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苏东坡传全三册电子书免费阅读 > 四 永远的西湖(第2页)

四 永远的西湖(第2页)

西湖是杭州三十七万百姓的水源地。可这个湖面积不大,水势平缓,泥沙淤积,水面不断缩小,湖水越来越浅。照目前这个情况发展下去,三十年内就可能完全消失。苏太守在杭州做官也许就是三年,三年内不把西湖治好,三十年后,杭州就不再有西湖。

若苏学士是外乡人也就罢了。可“苏子瞻”是个杭州人,家就在钱塘门里住着!西湖没了,钱塘门一带也变丑了,自家门口的事哪能不管?就把该管此事的主簿苏坚、钱塘县丞许敦仁和那位精通水利的子珪大和尚找来商量疏浚西湖的工程。

对西湖的事钱塘县丞许敦仁最了解:“西湖里长满水草的地方十年前都是深水。下官刚到任的时候曾经测量过,当时湖边长水草的浅滩约有二十二万丈。如今过了两年,水草又增加了三万丈,已经达到二十五万丈了,水草底下就是淤泥。若按每人每天清淤一丈计算,清除二十五万丈水草淤泥需要二十五万人工,每个人工给米一斗,共折大米两万五千石。”

苏太守问:“清出的杂草淤泥运到何处堆放?”

对此事主簿苏坚早就想到主意:“西湖周围住满百姓,东西南北来去不便,早先白居易做刺史的时候修了一道‘白堤’,自东向西横过西湖,连通孤山,给百姓提供了便利,可只这一条堤显然不够。如今太尊清理西湖,掏出来的淤泥正好由南向北再砌一条长堤,有这两条大堤,百姓要过西湖就方便多了。”

疏浚西湖,以湖泥筑长堤,这个办法最实惠。苏轼略一想就明白了:“你估计这道堤有多长?”

对于将筑的堤岸苏坚早有计划:“新堤长约八百八十丈,宽五丈左右就差不多了。下官画了一张草图,大人可以看看。”从怀里掏出一张图来,指着图纸说,“过路的百姓从堤上走,然而游湖的人多是乘船,所以新堤不能切断水路,还要修几处码头供人上下。”

苏轼拿过图来看了,只见图上绘出“白公堤”位置,又有南北方向新堤一条,堤前设有码头六座。苏坚在旁边说:“西湖上都是小船,码头也不必修得太大,这上头没有多少花费。只是依下官和许县尉的想法,新堤既为百姓通行,又不能影响西湖水路,必要建桥。每座码头上建石桥一座,桥上行人,桥下走船,都很便利,这个花费稍多些。”

半晌,苏轼问道:“我为杭州救灾向朝廷请得一批粮米,如今灾情已过,米还剩一万石;另外朝廷又赐我一批空白度牒,还有一百道没使,换成米又是一万石。这两万石米可以雇二十万工时,连清淤都不够,修码头、修桥的钱还没落……”看着眼前几个人缓缓问道,“我若再筹一万石米,连清淤、修堤、桥梁码头都算在一起,够不够?”

——也就是说,清淤、筑堤用米两万五千石,修桥、修码头共用米五千石……

听了这话,苏太守面前一官、一吏、一个和尚都低头打起小算盘来,好半天,三人一起抬头答道:“够。”

杭州主簿苏坚、钱塘县尉许敦仁都是为民办事的好官,苏轼身边还有个即将修成阿罗汉的高僧子珪和尚,这几个人聚在一起,修湖的事办得扎扎实实。每一粒米、每一文钱都用在老百姓身上,不曾流失一分一文。于是偌大一个西湖,三万石大米稳稳地包了下来。只是苏坚又有一句话:“三万石米治一个西湖,这是量着屁股做裤子——一点富余也没有。太尊如今以龙图阁学士任两浙路钤辖,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能不能和兵马都监打个商量,调些兵丁帮着清淤,哪怕只调几百人,一个兵给咱们省出一贯钱,也是好事情。”

苏轼点点头:“这是好办法,我去找两浙都监刘季孙商量!”

县尉许敦仁又说:“雇用人工的事一定要算到细处,免得下面的人克扣揩油。下官略算过,每个工人除了两餐之外,每天还可以发给制钱五十五文。”

苏轼立刻点头:“你们回去再细算一遍,都报上来,以后凡雇工人都按此开支,下头办事的人多支一粒米一文钱也不行!”

至此事情已商量出眉目来,苏轼对苏坚说:“咱们手里现在就有些钱粮,你马上出告示开始招工,先把清淤的事办起来。”对许敦仁说:“湖上的事你和杨判官负责,一切公事亲力亲为,不要出差错。”又对子珪和尚说:“大和尚是水利上的行家,一切细节悉听筹划。”三人都点头答应。

这时苏轼又笑道:“咱们还缺一万石米,得写个札子和朝廷讨。各位把修治西湖的好处总结几条,我好动笔。”

苏坚忙说:“西湖是杭州百姓的水源,水源一失,三十七万人都喝苦咸水,这是一条。”

子珪和尚说:“贫僧看旧时典籍,说大旱之时西湖水可以用来浇田,湖面每降一寸,可灌溉良田十五顷,当年湖面宽阔,水深数丈,利民无数,如今湖面缩小一半,水深也减一半,等于少浇了万顷水田。”

苏坚又说:“杭州百姓殷实,每年光交给朝廷的酒税一项就达二十万贯。杭州人酿酒是取西湖水,若无西湖,酒税至少要减一半。”

许敦仁说:“天下水道最要紧的是运河,每到水浅不能行船时,要用西湖给运河补水,若无西湖,运河一年中至少两个月不能通航,这损失不小!”

苏太守点头笑道:“你们说得这四条每一条都值十万贯,咱们修湖总共才用三万石米,划算!我看朝廷想不拨钱也难了。我这里还有一条:西湖早在真宗天禧年间就被朝廷定为‘放生池’,专为陛下祈福。到现在每年四月初八还有放生大会,百姓们行善放生不下百万尾。若没了西湖,杭州百姓到何处放生?又怎么为陛下祈福?”

在疏浚西湖的五条道理中苏太守这条道理最空洞,可偏就是这条道理最有力度。许敦仁笑道:“太尊这一条应该写在札子最前头!”

“诸事齐备了。”苏太守站起身来,“各位从今天起各司其职,尽快把修湖的事办起来。我现在去找刘都监,商量借兵的事。”

当天,苏太守亲到两浙兵马都监刘季孙府上和他商量调兵修湖的事。刘季孙一来也有心为杭州出力,二来看着苏轼“两浙路钤辖”的面子,当即答应拨五百兵士协助清淤。

也在这一天,主簿苏坚写好告示贴了出去:凡杭州府周围百姓强壮有力且无活计的,都到官府报到,参与清理西湖,每人每天管两顿饭,给钱五十五文。

这时杭州附近灾荒刚过,百姓尚穷,衣食无着的人很多,看了告示,无数人蜂拥而来,都愿意为官府做工,很快招了一千多人。同时都监府派出的江防兵三百、船务兵二百也到了,两千人一起动手清理水草,开挖淤泥。

这时,苏太守请求拨钱粮开湖的札子已经递进京师,他自己也搬到钱塘门外的大佛头山办公,从窗户就能看到湖上挖泥修堤,听得号子声声,心里这才踏实。

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所求款项实在不多。恰好就在苏轼递进札子的时候,他弟弟苏辙刚从翰林学士“降为”御史中丞——实则受太皇太后器重,以“明降暗升”的办法把持了朝廷中最要紧的御史衙门,朝臣们拍苏子由的马屁还嫌来不及。见苏轼要一万石米开湖,很快照数批了下来。

有了钱粮,又有实心办事的官吏,西湖工程办得异常顺利。三个多月淤泥已经掏清,用湖泥堆砌出来的一道南北长堤也渐渐成形。这时子珪和尚又跟苏太守商量:“西湖虽经修整,以后难免不再淤塞,大人应该想个长久的办法才好。”

苏轼就问子珪:“大和尚有什么好办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