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史无前例的大繁荣
2001年到2008年9月的这段日子里,非洲和拉丁美洲诸国、东南亚、中东各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分别将本国地上地下最优质的资源原材料采出,或者从地下挖出矿石,或者把森林砍倒变成木材,或者把粮食、羊毛装箱,或者从地下抽出“黑金”,然后送上万吨巨轮,从四面八方出发,而目的地却一致:世界工厂——中国。
继而,送来的原材料、半成品由中国那数亿廉价而吃苦耐劳的工人加工成成品,然后这些工业制成品再次装箱,被送上万吨巨轮,沿着无数的贸易航道分散开去,送到世界各国。
然而,其主体(约50%),却是送去美国、欧洲或者日本,在那里,巨大的消费市场像黑洞一样,似乎具有无限的吞噬能力,可以将无限多的产品统统吃下。
换言之,美、欧、日,尤其是美、欧,是世界化大生产的“最终消费者”。他们支付给生产者的,是一张一张似乎永远也用不完的钞票——或者叫作美元或者叫作欧元,要“生产”这些支付物,非常简单,开动印钞机即可。
西班牙《起义报》报道,2001年美国的货币发行量比上年增长了12。75%,达到7。8万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国内流通的美元只有6000多亿美元,所占比重不到美国发行货币的8%。换言之,这一年发出的7。2万亿美元都跑到了美国之外,反过来说,就是同样价值的实物财富或者服务流入了美国。
这背景,便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释放的史无前例的流动性狂潮。2001年到2008年,美国货币供应量暴涨,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M3增长幅度太过惊悚,其暴增的幅度,连脸皮厚过城墙的格林斯潘都无法忍受,于是他选择了做鸵鸟——把脑袋插到沙子里面,装作看不见。
于是,2006年之后的M3变成了没有人知道的秘密,因为那一年,格林斯潘宣布,M3属于国家机密,从此不再公布其数值。
实际上,格林斯潘做了什么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只需要知道他的这些作为的后果就行了——他制造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流动性大潮。
这大潮涌出美国,冲向世界,造成了“大水漫灌”的局面。全球一切经济体,因为这“大水漫灌”而逐渐受益:流动性短缺带来的经济萧条由此减退、缓解、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各国经济逐渐繁荣起来。最终,经济大繁荣竟然同时出现在每一个开放的经济体。
中国加入WTO,于是,那个“阻碍全球投资者进入中国的藩篱”终于消失。随着格林斯潘制造出有史以来最大的流动性大潮,全球资本涌入中国之势,如同大河奔流一般不可遏制。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变化: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1。67亿美元,中国人拼命苦干,攒了24年,到2001年,才攒了2121。65亿美元。然而,2001年以后,一切像疯了一样,到2008年年底,只花了七年时间,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19000亿美元,并且在随后的几年内,这个数值再次翻番,最终一度突破了4万亿美元大关。
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就此拉开序幕。那涌入中国的滚滚洪流,汇集了全球资本、企业、人才和技术的一致共识:到中国去,那里才能赚钱;那里,才能赚到最多的钱。
这一势头越来越快,越来越强,直到成为不可阻挡的全球趋势——中国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狂潮。
只是,这一狂潮的背后,是另外一个狂潮:其他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制造业纷纷抽离,而去追逐成本最低而回报率最高的中国。换言之,中国的工业化狂潮,是以别国的“去工业化狂潮”为背景的。
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才在此前断言,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全球化最后一班车开走了,其他国家再也没有机会搭上这趟便车去完成本国的工业化和国家的现代化。当然,这个“其他国家”自然也包括那个传说中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
于是,巴西热带海滩上,俊男靓女们所着的泳装,由本国制造的渐渐减少,中国制造的却逐渐增多。去工业化已经许多年的英国人忽然想起了其中的坏处,于是热心地跑去提醒巴西人注意。不过,巴西人这样对BBC的记者说:中国人跟我们做生意是付钱的,不像你们英国人,拿走了东西,却从来不付钱。(英国BBC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中国人来了》。)
墨西哥人爱踢的足球渐渐换成了中国制造,因为后者又便宜质量又好。这对于该国足球制造商们意味着什么,我们用脚趾头也能想出来。不仅如此,该国制鞋工厂也纷纷关门,因为老板为了降低成本应对竞争,将工厂搬去了遥远的中国。(日本NHK电视台所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力量》。)
而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的“呜呜祖拉”(Vuvuzela)90%都是中国制造的。可是,南非政府却伤透了脑筋——这对于南非本国产业意味着什么,还用多说吗?
事实上,在此前烦恼的南非政府就已经在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力图保住本国的工业和制造业。
南非人还真找到了办法,这法子至少暂时有效:为了对抗中国产品的低成本优势,尤其是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南非政府不惜开放边境,引入其北方邻国,亦即经济崩溃的津巴布韦的失业者们作为廉价劳动力,以本国劳动力110的价格雇用他们,试图在制造业方面与中国一较高下。(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非洲梦(3):改变未来的移民力量》。)
沃尔玛们发现有了更加廉价的采购对象,于是全世界的消费者发现,自己花更少的钱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了,典型例子就是非洲的工薪阶层不再购买来自欧美的二手服装了。于是,欧洲的死人们总算心静一点儿了,他们可以带着自己的衣服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了。此前,他们死后,西装总是被扒下来,作为“物美价廉”的商品送到非洲去被二次消费。
而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出现在埃及,那里的百姓甚至抛弃了日本或者法国的二手汽车,开上了物美价廉的、来自中国奇瑞的新车——这个,已经不能算是“低端制造业”了。
2011年9月,瑞士银行分析师安德森撰写的报告给出了这一大潮的最新却绝非唯一的结果:“过去两年中,美欧市场上的低端轻工业制造业商品之50%,均来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