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出版社 > 二 礼仪02(第1页)

二 礼仪02(第1页)

二 礼仪02

《魏书》五三《李冲传》(《北史》一〇〇《序传》同)略云:

李冲,陇西人,敦煌公宝少子也。显祖末为中书学生,高祖初以例迁秘书中散,典禁中文事,以修整敏惠,渐见宠待,迁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遂立三长,公私便之。迁中书令,寻转南部尚书。冲为文明太后所幸,恩宠日盛,赏赐月至数十万,密致珍宝异物以充其第,外人莫得而知焉。冲家素清贫,于是始为富室,而谦以自牧,积而能散,近自姻族,逮于乡闾,莫不分及,虚己接物,垂念羁寒,衰旧沦屈由之跻叙者亦以多矣。是时循旧王公重臣皆呼其名,高祖常谓冲为中书而不名之。文明太后崩后,高祖居丧,引见接待有加。及议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高祖虽自下笔,无不访决焉。于是天下翕然,及殊方听望咸宗奇之。高祖亦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君臣之间,情义莫二。及改置百司,开建五等,以冲参定典式,封荥阳郡开国侯,拜廷尉卿,寻迁侍中吏部尚书。诏曰:“明堂太庙已成于昔年,将以今春营改正殿,尚书冲可领将作大匠,司空长乐公〔穆〕亮可与大匠共监兴缮。”定都洛阳以冲为镇南将军,委以营构之任,迁为尚书仆射。冲机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圜丘太庙及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旦理文簿,兼营匠制,几案盈积,剞劂在手,终不劳厌也。然显贵门族,务益六姻,是其亲者,虽复痴聋,无不超越官次。冲卒,高祖为举哀于悬觚,发声悲泣,不能自胜。诏曰:“太和之始早委机密,鸿渐瀍洛,升冠端右,可谓国之贤也,朝之望也。”赠司空公,有司奏谥曰文穆,葬于覆舟山,近杜预冢,高祖之意也。后车驾自邺还洛,路经冲墓,高祖卧疾,望坟掩泣久之,诏曰:“可遣太牢之祭,以申吾怀。”与留京百官相见,皆叙冲亡没之故,言及流泪。高祖得留台启知冲患状,谓宋弁曰:“仆射执我枢衡,总厘朝务,朕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一朝忽有此患,朕甚怆慨。”其相痛惜如此。

同书三九《李宝传》(《北史》一〇〇《李宝传》同)略云:

宝有六子:承、茂、辅、佐、公业、冲。

〔承〕长子韶,延兴中补中书学生,袭爵姑臧侯,除仪曹令。时修改车服及羽仪制度,皆令韶典焉。高祖将创建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韶对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高祖称善。起兼将作大匠,敕参定朝仪。

同书八四《儒林传·常爽传》(《北史》四二《常爽传》同)略云:

常爽,河内温人,魏太常林六世孙也。祖珍,苻坚南安太守,因世乱遂居凉州;父坦,乞伏世镇远将军大夏镇将显美侯。〔爽〕笃志好学,博闻强识,明习纬候,五经百家多所研综,州郡礼命皆不就。世祖西征凉土,爽与兄仕国归款军门,世祖嘉之,赐仕国爵五品显美男,爽为六品,拜宣威将军。是时戎车屡驾,征伐为事,贵游子弟,未遑学术,爽置馆温水之右,教授门徒七百余人,京师学业翕然复兴。爽立训甚有劝罚之科,弟子事之若严君焉。尚书左仆射元赞、平原太守司马真安、著作郎程灵虬皆是爽教所就,崔浩、高允并称爽之严教,奖励有方。允曰:“文翁柔胜,先生刚克,立教虽殊,成人一也。”其为通识叹服如此。因教授之暇,述《六经略注》以广制作,甚有条贯,其《略注》行于世。爽不事王侯,独守闲静,讲肄经典二十余年,时人号为儒林先生,年六十三卒于家。子文通历官至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西翼校尉。文通子景别有传。

同书八二《常景传》(《北史》四二《常景传》同)略云:

景少聪敏,及长有才思,雅好文章,廷尉公孙良举为律学博士,高祖亲得其名,既而用之。后为门下录事太常博士。正始初,诏尚书门下于金墉中书外省考论律令,敕景参议。先是太常刘芳与景等撰朝令,未及班行,别典仪注,多所草创,未成,芳卒,景纂成其事。及世宗崩,诏景〔自长安〕赴京,还修仪注,又敕撰太和之后朝仪已施行者,凡五十余卷。永熙二年监议事(寅恪案: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魏五礼”条云:疑监议下脱去“五礼”二字)。

《隋书》三三《经籍志(史部)仪注类》载:

《后魏仪注》五十卷。

《旧唐书》四六《经籍志(史部)仪注类》载:

《后魏仪注》三(寅恪案:三疑五之误)十二卷,常景撰。

《新唐书》五八《艺文志·仪注类》载:

常景《后魏仪注》五十卷。

《魏书》四一《源贺传》(《北史》二八《源贺传》同)略云:

源贺,自署河西王秃发傉檀之子也。傉檀为乞伏炽盘所灭,贺自乐都来奔,世祖素闻其名,谓贺曰:“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长子延,延弟思礼后赐名怀,迁尚书令,参议律令。

《北史》二八《源贺传》附玄孙师传(参考《北齐书》五〇《恩幸传·高阿那肱传》,又《隋书》六六《源师传》删略“汉儿”语殊失其真)略云:

师少知名,仕齐为尚书左外兵郎中,又摄祠部。后属孟夏,以龙见请雩。时高阿那肱为录尚书事,谓为真龙出见,大惊喜,问龙所在,云作何颜色。师整容云:“此是龙星初见,依礼当雩祭郊坛,非谓真龙别有所降。”阿那肱忿然作色曰:“汉儿多事,强知星宿,祭事不行。”师出叹曰:“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礼既废也,其能久乎?齐亡无日矣。”寻周武平齐。

《通鉴》一七一《陈纪》“太建五年夏四月”载此事,胡《注》云:

诸源本出于鲜卑秃发,高氏生长于鲜卑,自命为鲜卑,未尝以为讳,鲜卑遂自谓贵种,率谓华人为汉儿,率侮诟之。诸源世仕魏朝贵显,习知典礼,遂有雩祭之请,冀以取重,乃以取诟。《通鉴》详书之,又一慨也。

同书一二三《宋纪》元嘉十六年十二月,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条,胡《注》云:

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宋书》六五《杜骥传》(《南史》七〇《循吏传·杜骥传》同)略云:

杜骥,京兆杜陵人也。高祖预晋征南将军,曾祖耽避地河西,因仕张氏,苻坚平凉州,父祖始还关中。兄坦颇涉史传,高祖征长安席卷随从南还,太祖元嘉中任遇甚厚。晚度北人朝廷常以伧荒遇之,虽复人才可施,每为清途所隔,坦以此慨然,尝与太祖言曰:“臣本中华高族,亡曾祖晋氏丧乱播迁凉土,世业相承,不殒其旧,直以南度不早,便以荒伧赐隔。”(寅恪案:杜坦所言,亦可与《晋书》八四《杨佺期传》参证。)

《魏书》三八《袁式传》(《北史》二七《袁式传》同)略云:

袁式,陈郡阳夏人。父渊司马昌明侍中。式在南历武陵王遵咨议参军,与司马文思等归姚兴。泰常二年归国,为上客,赐爵阳夏子。与司徒崔浩一面便尽国士之交。是时朝仪典章悉出于浩,浩以式博于古事,每所草创,恒顾访之。式沈靖乐道,周览《书传》,至于训诂《仓》《雅》偏所留怀,作《字释》未就。

寅恪案:《崔浩传》所谓外国远方名士,当即指河西诸学者或袁式而言。其以《左传》卦解《易》,张湛、宗钦、段承根俱主其说,实为汉儒旧谊,今日得尚秉和先生《易林解诂》一书,愈可证明者也。盖当日中原古谊,久已失传,崔浩之解,或出其家学之仅存者,然在河西则遗说犹在,其地学者,类能言之。此浩所以喜其与家学冥会,而于河西学者所以特多荐拔之故欤?刘昞之注《人物志》,乃承曹魏才性之说者,此亦当日中州绝响之谈也。若非河西保存其说,则今日亦无以窥见其一斑矣。程骏与刘昞之言,乃周孔名教与老庄自然合一之论,此说为晋代清谈之焦点,王阮之问答(《世说新语·文学篇》阮宣子有令问条,以为阮修答王衍之言,《晋书》四九《阮瞻传》则以为阮瞻对王戎之语,其他史料关于此者亦有歧异,初视之似难定其是非。其实此问若乃代表当时通性之真实,其个性之真实虽难确定,然不足致疑也。又此问题当时有实际政治及社会之关系,不仅限于玄谈理论,寅恪别有文考之,兹不详论),所谓“将无同”三语,即实同之意,乃此问题之结论,而袁宏《后汉纪》之议论,多为此问题之详释也(《后汉纪》二二延嘉九年及二三建宁二年之所论乃其最显著者,其余散见诸卷,不可悉举)。自晋室南渡之后,过江名士尚能沿述西朝旧说,而中原旧壤久已不闻此论,斯又河西一隅之地尚能保存典午中朝遗说之一证也。至李冲者,西凉李暠之曾孙,虽以得幸文明太后遂致贵显,然孝文既非庸暗之主,且为酷慕汉化之君,其付冲以端揆重任,凡制定礼仪律令,及营建都邑宫庙诸役,以及其他有关变革夷风摹拟汉化之事,无不使冲参决监令者,盖几以待王肃者待冲,则冲之为人必非庸碌凡流,实能保持其河西家世遗传之旧学无疑也。魏初宗主督护之制(参考《魏书》一一〇《食货志》),盖与道武时离散部落为编户一事有关,实本胡部之遗迹(参考《魏书》一一三《官氏志》,及《北史》八〇《外戚传·贺讷传》、九八《高车传》等,兹不详论。《魏书·贺讷传》《高车传》皆取之《北史》),不仅普通豪族之兼并已也。李冲请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亦用夏变夷之政策,为北魏汉化历程之一重要阶段,其事发于李冲,岂偶然哉!又史言冲以过于笃厚亲旧见讥,如《北史》一六《广阳王建附深(渊)传》所言:

深(渊)上书曰:“及太和在历,仆射李冲当官任事,凉州土人悉免厮役,丰沛旧门仍防边戍。”

又北魏之取凉州,士人年老者如刘昞之流,始听其一子留乡里侍养,似河西文化当亦随之而衰歇。但其邻近地域若关陇之区,既承继姚秦之文化,复享受北魏长期之治安,其士族家世相传之学术必未尽沦废,故西北一隅偏塞之区,值周隋两朝开创之际,终有苏氏父子及牛辛诸贤者,以其旧学,出佐兴王,卒能再传而成杨隋一代之制,以传之有唐,颇与北魏河西学者及南朝旧族俱以其乡土家世之学术助长北魏之文化,凝铸混和,而成高齐一代之制度,为北朝最美备之结果以传于隋唐者,甚相类也。至其例证,非本章所能尽具,当于论职官、刑律诸章更详言之。

上文已将隋唐制度三源中之(西)魏、周一源及南朝河西文化之影响约略述之矣。兹于(北)魏、(北)齐一源之中,除去关涉南朝及河西文化者不重复论述外,专就元魏孝文以后,迄于高齐之末,洛阳邺都文化之影响于隋唐制度者考证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