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苏东坡传全三册 > 六 一肚子不合时宜(第1页)

六 一肚子不合时宜(第1页)

六 一肚子不合时宜

元祐三年,是一个没被人注意到的“分水岭”。在这一年,曾和司马光共同执掌朝政的宰相吕公著因为年老多病交卸了宰相之职。

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韩维,这是著名的“嘉祐四友”,他们四个人代表着从仁宗朝到神宗朝整个国家最成熟、最有活力也最有能力的一代人。如今“嘉祐四友”之中王安石、司马光去世了,韩维隐退了,吕公著也因为老病而退休了,后头的大臣们几乎没有一个能接他们的班,这预示着给大宋王朝带来百年辉煌的“能臣时代”悄悄结束了。

由于神宗皇帝对整个朝廷控制了十八年,打压了十八年,整整一代正直纯臣都被外放,而且久久不能招回,这些人对朝廷政务渐渐生疏,应该磨砺而出的宰相之才都没炼成。加之太皇太后在哲宗元祐初年清除了“三司系”——史称“元祐更化”,又使朝廷更加空虚。

太皇太后是个高明的政治家,她知道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一批干练的大臣,恢复朝廷元气,将来让这些人辅佐哲宗皇帝,重建太平盛世。

可惜,这只是太皇太后一个人的想法。在眼下的朝廷中,还有另外两种“想法”正在悄悄酝酿。

第一个有想法的人,是十二岁的哲宗皇帝。

眼看着祖母把持朝政,大臣们凡事只和祖母商量,冷落了他这个皇帝,哲宗皇帝十分不满,心里一直想着怎样赶走祖母,夺回皇权,像父亲神宗皇帝那样大权独揽,甚至比神宗皇帝获取更多的独裁之权。

第二个有想法的是司马光当年提拔起来的一群“嫡系”。这些人被提拔的目的是帮助司马光清除“三司系”,可当他们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之后,心里的想法竟和当年“三司系”那帮大将们一样,他们要做宰相、做枢密,要掌握台谏、夺实权,把整个朝廷抓在自己手心里。要做到这一点,这些人就必须清除异已。而第一个要打倒的就是苏轼。

尚书左丞刘挚、御史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都是被司马光一手提拔起来的,在他们底下还有一大群亲信。和当年的“三司系”一样,这个自封为司马光嫡系因而被称为“朔党”的新党也控制着御史台这个要害部门。然而刘挚等“司马光嫡系”的声望全都不如苏东坡。

苏学士早年制科大考的“座师”是司马光,显然,他也是司马光“嫡系”之一。加之苏轼身上十多年来一直挂着个“旧臣首领智囊”的虚名儿,又遭过“乌台诗案”的陷害,名气太大,连司马君实的光环都盖不住他。这个人胆子又大,才华又高,以前他敢在《免役法》问题上跟司马光争执,后来打击“三司系”的时候手段又那么凌厉,一篇讨吕惠卿的“檄文”震惊朝野。到如今,苏轼的威望在群臣中首屈一指,太皇太后把他提了又提,升了又升,已经做了翰林学士知制诰,离宰相只差一步。

以前司马光任宰相时群臣唯其马首是瞻,如今司马光死了,谁来做众臣的首领:是司马光的亲信嫡系刘挚?还是“旧臣首脑智囊”苏轼?

刘挚、傅尧俞等人已经抱成了团儿,苏轼却是孤身一人;刘挚、傅尧俞等人利益相关,可以互相扶持,苏轼和这些人没有利益关系,只会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刘挚、傅尧俞他们都支持司马光“尽废新法”的政策,苏轼却提议保留《免役法》;刘挚、傅尧俞等人都是北方人,苏轼是个蜀人……

这些,都是傅尧俞、王岩叟忽然联手攻击苏轼的理由。

孔圣人说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但这世上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真说不清。我们只知道“君子”会忽然露出“小人”嘴脸;“小人”忽然变成“君子”的事却极少发生。

要问某几个人为什么结党?可以总结出一千个原因。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总之,刘挚、傅尧俞、王岩叟等人已经结了党,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把苏轼赶下台。

政治,就是这样一坑臭水,一团乱麻,脑筋正常的人,谁愿意栖身其中?

苏学士虽然泡在臭水坑里,本身却不是搞政治的材料。此人向来一碰就急,一急就闹。现在几个大臣出来坑他,苏轼立刻吵闹起来,上札子请求辞去翰林学士一职。太皇太后看了苏轼递进的札子随手掷下,根本没有回复。

太皇太后不可能随便把苏轼外放,因为苏学士是她一心培养的宰相人才,将来哲宗皇帝亲政后的朝廷要靠苏子瞻去建设!

其实太皇太后并不了解东坡居士。

高太皇太后是位极其贤明的政治家。可这位贤明的老太太身上有个无可奈何的缺点:大半辈子深居内宫,对大臣们接触得太少。这些臣子是什么脾气,有什么本事,谁的能力高,谁的能力差?太皇太后不可能知道得很清楚。当年听她的姨母——仁宗遗孀曹太后说过:仁宗皇帝认为苏轼、苏辙两兄弟可以做太平宰相;后来她丈夫英宗皇帝也曾想重用苏轼;再后来她儿子神宗皇帝当国的时候苏轼和司马光一起对抗“三司系”,又遭“诗案”陷害,这些事太皇太后都看在眼里,就认定苏轼勇敢、能干。加上苏轼文章诗赋写得好,这些诗词文章太皇太后读过,也喜欢。所以太皇太后对苏轼的认识仅限于他的文才、他的名声,以及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一些评价。

不得不说,太皇太后对苏轼的印象不准确——苏子瞻,能做一个最好的知府,却非宰相之才。

可惜太皇太后不知道苏轼真正的能力,她只是认定这个人有能力,并且加意培养。凡下面递上来弹劾苏轼的奏章,太皇太后一律当成废纸留中不发。到最后,御史们弹劾苏学士的奏章竟装了满满一箱子!而这整箱奏章没有一本被太皇太后发下去讨论。

太皇太后就是这样在庇护着一个并不适合做宰相的“宰相之才”。

元祐三年四月的一天,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进宫撰写诏书。因为诏书牵涉机密,依例不得回府,等第二天诏书发布之后才能回家。苏学士笔快,诏书写罢天色尚早,正在房里看闲书,一名内侍走了进来:“有旨:内翰到御门东门小殿见驾。”

皇帝处置政务都在延和殿,只有特别重要的事才在御内东门小殿办理,苏轼急忙过来。太皇太后和哲宗皇帝都在,见苏轼来了,太皇太后和颜悦色问候一声,说了几句国事,似不经意地问道:“你三年前进入朝廷时担任何职?”

苏轼忙说:“三年前臣以汝州团练副使升为礼部郎中。”

太皇太后又问:“如今充任何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