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文化教育篇
第十三节永远的唐诗
说起唐朝来,你觉得最有名的会是什么呢?是辉煌的大明宫?是穿得特别惊艳的大唐美女?是胡姬的酒肆?都不对。要叫我说,唐朝最有名的,当然是唐诗。
自打我还没学会认几个字儿的时候,我妈就教我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想要块儿糖吃,得先背个“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首不行,再来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我估摸着,每一个在中国大地上长大的孩子,差不多都被家里人像这样逼着背过唐诗吧?为了背诗,怕是打也没少挨过吧?
但你知道吗?莫说是背诗,就是写诗,这在咱们看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唐朝却是多数人的日常。随随便便在酒吧里唱个小曲,逗个闷子,说不定就能吟一首绝句或律诗出来。前面我说过,就连娶个老婆,都得作一首诗呢。
大唐人就是这么有文化。
唐诗,你真的懂了吗?
我周围有不少人也写古诗,五言、七言、绝句、律诗,时不时地就有人发个朋友圈,整整齐齐地来那么几句,偶尔还真能见到些有有样的,合辙押韵,很有几分古人的模样。我有时也写,兴致来的时候,冒几句:
人生快意何须酒,一盏清茶皆可休。
万里长风逐秋月,我随秋月散闲愁。
有一天,我那愣头愣脑的大侄子又跑进我书房来,看我在念书,不知怎地就想起来问了我一句:“最近咋没见你写唐诗?”
我只好放下书,心平气和地告诉他:“纵然打死我一百回,我不可能写得出一首唐诗来呀!”
诗这种文学体裁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那时候的人穿着兽皮做衣服,拿个弹弓在林子里打只鸟儿回来就能当饭吃。可即使是那样他们就已经学会了写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别看就这八个字,但这就已经是诗了。什么意思呢?意思是砍断了竹子,做个弹弓,然后装上石头去打猎物回来当肉吃。你别笑,这还真就是古老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里创造出来的诗歌艺术。你以为诗从一开始就只属于诗人吗?当然不是。咱就说《诗经》吧,那里面大部分都是劳动人民唱的小调。那还是周朝,朝廷里有一个专门负责采集这些民歌部门,他们没事的时候,就经常下到基层,去听老百姓干活的时候的歌,然后把它们收集整理出来,后来经过孔子删删减减的,就成了现在能看到的这部《诗经》了。
《诗经》里的诗和唐诗不一样,以四个字一句的为多,像咱们成天念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叫四言诗。
大约到了秦汉时期,国家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教人学习唱歌跳舞,这个部门叫作乐府。乐府要教人唱歌,就得有歌词。所以,就出现了一大批乐府诗。我念一句大家最熟悉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汉乐府里的一首《长歌行》里的句子。最早的五言,已经不同于《诗经》里的四言了。
再往后,七言诗就开始风行了。
其实七言诗出现得比较早,楚国大夫屈原的《楚辞》里,就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七言句子,后来魏晋的时候也有人写七言,但要说真正的流行,还是唐以后的事情了。
说到这里,你就已经知道了,不是所有的七个字一句,或者五个字一句,连成四句八句的那都是唐诗。后面还有宋朝人作的诗,明朝人作的诗,清朝人作的诗,比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虽然从形式上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一样的,但千万不要把它叫唐诗,因为它是清朝人做的。唐诗,仅仅只是唐朝人作的诗。
诗到了唐朝,又有新话题了。
唐朝以前的诗,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古风”,也叫古体诗。注意,虽然唐诗距离我们已经一千多年了,但它却有一个非常年轻的名字叫“新体诗”。为什么唐朝的诗会区别于以前的诗而被叫作新诗呢?因为唐诗开始讲究起了声律与对仗。这是一种作诗的技巧,是专门学习这种作诗技巧的人还真不好掌握。
咱们先说声律。新体诗有着严格的声律要求,在一首诗里,哪一个字用平调,哪一个字用仄调,都是规定好了的,好像做游戏必须守游戏规则一样,如果用错了,是要被人笑话的。
接下来是对仗。对仗是相对于律诗而言的。
什么是律诗呢?从句子的多少来看,律诗要比绝句多一倍。绝句只有四句,而律诗是八句。像下面这一首韦应物的《夕次盱眙县》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除了句式与声律的要求以外,律诗最要紧的,是讲究中间两联须要对仗。在“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这一联里,“浩浩”对“冥冥”,“风起波”对“日沉西”;下一联“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也非常整齐,“人归”对“雁下”,“山郭暗”对“芦白”,一点儿都不乱。
当然,除了这些以外,律诗还有其他很多的讲究,不是三两句就能说得明白的,我在这里也只能点到为止了。但总归一句话,你千万不要以为,随便凑几句七言或五言连在一起,就说那是“绝句”或者“律诗”,没有一定的格律,基本只能算顺口溜,当然也可以叫作“打油诗”。
唐朝的诗人=男人。那是谎言
说完了唐诗,咱们就得来说唐朝的诗人了。
诗这种文学体裁发展到唐朝,那可算得上是真正的黄金时代了。为啥这样说呢?因为从隋朝开始,录取官员的形式发生改变了。在隋以前,你想要做官,是靠你们当地人推荐的,然后有人专门对你进行品评。你的人品、家庭出身、学识修养等这些方面考察完了之后,会给你一个综合的评分,合格了,保送;不合格,pass。这叫作九品中正制。
但是隋朝彻底改变了这种靠关系朝上爬的路子,想要做官,全凭你的本事——这就是后来的科考制度。
隋朝时间很短,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到了唐朝老李家人当皇帝的时候,虽然是他们亲手掀翻了隋朝的天下,但是他们觉得隋朝人搞得这个科考制度还是很给力的,能让太多埋头读书的有志青年得到大展宏图的机会,就继续沿用了这个人才选拔的制度。
那么科考制度考的是什么呢?化学、物理、代数、几何?错,大错特错。科举制度重点考的是你的文采。会不会解X+Y=Z并不算特别重要,重要的是你得会写“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样文采飞扬的句子。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写给一位著名诗人张籍的。这个张籍当时在朝里当官,是个水部员外郎而朱庆馀还是个刚刚到京城赶考的小菜鸟。当时流行赶考的书生在未进考场以前,得先让一些大家名家知道你以及你的文采,好让他在的朋友圈里替你宣传宣传。所以,你得先把你平时的诗文整理好了带在身上,到了京城遇到个能识人才的伯乐,赶紧递给他看,这在时叫作“行卷诗”。
朱庆馀认识了张籍以后,就把自己的一卷轴“行卷诗”交给他。张籍一看,大喜,这么好的诗,这么优秀的青年,随即就在他朋友圈里替朱庆馀张罗开了。可是朱庆馀还是觉得不踏实,考完后,又跑来找张籍,想问“也不知道我能不能考中啊”,但是又不便明说,于是作了这首“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七言绝句。啥意思呢?是说新媳妇头天过门,早上起来要去见公婆,心里有点吃不准,就问丈夫,也不知道自己的妆化得好不好。
多巧妙的构思,张籍一下子就听出他的意思了,当时也回了他首:“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歌敌万金。”意思是说,像你这样的水平,还有啥好担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