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陈寅恪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戏题有学集高会堂诗后(第1页)

戏题有学集高会堂诗后(第1页)

戏题有学集高会堂诗后

竹外横斜三两枝。分明不是暮春期。未知轻薄芳姿意,得会衰残野老思。万里西风吹节换,夕阳东市索琴迟。可怜诗序难成谶,十月桃花欲笑时。

顺治十三年丙申秋冬间,牧斋往松江游说马进宝反清告一段落。次年复往金陵,盖欲阴结有志复明之人,以为应接郑延平攻取南都之预备。其流连文酒,咏怀风月,不过一种烟幕弹耳。此年之诗,前已多引证,兹择录有学集诗注捌长干塔光集中顺治十四年丁酉所作诸诗最有关复明运动及饶有兴趣者诠论之于下。

「櫂歌十首为豫章刘远公题扁舟江上图」其一云:

家世休论旧相韩。烟波千里一渔竿。扁舟莫放过徐泗,恐有人从圯上看。(自注:「远公故相文端公之孙,尚宝西佩[斯玮]之子。」寅恪案,并可参同书同卷「金陵杂题绝句」二十五首之二十二自注及华笑庼杂笔壹黄梨洲先生此题批语。)

其三云:

吴江烟艇楚江潮。濑上芦中恨未消。重过子胥行乞地,秋风无伴自吹箫。

寅恪案,远公为刘一燝之孙。明史贰肆拾刘一燝传略云:

刘一燝字季晦,南昌人。光宗即位,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魏]忠贤大炽,矫旨责一燝误用[熊]廷弼,削官。追夺诰命,勒令养马。崇祯改元,诏复官,遣官存问。八年卒。福王时,追谥文端。

季晦在福王时追谥文端,殆由牧斋之力。盖此时牧斋任礼部尚书故也。远公之至南京,不知有何企图,据牧斋诗旨,以张良伍员报韩复楚相期许,则远公之志在复明,为牧斋所特加接纳者之一,又可推知矣。

「顾与治书房留余小像自题四绝句」其一云:

崚嶒瘦颊隐灯看。况复撑衣骨相寒。指示傍人浑不识,为他还着汉衣冠。

寅恪案,第二句有李广不封侯之叹,即己身在明清两代,终未能作宰相之意。末二句则谓己身已降顺清室,为世所笑骂,不知其在弘光以前,固为党社清流之魁首。感慨悔恨之意,溢于言表矣。

其二云:

苍颜白发是何人。试问陶家形影神。揽镜端详聊自喜,莫应此老会分身。

寅恪案,末二句自谓身虽降清,心思复明,殊有分身之妙术也。

其三云:

数卷函书倚浄瓶。匡床兀坐白衣僧。骊山老母休相问,此是西天贝叶经。

寅恪案,牧斋表面虽屡称老归空门,实际后来曾有随护郑延平之举动。今故作反面之语,以逊辞自解,藉之掩饰也。

其四云:

寅恪案,网巾乃明室所创,前此未有,故可以为朱明室之标帜,周吉甫晖续金陵琐事「万发皆齐」条云:

太祖一夕微行至神乐观,见一道士结网巾。问曰,此何物耶?对曰,此网巾也,用以裹之头上,万发皆齐矣。次日,有旨召神乐观结网巾道士,命为道官,仍取其网巾,遂为定式。

小腆纪传伍贰画网巾先生传(寅恪案,徐氏所记出戴名世撰「画网巾先生传」。见戴南山先生全集柒。)略云:

画网巾先生者,不知何许人。(寅恪案,小腆纪传叁玖刘中藻传云:「中藻子思沛,时羁浦城狱中,闻父死,曰,父死节,子可不继先志乎!亦死。或曰,思沛即画网巾先生也。」小腆纪年附考壹陆顺治六年四月「我大清兵克福安,明鲁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刘中藻死之」条,亦载此事,但附考曰:「福建续志,福宁府志俱云思沛即世所称画网巾先生,而福安县志谓思沛羁浦中狱中,闻中藻死,曰,父死节,子可不继先志乎!亦死。浦城县志亦云然。按画网巾先生死泰宁之杉津,自另是一人。」兹附录于此,以供参考。)服明衣冠,从二仆,匿迹光泽山寺中。守将吴镇掩捕之,送邵武,镇将池凤鸣讯之,不答。凤鸣伟其貌,为去其网巾,戒军中谨事之。先生既失网巾,盥栉毕谓二仆曰,衣冠历代旧制,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即死,可忘明制乎?取笔墨来,为我画网巾额上。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交相画也。每晨起以为常。军中哗之,呼曰画网巾云。[王之纲斩之,]挺然受刃于泰宁之杉津。泰人聚观之,所画网巾,犹斑斑在额上也。

小腆纪年附考壹柒顺治七年庚寅十二月丙申(十七日)「明督师大学士临桂伯瞿式耜,江广总督兵部尚书张同敞犹在桂林谕降不屈,死之」条云:

[张]同敞手出白网巾于怀,曰,服此以见先帝。

钱曾牧斋投笔集笺注上「后秋兴之二」第陆首「胡兵翻为倒戈愁」句,牧斋自注云:

营卒从诸酋长,皆袖网巾毡帽,未及倒戈而还。

等,可以为证。牧斋此诗前二句,亦同此旨。末二句自谓不能将兵如唐之段志玄尉迟敬德,只能读书作文。此本是真实语,但其在弘光时,自请督师以御清兵,则恐是河东君之怂慂劝勉,遂有是请耳。

「题画」云:

秋声卷白波。青山断处暮云多。沉沙折戟无消息,卧看千帆掠槛过。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前论魏白衣致书郑延平谓「海道甚易,南风三日可直抵京口」。牧斋待至九月,以气候风向之改变,知郑氏无乘南风来攻南都之可能,遂不觉感樊川诗旨,而赋此「题画」七绝也。

「有人拈聂大年灯花词戏和二首」其一云:

**子朝朝信,寒灯夜夜花。也知虚报喜,争忍剔双葩。

其二云:

灯花烛夜多。寂寞怨青娥。一样银缸裏,无花又若何。

寅恪案,此为忆河东君之作,不过藉和聂寿卿诗为题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