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医·破晓篇pdf > 第十四章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三(第4页)

第十四章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三(第4页)

这位昔日威震山东的响马发现,媒婆不比土匪好当。他本来打的算盘是,这两个人跟小姐关系都很密切,无论哪个都算良配,早点商量好,回去就可以推进。谁承想,一个要报仇,一个要出国,难道大小姐回去只能走相亲一途?

以她那个脾性,逼她相亲,只怕会闹得阖府不宁。可小姐迟迟不结婚,姚家偌大的家业怎么办?陶管家连连唉声叹气,不由得抱怨起老爷来,当初非要顺着小姐的意思让她去学医,要不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里还有这么麻烦的事?

想到这里,陶管家对那两个笨小子也满是怨念:我作为姚府管家,问你们婚姻大事,难道这暗示还不够明显吗?你们也太迟钝了吧?

想着想着,陶管家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要不……别试探了,直截了当问他们要不要入赘。凭我家英子的才貌,凭姚家的势力,不信他们会拒绝。——哎,还是这样好!陶管家心意既定,决心明天找个时机,当面明白地问问他们两个。

可这里还有个碍难,万一两边都答应了,岂不尴尬?总得有个先后次序……整整一宿,陶管家辗转反侧,反复推敲。到了次日,他黑着双眼圈从地铺上爬起来,却没听到小姐吵吵嚷嚷的声音。

陶管家有些惊慌,起身在别墅里找,然后发现方医生和孙医生也没了踪影,只看到抱着洗衣盆回来的宋雅。

宋雅告诉他,今天凌晨,张竹君的整个手掌肿得像个馒头。几位领队医生会诊后得出结论,怕不是脓毒性感染,恐怕得立刻做脓液引流才行。可惜武昌这里药品与器材奇缺,不具备引流条件,唯一的办法是过江去汉口,送到租界医院去。

眼下这个时局,贸然过江非常危险。于是峨利生教授亲执红十字旗带队,由姚英子、方三响和孙希三人护送张竹君过江。陶管家起床时,这一队人早已踏上去汉口的渡轮了。

陶管家懊恼不已,可也无计可施,只得暗暗跑去医院旁边的山神庙里烧了炷香,保佑小姐平安无事,保佑这场战争尽快结束,也顺便保佑姚老爷早日寻得乘龙快婿。

这边陶管家正忙着给神仙开列需求,那边姚英子他们刚刚抵达位于日租界的同仁会医院。

同仁会是日本的一个民间团体,致力于向东亚诸国提供医疗援助。早在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年),便有日本人河野丰藏在汉口建起一座同仁会医院,主要服务于日本侨民。红十字会救援队来到汉口,第一个落脚点便是这里。

听说张竹君要来看病,同仁会医院院长亲自出来迎接,并且愿意免去一切费用,以示对她进行人道救援的敬意。

脓液引流术不算复杂,所需药品与器材医院都有,何况这一次还有峨利生教授与孙希陪同,算得上汉口最强大的阵容。不到两个小时,这项手术便顺顺当当完成了。

不过峨利生教授和同仁会医院院长一致认为,张竹君的伤势只是暂保无虞,若不想留下后遗症,最好还是立刻返回上海静养。

张竹君自己也是医生,知道这个建议是正确的。可目下赤十字会在武昌还有一大摊子事,她怎么好丢下离开?

“峨利生教授,你会因为个人理由抛下红会事务,返回上海吗?”她毫不客气地问。峨利生教授面无表情:“不会。”“你们红会能做到的事,我们赤十字会也一样。我不回上海,我要去武昌。”张竹君说完,转头吩咐姚英子去多开点药。

方三响和孙希站在旁边,大气都不敢出。只有姚英子眼珠一转,开口道:“张校长,武昌城里的形势那么紧张,你这个伤回去做不了什么事,还要占用药品和人手来照顾,何苦来哉?”

张竹君冷哼一声:“你这个细蚊仔(小孩子),怎么敢这么讲话?”姚英子道:“您留下来,对我们来说完全是负担,还不如返回上海,设法多筹集一些药物和冬装来,才是对伤兵真正的帮助——如果您筹集的物资比沈伯伯的先到,那该是多风光的事。”

姚英子捏准了张竹君的脾性。你说是为她好,她未必领情,但你说是为大局着想,她就会更在意。

张竹君权衡半天,最终叹了口气:“这次只好中了你个衰女(调皮鬼)的激将计了。”房间里的众人都松了一口气。可张竹君忽又道:“我走以后,你可要带着赤十字会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要被人挑出毛病,说我们不尽心。”

姚英子一愣:“怎么?您打算把它解散?”张竹君笑道:“这本就是为了救援武昌而临时搞的,当然……”她顿了顿:“这也是为了督促沈敦和尽心做事,呵呵,这人不骂上一骂,便不肯拿出真本事来。”

姚英子听在耳朵里,有种说不出的古怪。张校长的这句话,表面上是惯常嘲讽沈伯伯,但似乎又有别的意思隐在里头。旁边方三响与孙希对视一眼,这句意指他们俩都听明白了,基本上坐实了农跃鳞的猜测。

真应了他那句评论:“人家是相忍为国,他们俩却是相斗为国。”

张竹君是个急性子,定下来的事立刻就要执行。恰好怡和码头在中午有一趟去上海的轮船,张竹君临时加了一张船票,行李也不带,径直登船。

“英子,看好我的赤十字会。诸位,也许我们再见面的时候,就是在新时代了。”

张竹君用力一挥完好的左手,踏上甲板,没让任何人陪同,就这么只身消失在船舱深处。姚英子知道,她是不愿意让别人见到自己软弱的一面,只得伤感地挥动手臂,一遍一遍地向老师告别。

送走张竹君之后,姚英子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仿佛少了什么靠山。孙希见她情绪不高,便提议说去租界药房转转,买点紧缺的药物回武昌,顺便放松一下。

汉口英租界与华界近在咫尺,有花楼街、前花楼街与居巷三个街口相连,但中间用铁闸门拦住,旁设巡捕、路灯。一门之隔,景象却天差地远。华界那厢如今几成废墟,租界这厢却是一片和平景象,沿街店铺照常营业,随处可见高帽绅士与洋伞淑女成群结队走在路上。除了多了几队巡逻士兵,街头与日常并无太大区别。

“只隔着一条街,简直像是两个世界。”

孙希边逛边感叹。方三响愤愤道:“明明是中国的土地,却让一群洋人说了算,也不见得怎么光彩。”孙希道:“但老方你也得承认,若没有租界限制,战火波及的范围更大。别的不说,如果租界不提供码头,整个长江航运就中断了,什么物资也别想运过来。”

方三响冷笑:“这并不能代表它就是正义的。”

“凡存在的一定是合乎理性的。”

“那是谁说的混账话?”

“黑格尔……”

“哪个医院的医生?”

他们两个在后面斗着嘴,峨利生和姚英子则在前头寻找药房招牌。可惜因为战争影响,这里的药房只有少量存货,而且品类有限。他们逛了七八家店,也只搜罗到几瓶酒精、黄碘粉和充作收敛剂的麦角。

四人转了一个中午,最后来到了英租界工部局的对面。这里恰好有一间巴西利亚咖啡馆,专供南美货。孙希提议说去喝杯咖啡。姚英子撇撇嘴,说汉口有什么好咖啡。方三响则嫌浪费时间,孙希把他们俩拽到一旁,指了指峨利生,他们这才恍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