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苏东坡传讲解视频 > 五 坐困怀远驿(第1页)

五 坐困怀远驿(第1页)

五 坐困怀远驿

在青神县住了二十天,苏轼夫妇回到眉山。这时候程夫人的丧事已经办完,苏家也差不多倾家**产了。

这年十一月,中书省发下一道札子,命苏洵进京赴“舍人院试”。苏洵知道这又是热心的欧阳永叔在京城举荐的结果,可“舍人院试”本非正途,就算考中了也不如进士及第来得风光,万一再考不中,外人岂不要笑话苏洵无能?在两个儿子面前也抬不起头来。想到这里,苏老泉终于把牙一咬,拒绝进京应试。

只因为争强好胜,苏洵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最后竟被自己的儿子逼到角落,已经失去了入科场一搏的勇气。

拒绝进京应试以后,苏洵的脾气越发暴躁,在父亲面前苏轼兄弟吓得话都不敢说了。就这么一直熬到嘉祐四年七月,母丧已满,苏轼、苏辙收拾行装准备进京做官,令人意外的是苏洵忽然决定卖掉苏家仅有的房屋产业举家迁往京师。

此时的苏老泉已经不恋故土了。在他想来,苦读二十多年还当不上一个像样的官,甚至连两个儿子都比不上,在眉山这块地方已经丢尽了脸,再也混不下去了。

钻进牛角尖的苏洵竟看不到,苏轼、苏辙都是他一手教养成才,两个儿子的成绩就是他的成绩,何况苏洵以文章成名还在两子之先,其所著《权书》、《衡论》、《几策》天下人争相传抄,京城里欧阳修、韩琦、梅尧臣这些大人物说起苏洵谁不佩服?后世也把“三苏”并列,谁敢轻看他苏老泉?世上把苏老泉看扁了的只有一个人,就是苏老泉自己。

现在苏洵要把扎在故乡的根子整个拨去,弃家出走,永不回头,两个儿子谁敢说个“不”字?于是苏家五口卖掉产业乘船东去。临行前苏洵留诗一首:

“岷山之阳土如腴,江水清滑多鲤鱼。古人居之富者众,我独厌倦思移居。

平川如手山水蹙,恐我后世鄙且愚。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

晴原漫漫望不尽,山色照野光如濡。民生舒缓无夭扎,衣冠堂堂伟丈夫。

吾今隐居未有所,更后十载不可无。闻君厌蜀乐上蔡,占地百顷无边隅。

草深野阔足狐兔,水种陆取身不劬。谁知李斯顾秦宠,不获牵犬追黄狐。”

这首诗笑骂秦相李斯贪图富贵“顾秦宠”,阐明了苏洵抛弃功利的散淡心。然而诗里竟有“富者众,思移居”的句子,让人惊疑苏洵到底受了哪个“富者”的气?细想想,大概是和苏家闹翻了的程家人曾经羞辱过苏洵吧。

后来苏洵果然再也不回眉山,直到去世才被儿子送回故乡与夫人合葬。

苏家父子三人这次进京心境与上次大不相同。

嘉祐二年三人进京的时候,苏轼、苏辙都是布衣身,前途未卜,苏洵盼着做官,患得患失。时隔两年父子三人再赴汴京,苏家兄弟已经考取了功名,到手的官位无论如何跑不掉,苏洵对做官心灰意冷,心里倒也踏实。因为变卖房产所得尚在囊中,手头并不拮据,就且游且走,每到一处吟诗作赋,意兴遄飞之际,不觉花了几倍的盘缠,到汴京已是嘉祐五年二月中旬,短短一条路竟走了小半年。

可到了京城三苏才明白,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居八九,想象中的富贵安逸根本不能到手。

三年前,苏轼、苏辙在科场上势如破竹,连考连中,尤其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重申巽命论》被欧阳学士赏识,受天子青睐,天下学子争相传抄,真有“洛阳纸贵”的味道。那时候苏家兄弟若能急起直追,顿时就可以飞黄腾达。可惜苏轼随即回乡守丧,从此销声匿迹,而天下读书人何止百万,一年推出的佳作岂止千篇?到今天,汴梁人早不记得京城曾出过一位苏子瞻、来过一个苏子由了。

当然,苏氏兄弟已经考中功名,官还是有得做的。进京之后就去吏部报到,又经身、言、书、判四项考核很快放下职位来:苏轼授京西北路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辙授京西北路河南府渑池县主簿。

主簿是从九品官位,月俸才三贯!

依惯例,进士及第最低授正九品官位,且多留京任用。苏轼名列榜眼,当授从八品,又有圣眷在身,就得个正八品也不稀奇。可惜苏家兄弟没抓住机会!三年前那批进士已经安排了官职,今年又是大比之年,另一批学士脱颖而出,都等着做官,苏家两兄弟只能捡漏儿,被放为小县主簿,天下官员排行最末!

三苏都是一个脾气,不肯受这个委屈,立刻给吏部上了手札,请辞主簿一职。本以为吏部爱惜人才,能给苏家兄弟安排个京官也好,想不到一个月过去,竟连个回文也没拿到。

大宋朝有“冗官”之弊,官场上僧多粥少,主簿虽小,好歹是个实缺,苏家兄弟不要,边上有一百个人伸手等着要!吏部收了“请辞主簿”的札子,立刻把两个主簿位子放给别人,至于苏家兄弟,从此无人过问了。

蜀人直率热诚,哪知道京师这些“官油子”的心眼儿?傻等好久消息全无,这才疑惑自己这个进士会不会还没上任就让人家罢了?进退维谷之时才想起算算手里的铜钱。这一算不要紧,全部积蓄已经不足十贯!单靠这么一点钱想在繁华的东京汴梁落脚,根本不够用。情急之下苏洵只能到兴国寺拜访德香大师,希望能在寺里借住。哪知德香大和尚已于去年圆寂,连上次照顾过他们的沙弥惠济也不在庙里了。

没有熟人,敕造兴国寺当然不肯接纳苏老泉。

孔夫子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苏老泉一世刚强,竟也落了这个俗套,沦落到如此境地。眼看走无处走,住无处住,不得不咬紧牙关拿出仅有的钱在汴梁城外的西冈租了一座旧房子,全家五口挤了进去,每日节衣缩食苦撑苦熬。就是这样,手里那一点点积蓄仍然流水一样撒出去。眼看不是办法,要面子的苏洵不得不低下头来,和苏轼一起去拜访三年前的旧相识欧阳修。

俗话说“贵人多忘事”,欧阳修却不是这种人。三年未见,他心里仍然记挂着苏家父子,听说苏洵、苏轼来访,一刻也没耽搁,立刻把两人请进府里,各自喝了一杯茶,就对苏轼笑道:“三年前你那两篇策论在汴京传得尽人皆知,尤其‘上令下不议,下从上不诛’两句,连天子都称赞!”说了两句客气话才问,“你这次回京所授何职?”

苏轼忙说:“吏部授我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一职。”

一听这话欧阳修顿时虎起脸来:“这像什么话!贤侄是国家栋梁,怎能屈居一县小吏?吏部这些人尸位素餐,不知耽误了多少人才!这个‘主簿’你不要理它!日后我必为你另谋高就!我就不信,偌大朝廷就容不得一个贤才?”

欧阳修生性直率,对苏轼的前程大包大揽,呵护之情溢于言表,苏轼忙起身行礼,口中连说:“大人谬赞,怎么敢当?”

欧阳修又想了想,忽然说:“我倒想起一件事来:前些日子陛下有旨意,今年专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招纳贤才,应试学子必须由大臣举荐,我看贤侄德才兼备,不知可愿应‘制科’之试?”

一听这话,苏轼父子大喜过望。

“制科”考试古已有之,宋朝最重视士人,所以特设六科,分别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明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帷幄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六科之中又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最受器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