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苏东坡传(上)书籍 > 六 春江水暖鸭先知(第2页)

六 春江水暖鸭先知(第2页)

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

王安石这首诗意境颓唐,若非亲眼看见,真不敢相信这是“拗相公”写的。苏轼是个老实人,读了诗,一时无言以对。

诗是好诗,可心境不是好心境。见苏轼无语,王安石悄悄叹口气,换个话题:“子瞻在黄州时可曾求田问舍?”见苏轼摇头,就笑着说,“既然子瞻不愿住在黄州,不如在江宁买一处田产,钟山下盖一所宅子,跟老夫做个伴你看如何?”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原本越活越明白,有“买田定居”的打算。可惜,苏轼太聪明太出色!这“聪明”是他一生的累赘。就因为被“聪明”拖累,老苏到底抛不下“功名利禄”,神宗皇帝把手指头一钩,苏夫子马上跃跃欲试。以他现在的心境,哪肯呆在江宁陪伴“拗相公”?然而王安石意思殷切,苏轼又不好推辞,略想了想,也做诗一首: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见了这诗,王安石忍不住说了句:“若能倒退十年……”一句话没说完就断了,只剩一声长叹。

眼看话头儿越说越沉重,王安石有些不好意思了。恰好这时仆人进来,说饭已备妥,王安石这才引着苏轼入席。一边笑着说:“其实我和子瞻有宿怨,今天请你到府,是设下‘毒计’要害你的。”话音未落,厨子已端上一道菜来,还未入席香气扑面。王安石指着这盘菜说,“学士认得这是什么吗?”

苏轼看了一眼,大喜:“这是烧河豚!以前在北边做官,难得遇上此物。到杭州才吃过一次,后来黄州几年再没见过。”

王安石笑道:“这东西虽好,名声不佳,敢投箸否?”

河豚味道鲜美,然而天下人都知道河豚有剧毒,清理之时稍不留意,食者中毒,无药可救!真是“疱厨苟失所,入喉成利剑。”所以河豚鱼上桌之前主人照例都要恐吓客人取乐,如果客人不肯吃,正好端回去,免得惹祸。

苏轼肚里馋虫极多。美食当前,是顾命还是顾嘴?犹豫再三,终于抵不住**,说了声:“美食当前,死也值得!”挟了一块鱼塞进嘴里,一嚼之下齿颊留香鲜美异常,嘴里大嚼,筷子已经又伸出去。片刻功夫,一盘鱼被他吃了大半,喝一碗酒,把嘴一抹,起身走到案头,抓起笔来写了几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学士这诗写的是寒瘦刚过、春肥初成。如今神宗皇帝渐渐醒悟,朝廷中旧臣渐起,寒冰消融,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意味深长。写罢掷了笔,回到席上接着嚼他的河豚。

王安石和苏轼相识很早,却从未有深交。今天第一次面对面坐着,再看苏东坡,才知道这是个洒脱放浪孩子一样的人物。当年做大官的时候王安石眼里只有“政事”,对苏轼这种没心机没城府的人瞧不上眼,现在看了他这样子,却觉得又畅快又羡慕。

——能活成这么幼稚、这么豁达、这么稀里糊涂,天下有几人?

以前王安石不喜欢苏学士,今日重见却是越看越喜欢,忽然想起一个话来:“我以前在京城曾经和人讨论‘动静’二字,始终不得要领,不知子瞻对这两个字怎么看?”

王安石问的是道家“养气”的功夫,苏轼略想了想:“我觉得‘动静’即是‘精神’。精出则动,守神则静。”

苏轼于佛道涉猎很深,这几年在黄州闲居,心里没有杂事,在这些事上比以前更透彻,一句话说得王安石鼓掌赞叹:“说得好!子瞻果然慧根深厚,福泽不浅。”

苏轼一生认识的高人,个个都羡慕他有“慧根”。到今天苏学士也没弄明白“慧根”究竟是什么,只知道这个莫名其妙的东西自己身上有“很多”,旁人却没有。

现在王安石也这么夸他,苏轼就笑着说:“老先生提起‘慧根’倒让我想起一件事来:我小时候做过一个怪梦,梦见一个瘦高个子的和尚,只有一只眼,对我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醒了以后还隐约记得。后来我到成都府考举人,趁着没放榜在庙里游览,刚进庙门便觉似曾相识,就跟住持老和尚说:‘我以前好像是这庙里的僧人。’结果他不信,我就说:‘从这里上去,台阶一共有多少级,你们数一数。’一数,果然就是这么多级;我又说:‘当年我就住在后面僧舍,屋里是个什么样子都记得……。’过去一看,僧房还在。老方丈就有点信了,问我以前叫什么名字,我答不出来,只说:‘记得是个高个子,瞎了一只眼。’他们一听就说:‘真有这个和尚!’这一下对我越发亲近起来,请进方丈室里看茶,讲论佛法,哪知半个时辰就把我轰出来了。”

苏轼说自己是高僧转世,这样的话老年人最爱听。王安石正听得津津有味,忽然听说让住持和尚给轰了出来,忙问:“怎么回事?”

东坡居士摇头叹气:“这些和尚与我谈论佛法倒还投缘,后来问起我平时喜欢吃什么,我就说:最爱吃肉,烧猪一次能吃几斤,鸭子一整只不够我吃的,鱼也是必吃,而且每餐必须有酒,没有酒肉就不快活……”

听了这话王安石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子瞻在和尚们面前说吃肉喝酒的事,人家当然不爱听了。”

苏轼忙摆手笑道:“不是不是!大人再猜。”

王安石皱起眉头想了半天,连连摇头:“若不是因为这个,还能是什么缘故?真猜不出。”

苏轼把手一摊:“我当时也不明白!爱吃肉爱喝酒都是实话,又没骗他们,这些人发什么脾气?无缘无故给人撵出来,一肚子气,站在山门外头骂。这时候一个烧火的老僧悄悄告诉我:‘你说的那个一只眼的瞎和尚以前在庙里就不守清规,偷肉吃,偷酒喝,脾气又坏,见人就骂。住持几次想撵他,撵不走。后来他死了,大家才松口气,哪知你又投胎做人跑回庙里来气方丈,人家怎么不撵你!’”

到这时王介甫才知道苏学士在说笑话儿。回头一想,哈哈大笑,越笑越想,越想越笑,话也说不出腰也直不起,只是用手指着苏轼笑个不停。苏轼知道王安石年纪大了,怕他岔了气,忙上来扶着。

半天,王安石才止住笑,喘着气说了句:“熙宁以来,未有此一笑也。”

熙宁以来,王安石被神宗皇帝骗出去做宰相,立新法,闹党争,贬重臣,夺台谏,最后让人家“抽车保帅”打下马来,独子夭折,身败名裂,革职还乡闭门等死。前前后后十几年,当权也苦,赋闲也苦,真是苦不堪言,多年“未有此一笑也”。

在王安石府上吃了一顿好饭,做了一场倾谈,东坡居士就告辞了。王安石把苏轼送到门外,对这位当年的政敌、如今的老友恋恋不舍:“子瞻有好诗,送我一首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