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书报告 > 二 礼仪(第1页)

二 礼仪(第1页)

二 礼仪

旧籍于礼仪特重,记述甚繁,由今日观之,其制度大抵仅为纸上之空文,或其影响所届,止限于少数特殊阶级,似可不必讨论,此意昔贤亦有论及者矣。如《新唐书》一一《礼乐志》云:

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及三代已亡,遭秦变古,后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官、名号位序、国家制度、宫车服器,一切用秦。至于三代礼乐具其名物,而藏于有司,时出而用之郊庙朝廷。曰:“此为礼也,所以教民。”此所谓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故自汉以来史官所记事物名数、降登揖让、拜俯伏兴之节,皆有司之事尔,所谓礼之末节也。然用之郊庙朝廷,自缙绅大夫从事其间者皆莫能晓习,而天下之人至于老死未尝见也。

又《欧阳文忠公集》附《欧阳发等所述事迹》云:

其于《唐书·礼乐志》发明礼乐之本,言前世治出于一,而后世礼乐为空名;《五行志》不书事应,悉坏汉儒灾异附会之说,皆出前人之所未至。

寅恪案:自汉以来史官所记礼制止用于郊庙朝廷,皆有司之事,欧阳永叔谓之为空名,诚是也。沈壵《落帆楼文集》八《与张渊甫书》云:

六朝人礼学极精,唐以前士大夫重门阀,虽异于古之宗法,然与古不相远,史传中所载多礼家精粹之言。至明士大夫皆出草野,与古绝不相似矣。古人于亲亲中寓贵贵之意,宗法与封建相维。诸侯世国,则有封建;大夫世家,则有宗法。

寅恪案:礼制本与封建阶级相维系,子敦之说是也。唐以前士大夫与礼制之关系既如是之密切,而士大夫阶级又居当日极重要地位,故治史者自不应以其仅为空名,影响不及于平民,遂忽视之而不加以论究也。

《通鉴》一七六《陈纪》“至德三年”条云:

隋主命礼部尚书牛弘修《五礼》,勒成百卷,〔正月〕戊辰诏行新礼。

《隋书》一《高祖纪上》(《北史》一一《隋本纪上》同)云:

开皇五年春正月戊辰诏行新礼。

同书二《高祖纪下》(《北史》一一《隋本纪上》略同)云:

仁寿二年闰(十)月己丑诏曰:“尚书左仆射越国公杨素、尚书右仆射邳国公苏威、吏部尚书奇章公牛弘、内史侍郎薛道衡、秘书丞许善心、内史舍人虞世基、著作郎王劭或任居端揆,博达古今,或器推令望,学综经史,委以裁缉,实允佥议,可并修定《五礼》。”

同书六《〈礼志〉总序》略云:

高堂生所传《士礼》亦谓之《仪》,洎西京以降,用相裁准。黄初之详定朝仪,则《宋书》言之备矣。梁武始命群儒裁成大典,陈武克平建业,多准梁旧。〔隋〕高祖命牛弘、辛彦之等采梁及北齐仪注,以为《五礼》云。

《通典》四一《礼典》序(参《南齐书》九《〈礼志〉序》及《魏书》一〇八《〈礼志〉序》)略云:

魏以王粲、卫觊集创朝仪,而鱼豢、王沈、陈寿、孙盛虽缀时礼,不足相变。晋初以荀觊、郑冲典礼,参考今古,更其节文。羊祜、任恺、庾峻、应贞并加删集,成百六十五篇。后挚虞、傅咸缵续未成,属中原覆没,今虞之《决疑注》是其遗文也。江左刁协、荀崧补缉旧文,蔡谟又踵修缀。宋初因循,前史并不重述。齐武帝永明二年诏尚书令王俭制定五礼。至梁武帝命群儒又裁成焉。陈武帝受禅,多准梁旧。后魏道武帝举其大体,事多阙遗;孝文帝率由旧章,择其令典,朝仪国范焕乎复振。隋文帝〔命〕牛弘、辛彦之等采梁及北齐仪注,以为《五礼》。

《隋书》三三《经籍志(史部)仪注类·梁宾礼仪注》九卷贺玚撰注云:

案:梁明山宾撰《吉仪礼注》二百六卷,《录》六卷;严植之撰《凶仪注》四百七十九卷,《录》四十五卷;陆琏撰《军仪注》一百九十卷,《录》二卷;司马褧撰《嘉仪注》一百一十二卷,《录》三卷;并亡。存者唯《士》《吉》及《宾》合十九卷。

《后齐仪注》二百九十卷。

《隋朝仪礼》一百卷,牛弘撰。

《魏书》五九《刘昶传》(《北史》二九《刘昶传》同)略云:

刘昶,义隆第九子也,义隆时封义阳王,和平六年间行来降。于时(太和初)改革朝仪,诏昶与蒋少游专主其事。昶条上旧式,略不遗亡。

同书九一《术艺传·蒋少游传》(《北史》九〇《艺术传·蒋少游传》同)略云:

蒋少游,乐安博昌人也。慕容白曜之平东阳,见俘入于平城,充平齐户,后配云中为兵。及诏尚书李冲与冯诞、游明根、高闾等议定衣冠于禁中,少游巧思,令主其事,亦访于刘昶,二意相乖,时致诤竞,积六年乃成。始班赐百官,冠服之成,少游有效焉。后于平城将营太庙太极殿,遣少游乘传诣洛,量准魏晋基址。后为散骑侍郎,副李彪使江南。高祖修船乘,以其多有思力,除都水使者,迁前将军,兼将作大匠,仍领水池湖泛戏舟楫之具。及华林殿沼修旧增新,改作金墉门楼,皆所措意,号为妍美。又兼太常少卿,都水如故,景明二年卒。少游又为太极立规模,与董尔、王遇参建之,皆未成而卒。

同书七《高祖纪下》(《北史》三《魏本纪》同)云:

〔太和〕十年八月乙亥给尚书五等品爵已上朱衣玉佩大小组绶。

寅恪案:刘昶、蒋少游俱非深习当日南朝典制最近发展之人,故致互相乖诤。其事在太和十年以前,即《北史》四二《王肃传》所谓“其间朴略,未能淳”者。至太和十七年王肃北奔,孝文帝虚襟相待,盖肃之入北实应当日魏朝之需要故也。

《魏书》四三《房法寿传》附族子景伯、景先传(《北史》三九《房法寿传》附景伯、景先传同)略云:

法寿族子景伯,高祖谌避地渡河,居于齐州之东清河绎幕焉。显祖时三齐平,随例内徙为平齐民。景伯性淳和,涉猎经史。

景先幼孤贫,无资从师,其母自授《毛诗》《曲礼》。昼则樵苏,夜诵经史,自是精勤,遂大通赡。太和中例得还乡,郡辟功曹,州举秀才,值州将卒,不得对策,解褐太学博士。时太常刘芳、侍中崔光当世儒宗,叹其精博,光遂奏兼著作佐郎,修国史,寻除司徒祭酒员外郎。侍中穆绍又启景先撰《世宗起居注》。累迁步兵校尉,领尚书郎齐州中正,所历皆有当官之称。景先作《五经疑问》百余篇,其言该典,今行于时。

《北史》二四《崔逞传》附休传(《魏书》六九《崔休传》同)略云:

《魏书》五五《刘芳传》(《北史》四二《刘芳传》同)略云:

刘芳,彭城人也。六世祖讷晋司隶校尉,祖该刘义隆征虏将军青徐二州刺史,父邕刘骏兖州长史。芳出后伯父逊之。邕同刘义宣之事,身死彭城,芳随伯母房逃窜青州,会赦免。舅元庆为刘子业青州刺史沈文秀建威府司马,为文秀所杀,母子入梁邹城。慕容白曜南讨青齐,梁邹降,芳北徙为平齐民,时年十六。南部尚书李敷妻司徒崔浩之弟女,芳祖母浩之姑也。芳至京师,诣敷门,崔耻芳流播,拒不见之。(中略)芳才思深敏,特精经义,博闻强记,兼览苍雅,尤长音训,辨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王肃之来奔也,高祖雅相器重,朝野属目,高祖宴群臣于华林,肃语次云:“古者唯妇人有笄,男子则无。”芳曰:“推《礼经》正文,古者男子妇人俱有笄。”高祖称善者久之,肃亦以芳言为然。酒阑,芳与肃俱出,肃执芳手曰:“吾少来留意三礼,在南诸儒咸共讨论,皆谓此义如吾向言,今闻往释,顿祛平生之惑。”芳义理精通,类皆如是。高祖崩于行宫,及世宗即位,芳手加衮冕,高祖自袭敛暨于启祖、山陵、练除始末丧事皆芳撰定。出除安东将军青州刺史,还朝议定律令。芳斟酌古今,为大议之主,其中损益多芳意也。世宗以朝仪多阙,其一切诸议悉委芳修正,于是朝廷吉凶大事皆就谘访焉。

同书六七《崔光传》(《北史》四四《崔光传》同)略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