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耿耿星河大结局 > 第196章 孝子(第2页)

第196章 孝子(第2页)

十一月伊始,君上独坐金銮,百官沸然。上至昌黎阁老,下至文书帖士,皆习惯以“太后之命”为尊。君上初理政务,诸般不顺。与此同时,军营中谣言滋生,皆道“定国公军功在身,不得善终,君上此举,寒了满朝武将之心”。

朝堂之上,争执四起。户部侍郎、圣上新封的清平伯邹伏邹大人,向君上奉上一份《进迁图》。这份《进迁图》详细指明了朝中所有官员的升迁。哪些是太后属意,哪些是张相门生。进而,向君上建议说:任命大臣官员的权力应尽收帝王手中。

此举惹恼了许多年资甚老的官员,纷纷弹劾邹伏,讽刺其依附裙带,乃升天鸡犬。邹伏马上以牙还牙,写了一封奏疏,上达君王,其中多为针砭时弊的内容,并以汉朝败坏朝纲的权臣张禹影射昌黎阁老张邑。

张邑大怒,斥邹伏离间君臣、越职言事。朝中新臣,观形势,以“中宫邹皇后得圣心”、如今圣上亲政、太后已经退居后宫为虑,纷纷站队邹伏。而那些积年老臣,历经长乐、顺康两朝风霜,好不容易熬出了头,却因主位更换,面临如此的大换血,自是不甘,主动站队张邑。

于是乎,朝堂上以“邹伏”为首的新臣和以“张邑”为首的旧臣争执不休,互相抨击对方为“朋党”。

冬至那日,朝廷举行郊祀大典。按以往惯例,灏儿应率领百官先向我行礼,然后再到金銮殿受朝。可邹伏却极力反对,认为君上侍奉母后,只需行家人之礼,不应与百官同列,行北拜之仪,是:亏君体,损主威。更以“此举会让那群旧臣心有所持,愈发藐视君上,有碍君上政令行通”为由,加以劝阻。

最终,灏儿接纳了邹伏的建议,免了百官向太后的跪拜之仪,只身前来萱瑞殿向我行礼。

我若无其事地命云归煮了碗花羹给他。闲闲问道:“张邑大人近来身体还好吧?”灏儿俯身答:“回母后的话,张邑大人身体甚好,精神也甚好。依儿臣看,好过了头,在朝堂之上频出事端。若不是想着张府与皇家有亲,碍于冀公主的颜面,儿臣不会如此宽纵他。”

我笑了笑。一朝天子一朝臣。张邑从长乐二年起入昌黎阁拜相,在朝堂上树大根深。不管他是否忠心,灏儿都不会再用他。当然,不能莫名其妙地不用他。有损君王清誉。邹伏倒是个不错的靶头。摸出弓,打了鹰,连弓带鹰便都不该有了。

“听闻邹大人近来在朝堂上很是威风,一呼百应。”我半倚在榻上,安息香静静地燃着。灏儿不言语,对我这句话不置可否。

他吃完花羹,向我跪安,不紧不慢地去了。临走前,他跟我说了句:“母后,您放心,儿臣从未停止过探寻舅父的消息。”

我命云归将昔日明宇送我的布麻茶斟出一盏来。那苦中带咸的味道,像极了眼泪。

顺康十三年腊月初八,阖宫飘**着腊八粥香气。以张邑为首的四五位重臣,均在家中被冷箭射伤。箭从暗处射来,不辨方向。此举点燃了旧臣们心头积攒的怒火。

众人皆猜测是邹伏所为。虽毫无证据,但这些饱读诗书、在官场中浸泡了半辈子、清高了半辈子的文人皆不是吃素的。他们带着伤口,在宫门口集体跪下,口中念着:“朝有奸佞,望陛下除之。”

是日晚,君上在乾坤殿批阅奏章,竟爆发了轰动朝野的“披甲案”。腊八戌时,烛火摇曳,数十名披甲士突然闯殿,口中高喊着:“请陛下归政太后!”君上大骇,呼其左右曰:“孔良安在?御林军安在?”

御林军冲进殿宇,一番激战,披甲士死伤大半,唯余五人。一番拷打,这五人皆称,是受张邑等人所指,向天子问责。并称:“古来贤君者,莫不以逆耳忠言纳谏。”君上气急,厉声道:“以此举上谏,荒唐至极!”

邹伏邹大人连夜进宫觐见,大骂乱臣贼子。“君为天命之人,乃万民之父,岂容尔等放肆!食朝廷之禄,却不忠君上,其心可诛!”在邹伏的主张下,以“披甲士供词”为证,连审都未审,将张邑等人尽皆革职。

朝中的旧臣一下子蔫了。再也无人敢对君上的政令有半分质疑。同时,邹伏成了众矢之的,朝中诸人,莫不痛恨其嘴脸。

腊月中旬,医官署的华医官诊出,中宫邹皇后有孕。

君上翌日便在金銮殿上,大声宣之,昭告天下。

“中宫有喜,祖宗庇佑。圣朝皇祚万年,当举国同庆。”

并因皇后之孕,再度加封邹伏的爵位,从伯爵升至公爵,乃清平公是也。邹家一时风头无两。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