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讲唐朝历史的有趣的书 > 第32章 医疗卫生篇(第1页)

第32章 医疗卫生篇(第1页)

第32章医疗卫生篇

第十五节人吃五谷杂粮,哪儿有不生病的

其实这本书,我是原打算上个月就全部写完它的,但是,上一篇文化教育篇还没写完,家里就有人生病住进了医院。

“有啥千万别有病,没啥千万别没钱”,这话只有在家里有人住院的时候,才感受得最真切。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全家都忙活在医院里。好在治疗效果不错,我这才有心情重新坐下来,跟大家伙儿继续聊聊唐朝的那些事儿。

医疗卫生这一篇,原先是大纲里没有的,可经过这一个多月在医院里的来来回回,我突然觉得很有必要让读者了解一下大唐人民当时的医疗状况。

唐朝人的“时代病”

人吃五谷杂粮,甭管唐朝人、宋朝人,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人,只要是人,就有可能生病。不过,说起来也奇怪,虽然都是病,但有些病在某一个时代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但换个时代可就不一定了,比方说往前推五、六十年,那个时候的中国人还挣扎在温饱上,不存在三高的问题,工作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也没听说过过死,但那个时候的肺结核,却是个要命的病;还有糖尿病,只要得上了,就等于宣告了只有等死的份儿。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对现代人的健康威胁最大的,怕是要数心血管病了吧?电视上整天各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广告,分分钟提着人们这种病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命健康的第一大隐患。而肺结核糖尿病,却早就可以被控制和治疗了。

那么回到一千年以前,威胁着大唐人民生命健康的又有哪些病呢?

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唐朝朋友圈里流行的一“连锁信”,其中一段内容是这样的:

……菩萨说今年八月九日太山崩,须九百亿,亦须九千亿牛。第一患死,第二卒死,第三生产死,第四不持斋死,第五肠肚热死,第六自绞死。今年禾豆熟恐无人收,度今年即好,信者写一通免身,写二通免合家,写三通免一村。若闻不写即灭门。……

这是在敦煌文书当中抄出来的一篇经文。别误会,这不是从印传进来的,这是大唐人民自创的一种劝善经文,号召大家都要传抄如果不传抄,往小了说,自己跟家里人要遭殃;往大了说,全村人都不得安生。这和咱们现代人朋友圈里流行的那种“若是不转发此条接,就怎样怎样”的帖子简直像极了。

当然我在这里可不是要传这封“连锁信”的,这信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提到了几种病,像什么卒死的、生产死的,看起来应该都是唐朝人最害怕生的病,不然也不会被用到这部手抄经里来。

什么是卒死呢?

南北朝时候有个大医学家叫陶弘景,他写过一本书,叫《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里面就讲到了这个卒死症,说“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意思是说,人的那一口气好像突然被堵塞住了,各个器官都不能正常工作。这其实就和咱们今天突发的心脑血管病十分相似。看起来,这个病是自古就有的,即便是一千年以前的大唐人民,也会被这种病困扰。

接下来咱们说说生产死。这是女人才会得的病。

古时候的医疗条件是很差的,女人生孩子那简直就是直接跟死神掰手腕,要不怎么说“人生人吓死人”呢?有很多妇女生孩子的时候,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而丢了命。南北朝时期,有个叫陈延之的医学家写过一个《小品方》,上面说“夫(生产)死者皆有三日也,故使妇人产,下地坐草,法如就死也……”看见没有,在那个时候,女人生孩子可真是做好了要赴刑场的准备了。

而其实在唐代,对老百姓的健康威胁最大的,还是流行的传染病。传染病有很多种,而最常见的是疟疾。

疟疾现在好像听得不是太多了,但在古时候,却是一种常见的病,一旦得上了,不仅有生命危险,而且还可能传染给其他人,所以死亡率和威胁度都极高。

和疟疾病同属于传染性疾病的,还有一种天行病,先期的症状腹泻、呕吐、发热,那个时候没有藿香正气水,病情难以遏制,很易要命。

另有一种传染病叫赤白痢。这种病最明显的症状是患者的粪便会夹杂有血和脓液,也就是咱们现在常说的中毒性痢疾。虽然这在在好像不是个什么要命的病,但是古时候,一旦得上就很难治好,以被列为威胁大唐百姓健康的杀手之一。

最后再介绍一种肿病。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个肿吗,这还能要了人的命?那你一定出生得晚,如果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他们肯定会告诉你,在咱们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好多地方的人还会得这种肿病,身上皮肤一压一个坑,好像长胖了似的,这其实就是水肿病。

水肿病的病因很多,肾炎、尿毒症、肝硬化、荨麻疹等都有可引起全身水肿。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与治疗,是真的会出人命的。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还有像什么风黄病症、血痈症、患腹症之类的疾病,也都是在大唐常见的疾病,并且分分钟都在威胁着大唐姓的健康和生命。

那么,用什么来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呢?放心,唐朝的医疗机构已经非常健全了。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没有医保的日子里,去哪里看病

应该这么说,能生活在唐朝的老百姓,其实还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从这一时期起,咱们中国开始出现了全国性的官办医疗机构。这是史无前例的。

唐朝的医疗机构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一个是太医署,是负责全国的医务和医学教育的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员。当然,那些为朝廷服务的禁军或者是宫女,也在太医署的服务范围之内。除此以外,国家一旦发生了大的疫情,太医署的官员也是要下基层为老百姓服务的。

另一系统是殿中省尚书局,这是皇帝御用的医疗机构,与老百姓基本不沾边。还有一个药藏局,则是为太子服务的,也与老百姓基本没有什么关系。

这三大系统构成了唐代的中央医疗机构,而各个地区也有官办的医疗组织,这些组织分别由医博士、助教和医学生组成。别误会,这里的医博士,可不是咱们现在那些坐在医学院教室里戴着眼镜读书的学生,他们是朝廷在各州设置的负责医疗工作的官员,助教是配合他们工作的,而医学生就好像他带的研究生一样,一边跟着医博士学习给病人看病,一边在看病的过程中锻炼提高。

但医博士和医学生加起来的人数总是有限的,就拿太原府来说,当时的配制情况是这样的:医博士一名,助教一名,学生二十名。这哪儿能满足得了老百姓求医的需要呢?

别急,千万不要发愁,大唐的医疗福利机构远不止这些。“养病坊”的出现很好地填补了这一不足,而且有唐以来,一直长盛不衰。

什么是养病坊呢?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大唐政府为那些根本不起病的老百姓设立的福利医院。这些医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都开在寺院里,而这些医院的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大部分也都是出家人担任的。

那么,养病坊是打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有一本书叫《续高僧传》,里面记录了一个叫智严的出家人,了以后就住在石头城一个叫疠人坊的地方。他在这里一边讲经说法一边救助那些住在这里的病人,最终他自己也是在这里圆寂的。

这是贞观年间的事情,而这个疠人坊,据学者们研究,是一个专门供麻风病人养病的地方,这其实就和养病坊的性质比较接近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