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程途中,黄大彪已经审讯过清军战俘,弄明白了这伙离营逃窜的清军骑兵是和春和亲兵以及捷营的精锐,且和春已经中弹负伤。
黄大彪将自己所知道的一五一十地向彭刚汇报,汇报毕,不忘主动向彭刚请罪:“属下未能将清军骑兵全歼,毙杀擒获敌首,还折损了十几名教导营的老兄弟,听凭殿下责罚处置。”
没有报喜不报忧,主动揽责,比起君山一战后陈阿九的表现,高下立判。
彭刚示意黄大彪起身,说道:“清军骑兵一味逃窜,皆乘骑快马,轻装出逃,想要全歼确实不易。”
说着,彭刚拿起黄大彪提供的俘虏名单仔细查看了起来。
见捷营都司冯子材的名字赫然在列,面色稍霁。
俘虏冯子材多少弥补了些未能毙俘和春、张国梁的遗憾。
冯子材和张国梁不同,张国梁还叫张嘉祥的那会儿,肆虐纵横贵县,屠了贵县的很多村墟不说,连贵县县城都未能幸免。
彭刚麾下的很多贵县籍贯的将士,便是张国梁屠贵之后渡黔江来投的彭刚,算是彭刚起家时的原始股。
这些人不少和张国梁有仇,结下了梁子。
如若张国梁愿意投降彭刚,彭刚也不会接纳张国梁。
冯子材是在广西博白聚众反清接受的招抚,后来才和张国梁厮混到一处,和浔州府人并无血仇。
彭刚命黄大彪将俘虏转交给战俘管理处负责处理,并写下封书信,让黄大彪顺道转交给战俘管理处副处长陈南山,交代陈南山重点照顾冯子材,早日治好冯子材的伤。
每次大战,北殿所俘虏的清军人数都远超直接在战场上毙杀的人数。
更何况岳州大营围歼楚军、镇筸兵一战是北殿起事以来独立组织的最大规模的大会战,俘虏的数量肯定很可观。
战俘管理处的副处长陈南山也带着他的团队随军出征,准备随时接收清军的俘虏。
战俘管理处连战俘营的营地都选好了,就设在巴陵城外,距离前线并不远,目前已经接收了湖南绿营洞庭协水营的千把号俘虏。
虽说黄大彪不明白彭刚为什么对一个捷营的小小都司这么上心,但黄大彪长期跟随彭刚左右,很有眼力劲,也不多问,只是接过彭刚的信件,应承了下来了这份差事。
岳州大营。
垂死病中惊坐起,回光返照的老将向荣,竟全副披挂了起来。
沉重的甲胄压在向荣枯槁的身躯上,多少显得有些不甚协调。
脸色依旧苍白如纸的向荣步履蹒跚,吃力地走向他的坐骑,记名总兵邓绍良正欲上前搀扶,却被向荣毫不客气地甩开了。
向荣独自骑上他的白马,来到了岳州大营的校场上。
岳州大营校场,聚集着从各营挑选出的尚存胆气的三千余名精锐士卒。
这三千余名岳州大营的精锐,半数来自曾跟随向荣征战湘南、广西的老楚军,半数是精挑细选的镇筸兵悍卒。
岳州大营对外号称有七八万余大军,实际上也有两万余兵勇在营。
不过真正能打硬仗的悍卒,除了被和春、张国梁带走的那些精锐之外,剩下的都在校场上了。
被召集起来的这三千余岳州大营精锐惊惶而又茫然地望着缓缓驰马而来的向荣。
和春、张国梁出逃这么大的事情自然是压不住的,捷营营地那边早炸开了锅,没被张国梁带走的捷营兵勇成日都在问候张国梁的宗亲。
和春、张国梁出逃的事情早就传遍了整个岳州大营。
己方两员将领还没开战就带着亲兵出逃,还把最宝贵的好战马都带走了。
此举不可避免动摇了岳州大营的军心,产生了很恶劣的消极影响。
向荣的目光扫过这些惊惶茫然的精锐,心中不免涌起一股悲怆之感。
想当初他亲自督带楚军进入湘南、桂北剿天地会,一路连战连捷,不断受到朝廷的嘉奖,威震南疆,是何等的风光。
本以为南下入浔援剿上帝会教匪会和追剿天地会会匪一样顺利,岂料刚到武宣就遭受了当头一棒,损兵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