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的第一本图解心理学 > 第二章 如何摆脱困境 做游弋在生活里的快乐金鱼02(第2页)

第二章 如何摆脱困境 做游弋在生活里的快乐金鱼02(第2页)

例如,规定自己每天早上慢跑5公里。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要坚持。

长跑又艰苦又乏味,还会让人腰酸背痛,可真是名副其实的苦差事,所以在这过程中你就可以得到磨炼,从一开始的新鲜到讨厌、到痛苦、到渺茫。通过每天跑步的“磨炼”,可以使你的自律能力、决心、意志、承诺、效率、自信、自尊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除跑步外,练习一种乐器,坚持阅读或是写作,和朋友通信或写邮件,等等,同样适用。选择怎样的苦差事本身并不重要,坚持才是问题的关键。每天坚持做点儿自己原本不太喜欢的事情,最终会让你获得自律、毅力以及信守承诺、增强自制力等。

6。不要让自己太安逸(饿老鼠与饱老鼠效应)千万不要因为现代生活的方便与精致而养成一种懒惰和贪婪的习惯,更不要因为手中握有各种权力与财富而毫无节制地享受颓靡的生活。因为,太安逸了身体只会变糟。

人生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要有限度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凯进行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老鼠实验:他把一群刚断奶的幼鼠一分为二,区别对待,分别放在两只不同的笼子里喂养。第一组享受“优惠待遇”,每日给它们充足的食物,让它们饱食终日;而第二组则遭到“歧视待遇”,每日仅提供给它们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故意让它们饿着。

当人们都对第一组老鼠的待遇投以羡慕的眼光时,结果大大出乎麦凯的意料:第一组老鼠的寿命难逾千日,没有到中年便“英年早逝”;而第二组时常饿肚皮的老鼠则寿命翻了一番,享尽高年之后才寿终正寝,而且它们的皮毛光滑,皮肤紧绷,行动快捷。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它们的免疫功能乃至性功能都比甲组的老鼠要高。

随后,科学家们扩大了实验的范围,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兔子、猴以及苍蝇等其他的动物甚至细菌与鱼类等进行类似的实验,又都发现了所得结果几乎一致。

由此,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学说——“限额”说,这种说法认为,动物一生所能消耗的热量有一个固定的限额,限额一旦用完就意味着生命的永久停止,吃多吃少与寿命长短恰好成反比:吃得越多,暴饮暴食,限额用完的就越早,生命就早日终结;吃得少,细水长流,限额的消耗也就减慢,生命相应的就会延长。

人尽管是高级动物,但终究是动物,所以也受其约束。

饿老鼠与饱老鼠效应告诉我们的是:人生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要有限度。

要是期望能够获得一切、享受一切,期望天天都能大量消耗,那么,最终就可能会早早地失去健康。千万不要因为现代生活的方便与精致而养成一种懒惰和贪婪的习惯,更不要因为手中握有各种权力与财富而毫无节制地享受颓靡的生活。每个处于优越生活中的现代人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懂节制,少享受”。

【故事背后】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个人在路旁摆了一个盛满甜酒的酒樽,并放了些酒杯。一伙猩猩知道人们的用意,坚持不肯上前。微风吹过,酒香扑鼻。于是,一只猩猩说:“这么香甜的酒,何不少尝一点!”众猩猩点头皆称是。于是各自战战兢兢地喝了一小杯。喝罢,相互嘱托说:“可千万不要再喝了!”谁知,酒香阵阵随风扑来,猩猩的馋虫被完全勾引了出来,于是又都喝了一杯。“如是者四”,最后“不胜其唇吻之甜”,忘乎所以,竞相端起大酒樽狂饮起来,一个个酩酊大醉。结果,它们都被人们所擒获。

猩猩之所以被生擒活捉就是为了满足贪杯的欲望。如果那伙猩猩面对飘香的甜酒,心不痒、嘴不馋,想必不会被人掠去。

而人同寓言中的猩猩一样,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虽然欲望是一切成就的起点,是人们发展的动力,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欲望过多,就无法掌握实现这些欲望的资源。例如,你无法既享受闲暇与轻松又能赚到钱;你现在如果仅有3000元,你就无法既买电视又买空调。此时,你要进行选择,想清楚怎样支配你所掌握的资源来实现自己最需要的欲望,而非全部去实现它们。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的生活需要节制,不能无节制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不让自己受一点委屈。一个没有节制能力的人,常常易让自己屈从于没有经过谨慎考虑的欲望。他们在思想上易于随波逐流,盲目地跟随一些浅薄无知的人。与此同时,他们还会盲目地去追求一种超出自己实际需要的生活水平。如此一来,各种欲望便控制了他们,让其成为欲望的俘虏。

事实上,给予自己饥饿和懂得节制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追求,是一种更深远意义上的对生活的呵护。例如,季羡林先生之所以这么长寿,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他人生中两个最重要的阶段都处在饥饿的环境之中。青年时期,在德国留学,正值德国战败,物资匮乏,他便在“饥饿的地狱中挣扎”。到了中年回到祖国,又逢“**”,终日食不果腹。

提高自控能力

动物之所以是动物,就是因为它们不懂得自我节制,就像那些笨老鼠,只知道“饱食终日”,所以它们“英年早逝”是必然的。一个人若不想沦为欲望的奴隶,就必须学会自我克制,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

节制能力实质上就是一种自我控制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

◎控制自己的思想

没有意识作为先导,人就不可能有具体的行为。控制思想,就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能要什么,这是认识的问题。然后再弄清楚,怎样拒绝不能做的事,强制自己专做该做的事,这是方法的问题。最后再掂量一下,自己做了会如何,不做又该如何,这是由控制思想向控制行为过渡的问题。

◎控制目标

目标是思想的核心,更是行动的指南,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人不可能无为而治,都要有一定的目的;做事都要有计划,不能东一下西一下,无头无序。

控制目标,就要制定目标。目标有长期的、中期的,也要有短期的。如买衣服时,买皮衣要考虑到这皮衣要能穿三五年;买袜子需须想着能穿三五个月即可;买鞋子时,要想着这鞋得穿一两年。不同的衣服,穿着年度不同,就要在价格、质量等方面做不同的考虑。

修定目标也是重要的一步棋。比如到一定时候,就要看看自己的衣柜,哪些衣服还能穿,哪些衣服不能穿,哪些衣服要缝补改装,哪些又要添置新的。

不断整理,才能让衣柜里的衣服随时能满足自己衣着的需要。

◎控制时间

很多人往往不但不明白自己要做哪些事,还不明白在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来做某件事。而且更难的是如何将那么多事和有限的时间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事情做好了,时间也没白白浪费。你可以选择时间来工作、游戏、休息,虽然客观的环境不一定能任人掌握,但人却可以自己控制时间。

学会有节制地生活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有节制地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有节制,吃得太多,固然不好,吃得太少,也不利于健康。对情感也要有节制,大喜大悲、大笑大怒都不可取。把自己的一切都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生活也许更美好。

有节制地生活,说穿了就是讲究一个度。根据生理和心理需要,进行合理地安排。生活上的好习惯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保持充足睡眠(每天一般人睡眠为8小时,这不是绝对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修正),并且尽量做到早睡早起。

二是多吃素(每天吃素菜1斤),少吃荤(每天吃三两肉食)。

三是勤锻炼身体,每天运动1个小时。

四是讲卫生,卫生包括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7。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拔高自己(苏东坡效应)诗人苏东坡有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明就站在这个山中,却偏偏不识其真面目。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在生活中总是喜欢拔高自己。这就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苏东坡效应。

人贵有自知之明

为了证实人确实容易拔高自己,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25个相互之间都是老熟人的人,请他们每个人分别根据9个标准即文雅、幽默、聪明、爱交际、讲卫生、美丽、自大、粗鲁、势利,对所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排名次。

实验结果显示:人们的自我评价和他人的评价差距很大,而且这25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大优点和掩饰缺点的倾向。例如,有一个人自以为“幽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