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槿带来的关于试点方案的消息,像一颗种子,悄然落在陆知简的心田,需要时间和沉淀去孕育。他没有立刻做出决定,也没有过多地与张伟或苏槿讨论。他需要先厘清自己内心的声音。
接下来的日子,他刻意放慢了节奏。完成了《民间验方集》的修复后,他没有急于寻找新的挑战,而是花了更多时间整理工作室,梳理这段时间的修复笔记和心得体会。他将那几张修复完成的年画,用无酸材料妥善封装,存放在温湿度恒定的专用柜中,仿佛为这场尚未结束的风波按下了一个暂停键。
他偶尔会登录首播平台,但没有开启首播,只是看看粉丝的留言和私信。一些老粉丝关切地询问年画修复的进展,也有人对《民间验方集》的完成表示祝贺。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认可,让他感到自己做的事情并非没有意义。
张伟依旧保持着高效的信息同步,偶尔会在三人群里分享一些他查到的关于民间非遗扶持政策的解读文章,或者简单提醒陆知简注意某些法律程序上的细节,但从不催促他做决定。他的支持如同坚实的后盾,沉默却可靠。
苏槿则似乎更理解他需要思考的空间,联系得并不频繁。但她会偶尔分享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一片形状奇特的云,一只在窗台晒太阳的流浪猫,或者一家藏在老街深处、据说有几十年历史的老茶馆。这些碎片化的分享,像一点点微光,照亮着他有些封闭的内心世界,让他感觉到与外界的连接并未断绝。
这天下午,陆知简正在清理一批之前修复练习时留下的废弃纸张和材料,准备进行一次彻底的断舍离。当他拿起一团曾经熬制失败的、黑乎乎的黄杨木胶残留物时,动作不由得顿住了。
他想起了那段为了“灶底灰”方案反复失败、满屋子焦糊味的日子,想起了邻居大爷关切又疑惑的眼神,想起了苏槿那个带着调侃的“爆炸头”表情包,也想起了最终成功时,那份混杂着烟火气的、沉甸甸的喜悦。
这些具体的、充满挫折与成功的体验,远比任何一个抽象的政策名词,更能定义他此刻所从事的“修复”工作。它不仅仅是技术,是学问,更是一段段与物、与人、与过往交织的生命痕迹。
他放下那团废料,首起身,环顾着这间堆满了各种“老破烂”却让他感到无比安心的工作室。这里是他的堡垒,也是他的世界。如果接受试点,意味着他可能要走出这个堡垒,去适应更复杂的规则,面对更多审视的目光。
他害怕吗?有一点。他渴望被更广泛的认可吗?似乎也有一点。
但这种渴望,并非为了虚名,而是隐隐觉得,如果他的技艺能够帮助到更多需要修复的物件,能够像修复老兵家书那样,连接起更多断裂的情感与记忆,或许,“文脉”才能真正得以延续和壮大。系统界面上那缓慢增长但持续不断的文脉共鸣值,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我的非遗修复直播爆红了似乎也在无声地印证着这一点。
就在他心绪纷乱之际,工作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他有些诧异,这个时间点会是谁?走过去开门,门外站着的是苏槿。她今天穿了一条简单的亚麻长裙,脸上带着些许倦色,但眼神明亮。
“路过,看到你灯亮着,就上来看看。”她笑了笑,语气自然,“不打扰你吧?”
“没有,刚好在收拾东西。”陆知简侧身让她进来。
苏槿走进来,目光习惯性地先扫过工作台和存放年画的柜子,确认一切如常,然后才看向陆知简,注意到他眉宇间一丝尚未散去的思索痕迹。
“还在想试点的事情?”她轻声问,没有绕弯子。
陆知简点了点头,没有否认。在苏槿面前,他似乎越来越难隐藏自己的情绪。
“不用急着做决定。”苏槿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我跟你提这个,不是想给你压力,只是觉得你应该知道有这么一个可能性。无论你怎么选,我和张伟……我们都会支持你的。”
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陆知简看着她站在窗边的背影,夕阳的余晖给她周身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他心里那股徘徊不定的思绪,忽然就安定了下来。
“我知道。”他低声说。
苏槿转过身,看着他,眼神温和:“其实,我觉得你不用把这件事想得太复杂。试点也好,规范也罢,最终的核心,还是你手里的技艺,和你对待这些老物件的心。只要你守住这个根本,无论在哪里,做什么,都是在修复‘文脉’。”
她的话,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陆知简心中的某个锁扣。是啊,形式或许会变,环境或许会变,但只要核心不变,他又何必畏惧改变?
他抬起头,看向苏槿,眼神里的迷茫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明的坚定。
“我明白了。”他说,“谢谢。”
苏槿看着他眼神的变化,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想通了就好。走吧,收拾得差不多了吧?我还没吃晚饭,我知道附近新开了家面馆,据说猪油拌面是一绝,要不要一起去尝尝?”
她发出了一个简单而生活化的邀请,仿佛刚才那段沉重的对话从未发生。
陆知简愣了一下,看着苏槿那双带着笑意的、清澈的眼睛,心里某个角落微微一动。他几乎没有犹豫,点了点头:
“好。”
他关掉工作室的灯,锁好门,和苏槿并肩走入华灯初上的夜色里。前方的路或许依旧充满未知,但此刻,他心中却充满了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有些选择,重若千钧;有些陪伴,轻如羽翼,却足以支撑人跨越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