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4岁时,独立吃饭的能力已经很好了,有一次却不小心掉了一勺饭在地上。
糕爸随口问了句:“你怎么把饭掉地上了?”
这时候,年糕干了一件特别找打的事情:他又舀了一勺饭,把勺子一斜,饭又掉到地上了。
这下不得了!在糕爸看来,这可不是不小心,而是**裸的挑衅了。他凶道:“你怎么回事?这是在浪费食物!”
看到爸爸这么凶,年糕被吓哭了。我走过去先抱住他,问了一句:“你干吗要故意把饭倒到地上?”
“爸爸问我怎么把饭掉到地上了,我要示范给他看是这样掉到地上的啊!”年糕抽抽噎噎地说。
糕爸只看到年糕故意将饭弄到地上,却没有细究他这个动作背后的意图。而我,只是平静地给了年糕说话的机会。但是,用这样一个小小的沟通,孩子可以明确地知道,他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也许有错的部分,但是妈妈听到了,妈妈会帮助他。于是,在年糕跟我说了事情原委后,我告诉了他几件事:
1。浪费食物是不对的;
2。爸爸的表达方式不对,但爸爸是希望你知道不应该浪费食物;
3。饭掉在地上弄脏了,现在我们一起收拾好。
年糕听后,没有再哭,和我一起收拾了地上的饭。
家长如果能尊重孩子,不急着替孩子做决定,同时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对待他,亲子间的冲突很容易就解决了。
这个道理看起来明明挺简单的,可是为什么很多家庭却根本做不到?
尊重孩子,尊重他是独立个体
很多家长会说,孩子还小、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对错;或者担心,什么事情都问孩子、都由着他来,这样以后还怎么管教。
就像体能课上的那个妈妈,虽然问了孩子的意见,却并不听取。因为,早在孩子回答之前,她就已经替孩子做了决定。她只是在假装“尊重”。
明明孩子说了真心话,妈妈却堵上耳朵拒绝收听,这样的亲子沟通,五年后、十年后会怎么样呢?
这种沟通之所以会困难,我觉得本质上是因为大家很难承认孩子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他的想法和意愿真的跟大人完全不同。
真正地尊重孩子,是要将他们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当然,这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每件事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但是,让孩子有表达的权利,是尊重的第一步。
给孩子表达的权利,家长需要的是耐心和信任。很多时候,我们都太着急了,唯恐不够严厉,失了威信,将来孩子更难管教。
孩子不肯穿外套,把饭掉到地上,大人的思路很容易滑向“这么难管、不听话,以后怎么办”。
我们急着下定义,急着管教孩子,却不能给孩子留出一点时间,给孩子一点信任,先听听孩子怎么说,这是中国家庭里最常见的育儿僵局。
所以,我建议大家做一个训练:当你发现孩子捣乱、不服管,生气教训的话就要脱口而出的时候,先蹲下来抱着孩子,问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亲子关系出现危机时,我们不要把心思放在谁输谁赢上,而要把精力放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上。当亲子之间有矛盾时,每个人的需求都需要被听到、被尊重。当你太着急教育孩子,把沟通的渠道堵上的时候,你就会一次次错过听孩子怎么说的机会。
趁孩子毫无保留地对你说真心话的时候,让亲子沟通的道路保持畅通吧!等到这条路被堵死,你费再大力气也没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