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如何成为赢家:开启一扇直通成功的心理之门
成功与失败只是一墙之隔,上帝在这道墙上留了一道虚掩着的门,专门用来阻隔那些蒙昧的心灵。因此,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己的心灵能量的认识与运用。只有那些能够洞悉心理力量,跳出心灵误区的人,才能最终开启那扇通向成功的大门。
1。让自己的人生一路畅通(习得性无助)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原本斗志昂扬,充满了奋斗的**。然而一旦其全神倾注的事情失败后,这群“角斗士”便成了泄了气的皮球,不但懒散怠慢,而且容易消沉沮丧,甚至抑郁绝望。这种失败后便放弃努力的行为,其心理根源就是“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的电击实验
上面的这种情况,完全可以概括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深层心理分析来看,被蛇咬过的人所害怕的并不是一根打水的破绳子,而是被蛇咬过的惨痛经历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使得他们再面对类似情况时经常自己吓自己。这个现象在心理学家看来就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
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1967年在进行动物实验时提出的,指的是动物或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再次面临类似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时,塞利格曼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他先把一只狗放进一个带有电击装置的笼子里,用一个玻璃板将笼子门堵住,然后给狗施加能够引起痛苦但不会伤害身体的电击。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当它一次次地撞到挡在门口的玻璃板后,它终于屈服了。它不再挣扎,而是蜷伏在笼子里,忍受着电击的折磨,完全放弃了逃跑的企图。
当塞利格曼拿走了挡在笼子门口的玻璃板,再给这只狗以电击时,发现它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这就是“习得性无助”。随后塞利格曼进行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同样会发生。
这是因为,这种“习得性无助”会导致人心理上的一种无能感,为了避免这种无能感的产生,人们会在潜意识的驱使下,避免再次从事与此类似的活动,以此来避免失败。
生活中,我们的许多无助感就是在多次或偶尔一次的令人痛苦的事件中获得的。在自己这样或那样的痛苦中,我们习得了一种叫做心理阴影的东西。这个阴影使得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多了许多类似于“玻璃板”的阻碍。其实,玻璃板挡住的不是我们走出去的门,而是我们的心。所以,要想避免“习得性无助”
带来的这种懈怠和消极,首先要在心灵上作出改变。
建立对抗“习得性无助”的防御机制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波澜,一些人在波澜里翻了船,而另一些人则学会了乘风破浪。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他们对抗“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防御能力不同。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首先要改变对失败和困难的认知。
◎你要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人生不可能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是一种理想。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必因此而耿耿于怀或是郁郁寡欢。你要知道,其他人也并不比你好多少,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做你现在在做的事情。他们现在做得不错,是因为在你跌倒的地方,他们已经摔过跤了。
◎你要相信:“万事开头难,瓶颈的出现只是暂时的”
正如毛泽东所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很多人一旦事业受挫,就觉得看不到前途,很迷茫。这是自己在吓自己,光明的前途是螺旋形上升的,而不是一个直桶。当你陷入低谷时,才能有下一个高峰的出现。
◎你要做到:“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句话道出了对抗“习得性无助”
的最好方法——只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切重新开始。
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够使人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将无助感减到最低。
但是有的时候,只有心灵上的改变,还是不够的。毕竟事情是要靠手去做的,成功是要靠实践去获得的。
【借鉴案例】
我,传说中“蚁居”一族中的一员,毕业五年了,我还窝在一个城中村里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不是我不努力,我也曾和《奋斗》中的那些80后一样,有过**,有过梦想,但是却没能美梦成真。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能力真的很差,我曾先后尝试过很多行业,但貌似做的都不太成功,我实在不愿意再回到以前的行业,于是,我又开始创业,但失败一次之后,我的储蓄几乎用尽,这样我也就再没有什么创业的**了。
再说,经过这几年的折腾,我的**早已被磨光,过了年我就三十岁了,但是却没法在这个城市“而立”起来。我想改变,但却害怕付出更大的代价,真是年纪越大,胆子却越小。
上面案例中的主人公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典型受害者,经历过种种失败,他不但在信心上受到了打击,而且还暴露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从来没有对他所经历过的失败做出任何总结或是汲取任何经验教训,也就没有对事情做出实质性改变。
应对挫折,重塑成功的几大技巧
心灵的解脱只是解除了心理上的束缚,但是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还需要从困难和挫折中汲取教训,努力克服困难,改变现状,来增大下一次尝试的成功概率。
◎及时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是一种积极的行动表现。比如,在失败后,要重新审定,目标过高,就要重新调整。目标适中,就毫不动摇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这个总结的过程,可以大大减少下一次做事情的盲目性。
◎大胆请教,多听取他人意见一个人的认知毕竟有限,闭门造车可能会因自己的认知局限而不能全方位的认识和考虑问题。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多采纳别人的雅言,既能开阔你的视野,也能避免少走弯路。
◎不要放弃,再来一次
成功总是容易在它将要诞生的前夕遭遇夭折,古今中外,任何杰出人物都成长在逆境、挑战、拼搏的道路上,奇迹多数是在厄运和逆境中出现的,幸运喜欢永不言败的人。
【成功案例】
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一个汗流浃背的小伙子正拎着两大盒领带,奔走在香港尖沙咀旅游区的一条服装街上。他已经跑了十几家店铺,却毫无所获。
当他拎着领带盒子走进一家高档洋服店时,老板像见到瘟神一样,恶狠狠地大声吼叫着把他赶了出去。看到自己像乞丐一样遭人呵斥,被人驱赶,百感交集的他不禁流出了眼泪,一阵阵的酸楚涌上心头:“这么大的服装街一定有人需要我的领带。”想到这里,他擦去眼角的泪花和额头的汗水,鼓起勇气走进了另一家时装店。
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没有挡住他前进的步伐,从酷暑走到严寒,踏过严寒穿越酷暑,锲而不舍的他终于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领带大王。他就是香港“金利来”
集团主席——曾宪梓。
生活的道路不可能全部是坦途,如果你正走在洼路上,停滞不前只能让你陷得更深,只有快马加鞭,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坦途。就如同拿破仑所说“避免失败的最好方法,就是下决心获得成功”。千万不要被困难吓到,如果看到阴影,请不要害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2。目标计划要有可行性(耶基斯与多德森定律)要想获得成功,就得制定一个奋斗目标,这样会让你的努力更有方向。没有目标的人,只能安于现状,不可能有大作为。但也并不是目标越远大,获得成功的概率越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目标最有利于奋斗中的人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答案:中等难度的目标最容易激发人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