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苏东坡传全三册电子书免费阅读 > 二 杭州人苏子瞻(第3页)

二 杭州人苏子瞻(第3页)

吴味道并不知道眼前这位大人就是苏子瞻,听人家问,忙叩头答道:“小人并不认识苏子瞻,只听说苏子瞻是杭州第一才子,如今又回杭州做太守,小人觉得乡里乡亲的,冒认一下也没什么,就斗胆写上了知府大人的名字。”

——难怪吴味道屡试不中,就他这个糊涂劲儿,这次怕也未必能考上。

这个案子很明白,苏轼叫人把吴味道带下去,这才问法曹:“像这样的案子该怎么判?”

“也不能怎样,最多把私货收缴了。”

苏轼又问:“若把税款补齐,能把货领回去吗?”

法曹想了想:“还要交一笔罚银。”

苏轼也不多想:“这样吧,税银、罚银都由我出,你明天就把这个吴味道放了,让他赶紧带着丝绢到京师去卖钱,别误了考期。”又嘱咐法曹,“别说这钱是我缴的。”

苏知府这么做是办了件好事儿。法曹却奇怪:“大人为何帮他交钱?”

苏轼笑道:“你没听吴味道说吗?乡里乡亲的,怎么好意思不帮?”一笑而罢。

审完这个案子,苏轼又叫人把另一个案件的犯人带了来。

这个案子比刚才那件事更小。一家扇子店借了别人二十贯钱,积年不能归还,被人家告了,扇店的店主因此被收押。等把人带来,竟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已经哭得两眼红肿。苏轼问她:“为何欠债不还?”

这女孩儿已经吓坏了,哆哆嗦嗦地半天才说:“我家原本开一间扇子店,本小利薄,这二十贯钱是我父亲在的时候借的,哪知去年父亲一病不起,竟过世了,家里给父亲看病、办后事花了不少钱,本想今年卖了扇子就把欠债还一些,哪知道今年天气比往年都凉,买扇子的人少,一时凑不出钱,债主就把我家告了。”

见这女孩子着实可怜,苏轼也不忍心,把语气放缓了些:“二十贯不是大数目,难道借不出来?”

“亲戚们知道我家里穷,有钱也不肯借给我……”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真就是这样。一个小姑娘为了这么一点欠账到牢里受苦,让人怎么看得过去?苏轼凝神一想,已经有了主意:“你家现在还存着不少扇子吧?都拿来给我,看看能不能帮你抵债。”

苏轼这话的意思是放女孩儿回家了。想不到这丫头老实,跪在苏轼脚下哭道:“我家剩的扇子实在值不了几个钱。”

这样的老实人是要帮的。苏轼笑道:“这你别问,只管把扇子拿来。”

听了这话女孩儿才大着胆子离去,不大功夫已经送了两三百把扇子来。当时一把扇子不过几文钱,这一大堆也值不了几贯。苏轼见这丫头一脸惶恐,就安慰她:“你先回去,明早再来,我帮你想办法还债。”等女孩子走了,就让法曹找来笔砚,坐在班房里画起扇面来了。

这一夜苏轼目不交睫,或题诗词,或画兰竹菊石,到天亮,已经画满了几十把扇子,都署上“苏子瞻”、“东坡居士”之名,用了自己的私印,一把一把晾在地上。

到天亮,那老实丫头果然又来了。苏轼指着地上的扇子说:“你把这些画好的扇子拿到钱塘门外西湖楼边去卖,就说是‘苏子瞻画的’,每把扇子卖一贯钱,凑够了钱就把债还清,若有多余的钱就拿回去,若卖得钱不够,你再来找我。”

苏轼画这些扇子纯粹一时热心,等小丫头真拿着扇子走了,他的心里又乱起来,不知道自己随手乱涂的东西杭州人认不认。若真是一贯钱也卖不回来,这丫头的欠账怎么还?越想心里越乱,也没心思办公事,找了个借口换身衣服溜出来,径直出了钱塘门来到西湖楼边。老远看了一眼,楼前食客来往不绝,小丫头却不见影子。

见这情景苏轼已经猜到,必是扇子卖不掉,小丫头没耐心,收拾摊子走了。心里不免沮丧,肚子也有点饿,走进酒楼坐下还没点菜,楼上走出几个食客来,其中一人手里拿着把团扇,虽只瞟了一眼也看出来,扇上那一笔兰草正是苏轼画的。

见这人买了他画的扇子,苏轼忙留了心。只听这人对同伴说:“……也不知哪里来的小丫头,拿的都是苏子瞻的真品,一把扇子才要一贯钱!众人都抢,我掏钱慢了些,只抢回来两把。”说着连声叹气,“要是多带点银子就好了,一下子掏出去,马上就发一笔财。”

此人说得可怜,其实是在炫耀,因为他已有两把扇子在手,那几个同伴却连这个事儿都没遇上,好东西也没抢着,看着他手里的宝贝着实羡慕,其中一人说:“你有两把扇子,让一把给我,我给你二十贯。”

这人把头一摇:“一百贯也不卖!这东西越留越值钱……”说着话已经走出去了。

俗话说“为善最乐”,尤其苏学士这个善事做得这么风雅,又这么有面子,心里好不痛快。这一高兴肚子更饿了,忙操起一口杭州腔调叫伙计:“拿一壶好酒,烧一碗‘东坡肉’。”又嘱咐人家,“烧肉的时候多放点酱油!你们这些乡亲口太淡了。”

苏学士年轻离家,漂泊四方,因为一份天真童趣,每到一处都能体会到不同的快乐。但像杭州人这么喜欢他的,别处比不了。从这以后苏学士也常常对别人说:他本是个杭州人,西湖岸边是乡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