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苏东坡传全三册电子书免费阅读 > 第三部 不系之舟第一章 黄州岁月醇似酒(第2页)

第三部 不系之舟第一章 黄州岁月醇似酒(第2页)

若是苏学士,只怕当场就会有这么一句反问。但李舜举是个太监,在皇帝面前不敢说这么硬的话。

然而李舜举知道在这个时候去银州筑城是一步险棋,弄不好会把灵州大败的悲剧再演一次!大宋王朝虽然富足,也经不起两场惨败。硬着头皮冲王珪笑道:“老奴记得仁宗朝的时候,每当朝廷有事,陛下总是命重臣到边境去处置,这些人也极能替先帝分忧。我只是个内臣,扫地擦桌子还行,统兵打仗老奴哪里懂得?何况西北边境上已经有一位押班坐镇,老奴又被派去,让那些能征惯战的将军看见了只怕要问:‘怎么又派个太监来?’这不成了笑话了吗?”

李舜举说西北“已有一个押班坐镇”指的是眼下坐镇兰州的内侍押班的李宪。

老太监这话说得有趣,听起来是自谦之词,其实在告诉两位宰相:朝廷已经今非昔比,不该妄动刀兵。话里又有一层意思:打仗是武将的事,宰相居然提议让太监去做监军,明目张胆拍皇帝马屁,有意思吗?

李舜举话里的意思王珪听出来了。可抬手不打笑脸人,老太监这些话是笑着说的,王珪也不好与他争,干脆也笑着说:“押班过谦了,你是陛下身边的人,边境将领见押班来监军自然士气高涨,我等大臣都靠押班绥靖边境以求太平呢!”说完自己先哈哈大笑起来。

——王珪这位宰相有个特点:无耻得有趣儿。

早年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王珪是参知政事,有次王安石上殿面君,正在奏事,忽然有个大虱子爬到王安石的胡子上,神宗看见眉头微皱,王珪忙在旁笑道:“这虱子了不得:屡游相须,曾经御览,不可杀也,不如放之。”从此就以拍马之强、无耻之甚闻名朝野。今天太监李舜举不支持皇帝攻打西夏,当面讥讽宰相,王珪又拿出他那了不起的马屁本领,一句话说得皇帝笑了起来,另一位宰相蔡确也在旁边嘿嘿直笑,

李舜举见两个宰相都是这种货色,皇帝也下了决心,劝不住了,只能悄悄叹一口气。

议定大事之后,神宗即命给事中徐禧和内侍押班李舜举到鄜延路,会同沈括、种谔商议筑城之事。徐禧、沈括都知道此事关系重大,亲自到塞外勘察地形,很快选定一处高地,准备就地筑城。

见了这两个文官所选之地,鄜延路兵马总管种谔大吃一惊。

徐禧选定的筑城地名叫永乐川,在明堂川与无定河交界之处,距离银州城二十里,离边关重镇米脂寨五十里,是一块险峻的高地,城池建在此处果然威武得很。然而此地没有水源!种谔急忙与徐禧商量,打算另外找地方筑城。可徐禧认为永乐川旁边就是无定河,从河中取水又有何难?况且宋军所筑的是一座大城,囤驻的兵马众多,没有三四十万大军根本围不住城池。而西夏在银州一带没有这个军力,所以不担心被围。

徐禧这话说得轻巧,种谔却知道银州是西夏人的眼中钉!万一对手不顾一切发动大军来攻城池,宋军被困,水源断绝,必然大败!情急之下和徐禧反复争执。哪知徐禧本是“三司系”出身,靠审办大案出名,好大喜功是他一向的做派,刚愎自用是他一向的脾气,根本不听种谔的劝告。

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是个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的能人,知道永乐川缺水难守,一开始也和种谔一起劝说徐禧另选地方筑城。可徐禧是个不择手段的权贵,沈括骨子里是个卑鄙小人,结果是徐禧把“钦差”的架子一摆,沈括立刻软了,竟然扔下种谔,转而附和徐禧。

大宋朝以文臣制武将,沈括官拜经略安抚使,是种谔的上司!此人见风使舵,种谔孤掌难鸣。最终,在永乐川筑城的事定了下来,种谔被徐禧夺了兵权派到延州驻守,麾下“种家军”全部调往永乐城。

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徐禧、李舜举率领步骑兵八万、民夫十六万进入永乐川,开始筑城。沈括驻扎米脂寨,率军策应永乐城。能征惯战的名将种谔被权贵们撵到延州,手下仅有四千老弱残兵。

九月七日,也就是宋军在永乐川筑城的第十五天,荒地上刚刚立起四面围墙,或高或低参差不齐,内外墩台、瓮城以及箭楼、垛口都没踪影,城里连一间土坯房也没盖好,七万士卒都在帐篷里安身,十六万民夫只能睡地窝子。就在这个时候,一支西夏轻骑忽然出现在永乐城外,徐禧忙命军马出击,西夏骑兵转身就退,很快逃得无影无踪。

驻防永乐城的是宋军精锐,其中有不少久在边关的宿将,见敌骑忽来忽去,都怀疑这是敌军斥堠,急忙来劝徐禧:永乐城还没筑好,城中水井没有开掘,倘若敌军杀到,这样的城防难以坚守,不如先回鄜延……徐禧根本不听。

九月九日一大早,永乐城外号角齐鸣,鼓声隆隆,西夏三十万大军突然杀到城下。

对西夏而言,富庶的横山是养活半个国家的粮仓,是都城兴庆府的大门,银州是横山锁钥,必争之地!灵州战败之后宋军全线回撤,现在忽然孤军深入西夏腹地筑城,而城池又筑在一处没有水源的绝地。西夏人不捡这个便宜真是没道理了。立刻调集举国精锐来争永乐城!

直到看见西夏大军铺天盖地杀到眼前,徐禧才知道自己陷入了死地。到这时也没办法,一边拼命抵抗,同时派人通知驻在米脂寨的沈括、驻扎延州的种谔赶来救援。

得令之后,沈括急忙率军出米脂寨,然而西夏早有准备,派出精兵沿路阻击,沈括是个不会打仗的文人,惊慌失措,冲了几阵不能得手,转身退到绥德去了。

至于种谔,手下兵马被徐禧抽调一空,延州只有四千来人,若来救援,等于拿自己的性命保这个钦差大臣。种谔是个有血性的将军,若上司值得他卖命,这条命是可以送出去的。可惜被困永乐城的是徐禧,种谔的命也是值钱的,凭什么卖给这个小人?

两路援兵都没消息,西夏大军疯狂攻城,鄜延兵马十分勇猛,没水喝,当兵的绞马粪汁解渴,在三十万敌军的重围之中仍然支持了十多天。可永乐城只是一座刚刚筑起的土城,工程尚未完备,城体也没加固,经过残酷的战斗,宋军还没垮,城墙先垮了!

九月二十日,被困永乐城的宋军已经苦苦支持了十一天,焦渴难耐,正在绝望之际,忽然阴云四合狂风大作,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正在攻城的西夏人忙回营避雨。城里宋军见了雨水都欢呼起来,捧着水缸陶瓮来接雨水。眼看这场雨下了两个时辰,城里坑满渠平,接回来的雨水足够撑些日子了,将士们正在额手相庆,忽然“轰隆隆”一声响,永乐城的外墙崩塌了!

这是天意要败大宋……

见城墙垮了,正在帐篷里避雨的西夏兵齐声嚎叫,三十万人蜂拥而上!宋军再勇,到这时也已无能为力。死战半天一夜,七万精兵尽丧,内侍押班李舜举亲登城头督战,中箭身亡,钦差大臣徐禧不知所踪。筑城民夫十六万余人全部陷于敌手。

永乐城之败比早前的灵州之败更加恐怖,因为灵州一仗宋军全取攻势,战场上自损一千杀敌八百,战场上虽吃了亏,毕竟拓展了疆土,还能隐瞒败绩,吹嘘胜仗,以夺取的土地城池欺骗百姓和地方官,皇帝的面子不至于丢尽。可永乐城一战全军覆没,军士民夫折损近三十万!内侍押班李舜举战死,钦差大臣徐禧陷于阵中生死不明,如此败绩,朝廷再也无法掩饰了。

败报送到京城的时候高太后并不知道。早前她只知宋军大胜于无定河,已经稳住阵脚,以为战事结束了。后来隐约听说宋军又开始在边境筑城,以为小事一件,并未过问。这天正在慈宁殿上小睡,忽然一个太监连滚带爬进了大殿,跪在太后脚下直叫:“太后快去劝劝皇上吧!这样大怒只怕要伤龙体,奴才们已经劝不住了!”

皇宫是最讲规矩的地方,现在太监吓成这样,在太后面前体统全失,高太后就知道出了大事,忙起身往延和殿来,一边悄悄问这太监:“出什么事了?”

太监已经脸如死灰,结结巴巴地说:“奴才也不知出了什么事,只听说边境上新筑一城,被西贼围攻全军覆没,折损三十万人!”

听了这话高太后大吃一惊:“一座边寨哪来三十万军马?”

“这次筑得是大城,听说城里有禁军、厢军十万人,民夫二十万,一个都没回来,监军的内侍押班也叫西贼杀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