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苏东坡传原版 > 第二章 元祐更化飞黄腾达(第2页)

第二章 元祐更化飞黄腾达(第2页)

——不论哪朝哪代,老百姓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他们不反对变法,反对的是把好经念坏的“歪嘴和尚”;他们不恨王安石,恨的是“倒挂蛤蜊”蔡确和“骑墙宰相”王珪!

汴梁大街上这个吓人的场面别说司马光,换个胆大包天的人也吓坏了,越走越快,后来竟是一溜小跑,终于到了宰相府前,急忙上去拍门。偏偏看门的见这架势也吓住了,先问司马光是谁,又细问来意,再去禀报王珪,一来一回折腾了好半天,再看相府外头,满街是人!连周围的树上、屋顶都爬满了人,一个个高叫着:“大人留在朝廷,救救百姓!”

到这时相府的人听出话头儿不对,十几个仆人拿着棍棒出来指着百姓们吆喝:“这是什么地方!你们要造反不成!”哪知爬在房上的人都叫:“我们只和司马相公说话,又不看你家宰相,关你什么事!”两边顿时吵闹起来。百姓们千人百口声如巨雷,几个仆人哪吼得过?

眼看情况越发不对,司马光连相府的门也没进,转身就往回走。几千人又一齐跟着他走回来,顿时把司马光的住处团团围住,一声声叫着“大人留在朝廷,救救百姓!”吓得司马君实躲在房里不敢出声,一直过了两三个时辰人群才散。

百姓们散去了,司马光在房中呆若木鸡,整个人都吓傻了。

百姓们公然上街拥护一位大臣,在大宋朝一百年没出过这样的事。司马光熟读史书,他知道,但凡一个朝代出了百姓上街拥护大臣的怪事,后边往往引发不可名状的恶果,或是枭雄篡权,或是忠臣遇害。尤其眼下这个时候,先帝尸骨未寒,幼主刚刚继位,京城就出这样的事!虽然那几千百姓是自己走出来拥护司马光的,幕后绝无任何人指使,可说出去谁信?

连司马光自己都不敢全信。

司马光离开官场十五年了,他根本不打算回来了。这次被任命为陈州知府也是勉强上任,现在他连这个陈州知府也不敢做了,只希望赶紧回家闭门思过,想想自己究竟做了什么蠢事,竟然引出这样的祸来!

想到这里,司马光也没心思在京城呆着了,早先想去探访的几个老朋友也顾不得看了,当夜就写了一篇辞表,然后连夜收拾行李,第二天城门刚开,已经坐上马车离开京师直奔洛阳而去。

司马光走得再快,也没有“祸事”来得快。刚走出十几里,只见官道上尘土飞扬,几匹快马飞驰而来,一个小太监下了马跑过来拦住马车,另一个小太监从马背上扶下一位老太监来,正是太皇太后身边的内侍押班王中正。

见王中正亲自赶到,司马光忙从车里下来:“押班怎么来了?”

司马光这是明知故问。王中正也不跟他客气:“大人奉诏进京,怎么既不陛见又不辞朝,转身就走,这可没规矩吧?”

王中正这话挺不客气,但他脸上只有急色,没有怒气。司马光忙说:“下官外放知府路过京师,依例不必入宫辞行。”

王中正也不跟司马光多说:“大人别跟我说什么‘规矩’了,有话和皇帝、太皇太后说去!”说完一头钻进司马光的马车里,见这老头儿还在路上呆站着,就在车里冲他招手儿:“君实还不上车,让我下去搀你?”司马光知道这老太监是搀皇上扶太后的,真让他再下车,自己可就太张狂了,赶紧上了马车在王中正身边坐下,一声鞭响直奔京城。

司马光走进延和殿的时候太皇太后正在批阅札子,哲宗皇帝在一旁注目观看。见司马光进来,太皇太后指着案上一道札子硬梆梆地问:“君实刚被放为陈州知府,为何辞官?”

太皇太后话问得很直,这并不是生司马光的气,而是因为信任,无需客气。司马光忙说:“臣年老多病,已难当此重任,生怕误了正事,害了百姓,故尔请辞。”

这年司马光已经六十七岁,前头十五年闭门著书,完成了一部了不起的《资治通鉴》,可也因为写这本巨著用尽了心血,身体都快熬垮了。前一年病情最重的时候差点瘫在**,连遗书都写了。所以司马光说自己年老多病,是真话。

可太皇太后不想听这些话:“君实年老,老身今年也五十多岁;君实多病,老身也是一身病痛。如今君实不想替朝廷效力,就写札子递到这里来,老身若也不想做事了,不知该往何处递札子?”

太皇太后这话说得十分严厉,司马光暗吃一惊,忙说:“先帝宴驾,国家多事,皇帝年幼,太皇太后听政,国家一日不可或离……”

太皇太后一摆手打断了司马光:“你也知道国家多事,皇帝年幼!可你还在辞官!”狠狠地把司马光瞪了一眼,又把语气放缓,“不是老身责备你,早年先帝对你何等器重?因你所思不合时宜,十五年没为国家做事。如今新皇就在你面前,又到了为朝廷效命的时候,君实却要辞官,这是眼里只有先帝,不知有幼主吗?”

太皇太后这话听起来像是责备,其实已经把话讲清了:朝政将要改观,已经决定用司马光主政,眼下时势不容许这个老臣推辞。

说实话,司马光是个有雄心的人,这些年他隐居在家,心却没离开朝廷,所以他的著作才是《资治通鉴》而不是别的。昨天出了怪事以后司马光很怕被皇帝和太皇太后误会,现在太皇太后把话说开了,“误会”二字根本不存在,“重用”是明摆着的。司马光的一颗心又热了起来,嘴上却不知说什么好。

司马光为人老实,既不会客气也不懂作伪,这些太皇太后知道,也不用他表忠心,立刻就说:“以你的能力做个知府屈才了。如今尚书左丞一职出缺,君实担任此职如何?”

尚书左丞就是以前的参知政事,职位如同副宰相。太皇太后要把这个职位给司马光。可司马光却有别的想法,忙说:“臣以为吕公著沉稳干练,可以担当此职。”

吕公著本是“嘉祐四友”之一,神宗登基之初曾让吕公著担任御史中丞,后遭罢黜。到元丰年间神宗皇帝准备让旧臣重回朝堂,第一批起用的旧臣就有吕公著。论资历,吕公著果然比司马光更深。现在司马光推荐吕公著担任尚书左丞,足见这位老先生正派无私。太皇太后其实没往这上头想,可司马光一说,连她也觉得吕公著做尚书左丞颇为合适。

问题是,尚书左丞给吕公著做了,司马光怎么办?

太皇太后极为睿智,略想了想:“也好,就以吕公著为尚书左丞。至于卿,担任门下侍郎如何?”

门下侍郎也是“副相”之职,但这个职位常由宰相兼任。如今太皇太后让司马光做门下侍郎,其实从宰相王珪手里分出一部分权力交到司马光手里去了。

王珪,蔡确,这是两个祸国的小人,神宗皇帝活着的时候就想驱逐他们,还没逐走,皇帝先崩了。如今太皇太后分王珪的门下侍郎一职给司马光做,驱逐小人的意思十分明白。见司马光仍在犹豫,太皇太后有些不耐烦:“多少大事要办,君实总不痛快!老身说得口都干了,还要再说一遍?”司马光只得叩谢领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