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地臣等人归根结底是在给巴林家族办事,地位和影响力并不比拥有正式领事身份的阿礼国低。
换言之,阿礼国无法忽视马地臣等人的诉求。
彭刚本来是打算派遣唐正才去往汉阳门码头走一遭,同马地臣等人接洽。
既然郭崑焘来了,且郭崑焘也希望尽早妥善解决此事,让郭崑焘走一趟也无妨。
不出彭刚所料,在马地臣等人看来,三个印度马德拉斯殖民地兵的死活在马地臣等人看来,在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巨大的贸易利润面前微不足道。
若能重启谈判,争取到与法兰西、美利坚在武昌、汉口的同等外交资格和商业资格,牺牲他们也无妨。
至于禁止烟土贸易,这一条件在马地臣等人看来也不是不能暂时搁置,先打开内陆市场,不让法兰西、美利坚独占再说。
毕竟英国商人最早来到广州口岸时,做的也是正经的生意。
彭刚不是这片土地上禁烟土的第一个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当初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运动搞得不也是轰轰烈烈,如今烟土贸易还不是照旧。
只要先打开内陆市场,一切都还有机会。
马地臣等人不相信彭刚会数年,数十年如一日地对烟土贸易的态度都如此坚决。
尽管马地臣等人有意给阿礼国上强度,促成外交贸易谈判的重启。
但见利如蚊蝇见血的马地臣等英吉利洋行商务代表还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彭刚能为他们提供一笔五万担的红茶的贸易订单,并要求一年之内交付,价格方面则向旗昌洋行的采购价看齐,作为他们向阿礼国施压,促成英印士兵淫辱武昌浣衣妇女一事妥善解决的前提条件。
茶叶贸易双方都能受益,即使给英资洋行的茶叶价格与旗昌洋行等同仍旧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签订一份茶叶订单,彭刚自然是乐意的。
不过五万担的茶叶订单,还要求全部都是红茶,并且一年之内完成交付。
马地臣等人如此大的胃口着实是让彭刚大吃一惊,他同法美两国洋行签订的所有茶叶订单,总量都还没有这个数目。
如此不切实际的订单即使是签了,也无法如期履约。
毕竟彭刚已经和法资、美资洋行签订了茶叶订单,他要优先满足法资、美资洋行,尤其是已经入股的利名洋行、旗昌洋行的需求。
向彭毅了解了汉口的茶叶市场状况,彭刚让郭崑焘再跑一趟,答复马地臣,可以提供五万担红茶订单给他们几个英资洋行,但交付时间由一年之内更为四年之内,否则他也无能为力。
得了实利,英资洋行的几位大班终于开始发力,将满腹的焦虑和不满倾泻向阿礼国。
无比煎熬的阿礼国将自己锁在办公室里,反复权衡其中利弊。
坚持不交人吧,重启外交贸易谈判的想法必将破裂,英吉利被排除在两湖市场之外,法美获利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不仅是同使团随行的英资商务代表不满,回上海后亦无法向开埠口岸的商人交代。
届时领事位置难保不说,还可能面临与彭刚的军事对峙,目前在内陆地区同彭刚发生直接军事摩擦,胜算渺茫且得不到任何外援,极难全身而退。
交人吧,损害了领事裁判权的原则,会遭到部分强硬派的批评。但能立刻换取谈判重启,打开巨大的内陆市场,满足商界需求,稳固他本人在华的地位。
至于那三个印度马德拉斯的殖民地兵,只要彭刚不强调他们的英吉利雇员身份,而是以印度土兵的身份移交给彭刚也无妨,多少也能挽回些颜面,保住点英吉利人在内陆市场的声誉。
临近彭刚所给的两日之期,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以及为本人的仕途所计,阿礼国终于走下了百合号,在北殿圣兵的护送下来到北王府面见彭刚。
步入北王府大殿,阿礼国整理了一下思绪,打好腹稿,组织好语言,开口说道:“殿下,关于那三名犯下过错的印度籍士兵,我深表遗憾。他们虽受雇于使团,但其行为完全背离了女王陛下的训令与文明准则,我已将他们开除,他们现在不再是我们英吉利使团中的一员。”
阿礼国刻意强调了三名印度马德拉斯殖民地士兵印度籍的身份,有意淡化其英吉利雇员身份,观察着彭刚的反应。
彭刚立刻洞悉了阿礼国的意图,无非是想在交出肇事者平息事端同时,保全大英帝国的颜面,回去之后好将此事定性为行为不端的印度人个人行为,尽量撇清关系。
彭刚要的是给治下百姓一个交代,平息民怒。
昭告治下百姓洋人犯法,同样治罪,无有偏私。
至于这些人是英吉利人还是印度人,绝大多数民众并无概念,他们只需要看到犯事的洋人伏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