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你是否有你已不再喜欢的老朋友?
10。你的生活习惯正常吗?
11。你是否常凭初次印象判断人?
12。你能认真地写信给他人吗?
13。你是否因做错事而感到不安?
14。你平时遵守交通规则吗?
15。你在阅读书刊或文件时,常忽略注解并成为习惯吗?
以上考题答案的计分规则是:1、3、5、7、9、11、13、15题,回答否定记1分;2、4、6、8、10、12、14题,回答肯定记1分。
结果分析:得分为11分以上者,说明“自我”是比较成熟的;得分在8~10分之间者,说明“自我”是部分成熟的;得分在5~8分之间者,说明“自我”
是不够成熟的;得分在5分以下者,说明“自我”是相当幼稚的。
如果你的得分很低,你也不要悲观失望,因为,以下几个办法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避免“苏东坡效应”对自己的影响。
1。跳出“自我”的圈子
要跳出“自我”这个圈子,突破“自我”的局限,“以人为镜”,通过与别人行为及优缺点的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认知。
2。消除认识“自我”的“盲区”
利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消除认识“自我”的“盲区”。一般地说,认识别人比认识“自我”容易,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自己要能够广泛地搜集来自上下左右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通过认真分析和判断来认识“自我”。
3。掌握一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
这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与正确认识“自我”密切相关。它们主要有: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能既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又不会被别人操纵;遇事能够冷静理智,不会感情用事;等等。
4。多参加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可以检测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
8。你是否会“随大溜”(从众效应)一个打出大优惠、大抽奖的商场,当有些人围上去看的时候,很快就会有很多人也围上来;当有些人开始购买的时候,其他的人也纷纷“随大溜”跟着购买。回家后,很多人才发觉自己买的这些东西其实都没有什么用,就把商品扔在一边,再不过问。这就是“从众效应”在作怪。
从众效应的启示
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在研究从众效应的实验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阿希实验”。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一个实验:他请一些人做他的被试者,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人走进实验室的时候,房间里已经有5个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者(即所谓的“托儿”),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
接下来,阿希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者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者开始迷惑了,他不知道是坚持自己的所见还是听从其他人的答案。
结果显示,平均有33%的人的判断听从了他人的答案,有76%的人至少听从了一次他人的答案。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
由此可见,从众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甚至是一个集体的正确判断能力。这就是所谓的“人云亦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
遵循社会规范往往可以得到奖赏。
【故事背后】
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子向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一种有强烈挥发性的**,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挥发……不一会儿,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两分钟,全体同学都举起了手。
看到同学们都举起了手,“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心理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只是普通的自来水!”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从众效应——看到别人举手,也跟着举手,但他们并不是撒谎,而是受“化学家”的言语暗示和其他同学举手的行为暗示,似乎真的闻到了一种味道,于是举起了手。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标榜自己有个性,但很多时候,我们却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而“随大溜”,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一般都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在现实生活中,当第一个人这样做,第二个人仍然这么做,处在关键位置的第三个人往往也是选择趋同,这样的直接后果是整体的趋同。这种做法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性质取决于出现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例如,在捐款人寥寥无几的活动现场,一位老奶奶将大把零钱捐了出来,这时,慕名而来的爱心人士就会接踵而来,这就是起到了积极作用;又如,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面对红灯,只要有一只领头羊,后面便一定会有人跟着闯,这就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克服从众心理
因此,我们应当尽可能避免与克服消极的从众行为,提高从众的自觉性、独立性。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克服消极的从众行为呢?
◎广泛参与活动
生活中,人们往往由于活动天地狭窄,与他人打交道少,所以易于被上述的种种原因所左右,从而产生从众心理。如果我们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广泛与人交往,就可以堵住从众之源,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
◎提高知识水准
俗话说:“无知出偏见”,“真知出灼见。”事实表明,无论哪种原因造成的从众,都是由不确切而扭曲的信息所致。因此,透彻地了解事实就必然有助于消极从众的克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长知识,加强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