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挑战者:日元经济区
一、泡沫经济
1985年,校园里静悄悄的。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鸟儿在天空飞过,也停止了歌唱,仿佛害怕打搅读书的孩子。
忽然,“丁零零”一声铃响,读书声像是被一把大剪刀剪断了一样,校园里忽然静了一下,随即,“老师再见”的声音从每个教室里传了出来,“轰”的一声,无数小朋友从教室里涌出,说着笑着向操场跑去。
瓜子就是其中之一。这时学校的大喇叭早已响起“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蒋大为的《北国之春》舒缓地响起。很快,小朋友们来到操场上,列队完毕,广播操就此开始。
瓜子不知道,这《北国之春》却是来自日本,原唱者自然也非蒋大为,而是日本著名歌唱家千昌夫。这一年,38岁的千昌夫发行完毕最后一曲《あんた》之后,宣告退出歌坛,不问世事,原因很简单,他的事业如此成功,早已达到财务自由。于是,打这开始,他便整天坐在家里修身养性。
然而,他的清静日子没过多久就被打破了。因为这一年9月,日本在美国逼迫下,签订了“广场协议”。
我们谈到“泡沫经济”,必然会追溯到1985年的“广场协议”,每个人都能连篇累牍地讲出其强大影响:
“广场协议”签署的三个月之内,日元汇率从1美元兑250日元,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高达到1美元兑120日元。从日元对美元的名义汇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从日元实际有效汇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从签下“广场协议”的1985年开始,在以后的十年内,日元汇率每年平均升值5%。
换言之,只要把手头上的货币换成日元,就算什么也不做也可以保证每年5%的收益,而且可以稳定地连续收益十年,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所有做实业的兄弟都明白,除了房地产以外,实业领域每年回报达到5%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全球投资人的那种欣喜若狂——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
于是,日本人民惊喜地发现,他们脚下踩的土地和家里住的钢筋水泥变成了宝贝,只要买入,接下来就等着大把大把地数钱吧。作为“追求最高回报和最大收益”这一市场经济基本法则的反映,在暴利驱使下,日本爆发全民炒楼的热潮。这种情况下,日本楼市泡沫横飞,直飞上天。在最疯狂的日子里,国土面积只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37。78万平方公里),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939万平方公里)地价总额的4倍。其中,1990年时,仅东京都一地(2187平方公里)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
千昌夫老先生也想发财,他拿出全部积蓄投入房地产,短期内便成了超级富豪,名下办公大楼达到50幢,其他商业地产、海外酒店不计其数,遍布欧洲、澳洲、美国、日本,号称“会唱歌的不动产大王”。
有句台词说得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不动产泡沫界也有句话,叫作“爬得高,跌得狠”。
有道是晚痛不如早痛,1989年,面对国内经济的疯狂态势,日本政府终于坐不住了,仔细考量之下,东京政府决定主动下手,用“早痛”替代“晚痛”。这一年,东京开始采取紧缩措施,着手针对泡沫采取强力的(强力的,而非有效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降温措施,这个所谓的降温措施,便是加息、收紧贷款云云。比如,一年之内,日本的贴现利率从2。5%提高到了6%。种种压力下,楼市炒家的获利空间急剧缩减,于是,他们很快做出了“理性”的选择——撤退。
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这在1991年后逐渐成为主流,其直接结果就是高高在上的楼市忽然失去了资金支撑,随后的形势发展“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日本房地产泡沫随之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暴跌,四年之内,房价折去一半。局势发展到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已经全面崩溃,凡是牵涉到房地产的企业纷纷倒闭。这一浩劫,遗留下来的坏账高达6000多亿美元。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全国性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20多年的萧条和低迷——直到今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还在自欺欺人地喊“要带领日本走出衰退”。
千昌夫大叔没有国际炒家那么幸运,虽然教他投入全部身家全力炒房的妻子是美国人,但是美国资本获利撤退的时候,却没有通知到他,于是会唱歌但是不再唱歌的“地产大王”、超级富豪千昌夫变成了负债1000亿日元的超级“负豪”。
20世纪80年代便已退休的歌王,于1991年重返歌坛,甚至2011年在台湾省,我们依然能看到千昌夫商业演出的广告。那千亿日元的债务压在他身上,让他在垂暮之年依然四处奔走。
千昌夫只是日本经济的缩影,大家指责日本当局举措失当的同时,都忘不了将更多的警惕放在美国人身上。没错,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大背景,就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必然结果(“亚太战略再平衡”是奥巴马的口号。在2009年9月24日开幕的G20会议上,奥巴马抛出了“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概念,并将其定为一号议题。)。
二、“雁阵模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早已衰退。
美国号称“车轮上的国家”,汽车业则是美国制造和美国经济的脊梁,但是这个脊梁却被强大的日本汽车制造业打垮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占据了美国汽车市场30%的份额,而美国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却从二十年前的接近100%下降到50%以下。
不仅是汽车,在打印机、随身听(便携式录音机)、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机器人等方面,日本都建立了对美国乃至全球的绝对优势。今天的世界,最时髦的消费品是苹果,而1980年到1990年的世界,则是日本产的Walkman随身听。1991年,索尼卖出了1亿台Walkman,这个成就,如同2015年的苹果卖出2。3亿台iPhone。如此强大竞争力的结果便是,1990年美国贸易赤字的六成都来自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