观之道。而这种道理又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经你道破后人人承认。所以这一层次的美又返归到客观的美,不过更高一层。与美术作品比,它是抽象的、象征的画。还以那块糖比,这时糖已全部化完,我们找不见它的原形,但甜味是客观地存在着的。

第一个层次借助客观形象,其艺术力是暂时的,过目即忘;第二个层次**作者主观的心象,有个性,艺术力持久;第三个层次又返归到客观真理,点破天机,使人们永久地折服。列简表如下:

当然在一篇散文中要同时达到这三个层次是很难的,每篇文章可以主要追求一种美。比如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一种典型的描写美。我以为古文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三个层次兼备的好文章:大量的绘声绘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这是描写的美;由景而及情,“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宠辱皆忘,把酒临风”,这是意境的美;最后将这所有的景和情的积蓄一起迸发出来,点破一条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者读至此处没有不点头的。而且这千古至理名言,一读之后永远不忘。正因为这篇文章在这三个层次上都有完美的体现,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传诵不衰。

我在前期的写作中并没有悟出这个层次,而且这样划分和解释也未必能得到文艺理论家们的同意。但我在自己后来的创作实践中是按自己的理论来走路的,较能体现这个思想的是《马列公园赋》。

文章五诀

一篇文章怎样才好看呢?先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如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但更多时候是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如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等。所以文章之法就是杂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衬之法,反串互换之法。文者,纹也,花纹交错才成文章。古人云:文无定法,行云流水。这是取行云流水总在交错、运动、变化之意。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没有人看;形式死板,没有变化,也没有人看。

热门小说推荐

人类枷锁
肚子没墨水了人类枷锁
...
重生80年代
初雨彩虹重生80年代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