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商传奇酒 > 刘歆生之划船跑马(第1页)

刘歆生之划船跑马(第1页)

刘歆生之划船跑马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进入亡国危险与创业机遇并存的时代。而两江交汇、雄踞华中的武汉,与上海滩一样,成为冒险家与投机者的乐园。在风云变幻的时势中,这帮人不仅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改变着周边的世界。汉口的地产大王刘歆生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刘歆生家三代赤贫,他能成为一代巨富,源自他不屈从命运的性格。40岁以前,他几乎事事不顺。张之洞主政两湖(湖北和湖南)后,大兴洋务运动,刘氏成为洋行买办,迅速积累了大量资本。不久,趁汉水泛滥,“划船计价”,他迅速而便宜地买下大片湖荒地,并通过高明的“资本运营”,将荒滩变成黄金之地。就这样,昔日的鸭童刘歆生,摇身一变,与上海的哈同、天津的高星桥一起,成为当时中国三位地产大王。

图为抗战时期刘歆生避居汉口法租界时与儿孙们的合影。有人认为,这是他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也可能是目前能够找到的唯一照片。

楔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是中国人人生的一般规律,但刘歆生是个例外。

1899年夏天,这哥们儿已经四十有二,却一事无成。大热天的,这位湖北汉口的汉子哪里也不去,就在乡下老家附近的柏泉教堂等求职消息呢!

如果按照现在的职场规则,35岁就是个大门槛。像刘歆生这样40多了,还去应聘洋行的买办(相当于现在外企的一般经理),除非关系户,否则基本上没戏。

幸运的是,刘歆生这次恰恰就是走关系。帮他疏通的是一位法国郎中,名叫金正裔。两人不仅是教友,还是生意伙伴。两人曾经共同投资开煤矿、办铁厂,但几乎没有一桩生意成功过,算起来,也是“难友”。最重要的是,资深天主教徒刘歆生至少会英、法两门外语,这让金郎中向法国立兴洋行的大班推荐时,心中多了几分底气。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正当刘歆生在柏泉教堂里百无聊赖地在灯下翻看经文时,金郎中行色匆匆地从汉口赶过来了。一看到金郎中那含蓄的笑容,刘歆生马上明白“有戏”。

“刚上班每月纹银10两,半年后看工作业绩再加薪水。你看怎样?”金郎中问道。“没问题,没问题。”刘歆生连声道谢。这是刘歆生第一份正式职业,也是他买办生涯的起点,更是他一生转运的契机。

西瓜

汉口西边30多公里处,有一个丘陵地貌的湾子,叫刘家嘴。

刘家嘴地处柏泉镇的东边,北靠宋家山,东南面是杜家湖。1857年,刘歆生就出生在这个湾子的一个农民家里。刘家三代赤贫,是地地道道的贫雇农。

小时候,跟湾子里其他孩子一样,插秧、放牛、打猪草、放鸭子,几乎样样农活刘歆生都干过。特别是在杜家湖畔放鸭子,那是他的拿手好戏。

放鸭子看上去很惬意,湖水**漾,鱼翔浅底,群鸭嬉戏追逐,儿童欢声笑语。蓝天白云的时候,虽然悠闲,但难免单调。如果赶上阴天多雾,鸭子特别容易失散;碰到风大浪急的时候,放鸭子就更是一个苦活。因为这个时候,鸭子特别兴奋,喜欢随波逐流,想将它们聚在一起,非常困难。更不用说长时间待在野外,衣服容易湿透,吃饭也难得及时,鸭童们往往又冷又饿,浑身特别难受。这段当鸭童的经历,让刘歆生有了一个“鸭拐子”的外号。小小年纪就与湖水打交道,对刘歆生来说,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放鸭子的少年郎,对湖泊就像对自己的手足一样熟悉,如此深刻的印象,显然对他未来的地产投资影响很大。

按理说,家里这样贫困,刘歆生很难读书上学。

但因为一个西瓜、一个意大利传教士,刘家与天主教结缘,刘家孩子也因而摆脱和同龄鸭童同样的命运。

19世纪50年代的一个夏天,意大利人李文秀从汉口来柏泉东西湖乡下传教时,村民们都不太敢搭理这个蓝眼睛的洋鬼子。李文秀独自走在午后乡间火辣辣的地头,又渴又累。这时,一个青年农民大胆地跟他打了个招呼,并送了个西瓜给他解渴。西瓜吃完,两人也成了朋友。这个青年,就是刘歆生的父亲刘作如。

一来二去熟悉后,李主教来到刘家,不久,即将刘家全家老小都发展成为天主教徒。在教堂修起前,刘家就成为李主教在柏泉一带最主要的落脚点。柏泉教堂建起后,李主教也隔三差五到刘家坐坐。

因为这层关系,童年的刘歆生,经常跟着主教大人到教堂游玩;大一点后,在农闲时,也常去帮助打杂。看到这孩子聪明活泼,李主教决定让其到修道院免费读书。

在修道院读书时,除了学习教会的《圣经》外,刘歆生还学习了不少其他文化知识,包括英文、法文等。因为经常接触外国神父,小刘(刘歆生)学的可不是哑巴外语,而是能听会写,说得很流利。这种人脉与知识的积累,为他日后走入社会,到汉口洋行做事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对于一般人来说,知识改变命运;而对刘家来说,可以说是西瓜改变人生。

这样一段西瓜缘分,迄今仍是东湖地区的一个美丽传说。这个传说至少给我们3点启示:首先,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要有开放的心态;其次,给别人帮助,也是给自己帮助;最后,学好外语,好处多多!

寒来暑往,一转眼,刘歆生已经15岁了。汉口教区的天主教主已经换了几任,但刘家却穷困依然。

一天,汉口天主教堂新任神父金宝善来到柏泉,发现刘家祖孙三代都是教徒,不由得大为称赞。但到刘家走访时,却发现刘家人虽然热情洋溢,精神饱满,但家中几乎一无所有,贫困到极点。“如此赤诚的上帝信徒,怎能这样生活呢?长此以往,上帝他老人家也不会满意的。”

作为一方主教,金神父觉得应该帮助刘家摆脱穷困。于是,他提出借给刘家200串钱,由汉口天主堂提供房屋,开办一个牛奶作坊。对于世代务农没有出路的刘家来说,金神父的帮助,确实是世上最大的福音。

刘作如将家中卖鸡蛋积攒起来的钱,与金神父借的200串钱放到一起,作为资本,到汉口办起了牛奶作坊。从此,15岁的刘歆生离开农村,来到汉口,从鸭童转型为牛奶工,为当地的教友们送牛奶。

几年后,因牛奶需求量增大,奶牛增多,原天主教堂提供的场地太小,刘家就将牛奶坊搬到汉阳龟山脚下,挂起“刘万顺牛奶坊”的招牌,用户也由教友扩大到一般市民。

从鸭童到送奶工,刘歆生的生活圈子也从柏泉乡下扩大到武汉三镇。经过多年的积累,刘家的家底慢慢变厚,刘歆生也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包括很多外国人,其中一个就是天主教教友——法国郎中金正裔。

也许,刘歆生会沿着既定的生活轨道走下去,按部就班地成为一个会讲外语的富家翁。但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就是张之洞。1889年,张之洞主政湖广,也将洋务运动顺势带了过来。

1890年初春的一天,张大帅来到龟山北麓的汉水边,开始为汉阳铁厂踏勘厂址。那一刻,武汉的历史就进入了洋务时代。这个向来“不事生产、唯贸易是视”的商埠,几乎在一夜之间烟囱林立、机器轰鸣。

从此,洋务成为湖广官僚们的时尚,办厂成为武汉三镇最时髦的生财之道。守在龟山脚下的刘歆生,耳闻目睹新式工厂轰轰烈烈地不断开办,他的心不由得也活泛起来。他不甘于为人做嫁衣,想自办实业。

1896年,刘歆生和汉口天主堂教友、法国郎中金正裔合资到湖北省阳新县炭山湾开采煤矿,结果亏本两万余元。接着,二人回到汉口试办铁、木工厂,也都没有成功。

创业不利,亏损巨大,原本富裕起来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无奈之下,刘歆生决定利用外语优势,借教会人脉,从为洋人做买办开始,一切从头来过。

芝麻

19世纪末,洋行买办可不简单,那是典型的上流社会成员。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日益增多,洋行也尾随外国军队登陆中国。每打开一个口岸,随之就会扎进一堆洋行。汉口开埠后,因为三江交汇,交通便利,洋商争相拥入。洋商对中国行情不熟,必须雇请能了解他们语言的中国人为其中介,“买办”应运而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