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苏东坡传全三册许葆云著 > 四 永远的西湖(第1页)

四 永远的西湖(第1页)

四 永远的西湖

时光如流水,苏学士到杭州转眼已大半年了,几件实事办下来,给当地百姓解了燃眉之急。然而这一年果然大旱,杭州运河遇上了大麻烦,整个夏天行船不畅,秋雨时节稍好了些,入冬以后水位降得更多,运河彻底停航了。

整顿运河是杭州府当务之急。苏轼急忙把判官袁毂、主簿苏坚找来,问他们:“我记得杭州一带有两条河向运河注水,一条叫峁山河,在城外,一条叫盐桥河,在城内。现在这两条河情况怎样?”

苏坚忙答道:“这两河淤塞不堪,早就不能用了。”

苏轼忙问:“十几年前这两条河都能行船,怎么现在淤塞了?”

苏坚说道:“想必大人也知道,盐桥河的水流入峁山河,而峁山河直通钱塘江,钱塘江是海口,潮水一涨,大量泥沙随潮水上溯到河里。以前杭州不旱,河里水深,水流也急,泥沙走不多远就被冲掉了。可这几年天旱水少,泥沙上溯比以前厉害得多,结果峁山河先被淤塞,盐桥河也渐渐不通了……”

听苏坚这么说,苏学士皱起眉头:“这可怎么办?”

钱塘海潮倒灌是个防不住的天灾。对此苏坚也没办法,只得不出声了。苏轼在屋里转了几圈儿,忽然眼前一亮:“多福院!那里有个子珪大和尚精通水利,我马上找他去。”

也是杭州人多福,苏太守多福,自从苏轼修复杭州七井到现在,十多年了,子珪大和尚一直在多福院做住持,既没离去,也没老死。

如今大和尚已经七十多岁,耳朵有些聋,身子骨儿倒还硬朗,见了苏太守就问:“大人这次来是修河还是修井?”

子珪大和尚最直爽,也最明白,一句话问到点子上了。苏轼忙笑道:“我这次来是想修河的,至于那几口井,我去看过,还能用。”

子珪和尚摇摇头:“早年沈知府在杭州修的那口井已经废了。”

杭州城里共有七口大井,其中六口井都是唐朝留下的古井,只有沈公井——又叫“南井”,是早年杭州知府沈立主持修建的。奇怪的是这口井修完后没用几年就坏了,后来子珪和尚出面整修杭州七井,把沈公井修好了,哪知十几年不回杭州,这沈公井又坏了。

苏轼脾气急,听子珪和尚说沈公井的事,就先扔下运河不问,只问:“唐朝留下的六口井都很好用,为什么偏偏这口沈公井屡修屡坏?”

子珪和尚沉吟良久才说:“沈公井修起来的时候贫僧没看见,只能猜测:是不是当时修井所用的材料不对?”

子珪这一说苏轼就糊涂了:“大和尚的意思是唐朝的砖石能用三百年,咱们烧的砖只能用十年?”

子珪摆摆手:“砖都是一样的,怕就怕当年修井的人在引水渠上偷工减料,地下埋的不是砖石,而是竹筒。”

子珪和尚一说苏轼恍然大悟,气得直拍桌子:“这些井是给全城百姓使用的,省几块砖能贪污几个钱!这帮做工程的简直没良心!”

子珪和尚是个极冷静的人,别人笑他不笑,别人恼他不恼,淡淡地说:“苏太守是个爱民的好官,贫僧以为杭州的河要修,井也要修。修一个沈公井花费有限,百姓吃水又比运河的河工更急,不如大人先修这口井。至于修河的事,贫僧和官府的人一起到沿河各处看看,定个规划再修不迟。”

从子珪和尚这里讨来主意,第二天众人各自行事。子珪和尚与和主簿苏坚沿着盐桥河、峁山河一线考察水利,苏轼找出以前的旧图纸,沿着早年沈公井埋设水渠的路径挖开土层检查水道。等把土挖开一看,果然像子珪说的,底下不是砖砌的水渠,而是一根粗大的竹筒!被水泡了十多年,竹子都泡烂了。怪不得沈公井断了流。

当年做这工程的人为了贪污几块砖头钱,给杭州人埋下这么大的隐患!若不是来了个一心念着百姓的苏太守,沈公井周围十万百姓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吃上甜水呢。

见了这几根竹管子,不要说暴脾气的苏太守,就连挖土的人都忍不住破口大骂。围观的老百姓互相一问也知道了事情根由,顿时上千人齐声咒骂,都恨不得那修井的工头全家早死!可骂了半个时辰也骂不出花样来,最后苏轼只得下令:所有地段挖开,渠道全部重砌。

修这沈公井整整花了三个月时间——和当年修井时用的功夫一样多,终于把井修好,杭州百姓有了水吃。同时子珪和尚也把河道勘察明白,画好图样送到苏太守面前。

杭州运河由两条河供水,一是峁山河,从天宗门流出,直抵龙山闸口,这里有当年吴越王钱鏐所建的清水闸、浑水闸,原本就是用来阻止钱塘江泥沙上溯的,过了这么多年,这两处水道淤塞严重,水闸也不好使了,都要重新修整疏浚。

除峁水河外,杭州市区还有一条盐桥河,南至碧波亭,东面汇入峁山河。这条河两岸住满百姓,河里流的是西湖水,所以盐桥河比峁山河更重要。整修运河,第一要保证的就是泥沙不能灌进盐桥河,杭州西湖这个全城百姓的水源地不能出问题。

有了全盘规划,定了轻重缓急,苏太守和子珪和尚商量了一下,决定在杭州钤辖司衙门附近两河交汇处建一个水闸,把峁山河、盐桥河分成两段。每天钱塘江潮起的时候关闭水闸,使江水不能倒灌进盐桥河,只能沿着河道较宽的峁山河一路泄出天宗门。这个办法一举两得,既保住了盐桥河、西湖,又把含有泥沙的江潮疏导开,运河淤塞的问题解决了一大半儿。

与此同时,杭州属下仁和县令黄僎又和苏坚一起来找苏太守,商量在涌金门里造一座石堰,把杭州六井里流出的西湖水挡住。

唐朝人设计的六井都引西湖水给百姓饮用。但百姓用不了这么多水,六井之水大半排进了钱塘江。连年大旱,城里缺水,把西湖的甜水白白扔掉太可惜了。所以黄知县和苏主簿想把这些水拦在涌金门内,再挖一条沟渠,把水引到盐桥河里,既为运河补水,又使甜水多一个机会让杭州人用,比以前直接排走好多了。

同时苏坚又想了个办法:在新挖的河渠边上做一些“水柜”——就是用砖石垒砌的储水池,把水引进池中,方便百姓使用。

有了计划,苏轼立刻筹钱派夫开始修河。这时苏学士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另一件要紧事:整治西湖。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