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医疗站的实验室里,冰冷的金属墙壁反射着惨白的光线,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化学试剂的混合气味。白色的实验台被各类仪器占得满满当当——离心机、光谱分析仪、电子显微镜,还有那台总是发出嗡嗡声的DNA测序仪。中央的恒温培养箱散发着淡蓝色的光,透过玻璃门可以看到里面整齐排列的培养基,像一个个沉睡的生命等待被唤醒。
苏晴穿着有些发皱的白色实验服,正专注地盯着显微镜下的病毒样本,眉头微微蹙起。她己经连续工作了十六个小时,眼下的黑眼圈在苍白的皮肤上格外明显。她面前的托盘里,摆着十几支颜色深浅不一的药剂试管,其中大部分试管上都贴着“失败”的标签——这己经是她研发强效病毒抑制剂的第二十次实验了。
实验室的角落里堆放着一些关于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旧世界书籍,书页上满是苏晴做的笔记和标记。墙上挂着一块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化学方程式和分子结构图,旁边还贴着一张北极地区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几个可能的病毒源头区域。
“苏姐,第21组实验的病毒活性数据出来了!”助手小周拿着一份检测报告快步走来,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这个刚从医疗培训学校毕业的年轻人,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但在实验室里己经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苏晴放下显微镜,接过报告,目光落在数据栏上:病毒抑制率75%,距离预期的80%还差5个百分点。她轻轻叹了口气,将报告放在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这微小的差距,在实验室里只是一个数字,但在废土世界的现实中,可能意味着生死之别。
“还是不行。”苏晴揉了揉太阳穴,声音里带着疲惫,“病毒在低温环境下的蛋白质外壳会变得更加稳定,我们现有的配方无法有效穿透它。”
一旁的老韩看着她疲惫的样子,忍不住开口:“苏医生,北极的病毒可能和我们在废土上遇到的不一样,或许可以试试调整矿物质的比例?”老韩虽然不懂医学,但他在北极见过不少未知的微生物,知道极端环境下生物的特性会发生改变。作为队伍里唯一去过北极的人,他的经验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宝贵。
苏晴眼前一亮,老韩的话点醒了她。之前的实验,她一首按照固定比例混合“猩红腐化”原始样本和温泉矿物质,但或许北极的低温会让病毒结构更稳定,需要更高浓度的矿物质才能彻底抑制。她立刻在脑海中重新计算各种可能的配比,手指在白板上飞快地写下一串数字。
“小周,准备新的培养基,我要重新培养病毒样本。”苏晴的声音恢复了活力,“老韩,能再详细告诉我你在北极看到的那些微生物特征吗?特别是它们生存的环境条件。”
老韩点点头,回忆道:“那些地方都很冷,冰层下面有时候能看到一些红色的苔藓,它们好像能分泌一种黏液保护自己不受低温伤害。我在想,也许病毒也有类似的保护机制?”
苏晴一边听一边快速记录,然后拿起一支新的试管,将温泉矿物质的比例从30%提升到35%,然后小心翼翼地加入病毒样本,放入离心机中高速旋转。实验室里只剩下仪器运转的嗡嗡声,三人屏息等待着结果。
离心机停止后,苏晴将试管取出,滴了一滴药剂在载玻片上,放入显微镜下观察。这一次,显微镜下的病毒颗粒明显减少,大部分病毒都失去了活性,只剩下少数还在缓慢移动。她立刻让小周进行病毒抑制率检测,几分钟后,小周拿着检测报告跑回来,脸上带着激动的笑容:“苏姐!成功了!病毒抑制率达到80%!符合预期!”
苏晴猛地站起身,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接过报告,仔细阅读每一个数据,确认无误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三个月的不眠不休,无数次的失败重来,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她快步走到恒温培养箱前,将这支成功的药剂放入培养箱中,设置好保存温度:“立刻开始批量制作!我们需要50支抑制剂,30支留在联盟医疗站,20支随队带往北极!”
批量制作的过程并不轻松。温泉矿物质需要经过三次提纯,才能达到实验要求的纯度;病毒样本的稀释比例需要精确到0。1毫升,差一点就会影响抑制剂的效果;药剂灌装时,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防止受到污染。苏晴和两名助手分工合作,苏晴负责调配药剂,小周负责提纯矿物质,另一名助手负责无菌灌装,三人从清晨一首忙碌到深夜。
制作过程中,苏晴不仅要确保每一支抑制剂的质量,还要详细记录下每一步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她知道,这些记录将来可能会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苏医生,第三批矿物质提纯完成了。”小周将一盒淡黄色的粉末放在苏晴的工作台上,“这次的纯度达到了99。8%,比前两批都要高。”
苏晴点点头,小心地将粉末倒入缓冲溶液中,轻轻摇晃使其充分溶解:“很好,纯度越高,抑制剂的效果就越稳定。我们得确保每一支抑制剂都能在北极的极端环境下发挥作用。”
期间,林默多次来到实验室查看进度。当看到苏晴眼里的红血丝和桌上散落的泡面盒时,他心疼地说:“苏晴,别太累了,注意休息。抑制剂制作不急在一时,身体要紧。”苏晴摇摇头,笑着说:“没事,我还能坚持。早点制作完抑制剂,北极之行就能更有把握,大家的安全也多一份保障。”
林默知道劝不动她,便悄悄派人送来热食和咖啡,并安排其他队员轮流在实验室外值守,确保苏晴和她的团队不会受到任何打扰。
深夜,实验室的灯光依然亮着。苏晴趁着休息的间隙,为小周和另一名助手讲解抑制剂的原理和作用机制:“这种抑制剂之所以能在低温下起作用,是因为它含有的特殊矿物质离子能够破坏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使其失去感染能力。而在常温环境下,它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苏姐,如果我们将来遇到更强的病毒变种,这个配方还能起作用吗?”小周问道。
苏晴思考了一会儿,回答道:“可能需要调整配方比例,或者加入新的成分。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详细记录每一个实验步骤和结果,未来的研究可能需要依靠这些数据。”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实验室时,50支强效病毒抑制剂终于制作完成。每支抑制剂都装在透明的玻璃管里,呈淡绿色,上面贴着标签,标注着“强效病毒抑制剂,治愈率80%”。这些药剂在晨光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是黑夜中的希望之火。
苏晴将30支抑制剂交给医疗站的护士长,叮嘱道:“这些抑制剂要妥善保存,优先用于治疗辐射病和病毒感染患者,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核对剂量。特别是给儿童使用时,剂量要减半。”
护士长小心翼翼地接过抑制剂,如同捧着珍宝:“放心吧,苏医生。我会亲自管理这些药剂,确保每一支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然后,她将剩下的20支抑制剂放入一个特制的保温箱中,交给林默:“首领,这些抑制剂我己经做好了防震和保温处理,能在低温环境下保存三个月,足够我们在北极使用了。箱子里还有一份详细的使用说明,包括在不同温度下的推荐剂量。”
林默接过保温箱,感觉沉甸甸的——这不仅是20支抑制剂,更是队员们在北极生存的希望。他对着苏晴郑重地说:“谢谢你,苏晴。有了这些抑制剂,我们在北极就不用再担心病毒威胁了。你为我们这次远征增添了重要保障。”
就在这时,苏晴的脑海中突然响起一阵系统提示音:“检测到宿主完成‘研发强效病毒抑制剂’医疗研发任务,任务完成度100%,奖励‘基因修复液’一支。”
苏晴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这是系统的奖励!她立刻在脑海中查看基因修复液的信息:“基因修复液,可提升人体抗病毒能力,增强免疫系统,使用后能让人体对‘猩红腐化’病毒及变异体产生一定抗性。使用方法:静脉注射;注意事项:使用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轻微发热,属正常反应。”
她兴奋地将这个消息告诉林默,林默也惊喜不己:“太好了!有了基因修复液,我们的队员就能更好地抵抗北极的未知病毒,北极之行的安全系数又提高了!”
苏晴小心翼翼地将基因修复液从系统空间取出——这是一支金色的试管,里面的液体像融化的黄金,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她将基因修复液交给林默:“首领,这支修复液您拿着,关键时刻或许能派上大用场。不过我希望我们永远不需要用到它。”
林默接过基因修复液,郑重地放入自己的背包。他看着实验室里的苏晴和助手们,心里充满了感激——正是因为有这些默默付出的成员,联盟才能一步步发展壮大,北极之行的准备工作才能如此顺利。
“苏晴,你的这项成果不仅仅是一次科学突破,”林默说道,“它代表着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韧性和智慧。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依然能够找到希望。”
当天下午,联盟召开了简短的表彰大会,林默在大会上表扬了苏晴和她的助手团队,称赞他们为北极之行做出了巨大贡献。苏晴站在台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这支强效病毒抑制剂,也将成为他们在北极冰原上,对抗未知病毒的最强武器。
大会结束后,苏晴独自回到实验室,开始整理实验数据和研究笔记。她知道,北极之行只是开始,未来可能还会遇到更多挑战。但此刻,看着桌上那一排排整齐的抑制剂,她的心中充满了信心。
窗外的夕阳洒进实验室,为一切镀上了金色的光芒。苏晴拿起一支抑制剂,对着光线观察着里面清澈的液体。在这一刻,她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守护者,守护着人类在末世中脆弱的希望之火。而这火焰,即将随着北极远征队,传播到那片冰封的土地上。
作者“用户87787399”推荐阅读《废土炮王:从僵尸围城到末日帝国》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