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后】
约翰开车经过荒郊野外时,车突然间抛锚了。当他要打手机求救时,手机电池竟然也没电了。四周非常荒凉,他有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
不得已,约翰只好走路去求救。走了五六个小时以后,天已经黑了,但约翰仍然没有见到半个人影,他越走越害怕,心想:这下可完了。正当他绝望得不知如何是好时,突然发现路旁停着一辆旧自行车。他跑过去试骑了一下,发现性能还不错,于是开始骑着自行车走。一个小时后,他终于到达了一个村庄。
这件事之后,约翰认为自己应该随时准备一辆自行车,于是,他特地买了一辆能附载自行车的休旅车,每次开车都随时载着自行车。别人不解,他就告诉对方自己的经历。许多人听后,对他的做法都不能苟同,认为他是被吓傻了。
看完这个故事的人,或许也会认为这个人不知变通、很愚蠢。可是转念想想,人生其实不也是一样吗?许多人在遭遇失败、挫折和磨难后,非但不去尝试平复伤痛,反而像约翰那样,在过往的事件里不停地绕圈,以致伤痛日益加剧,深深地刺入心灵,最终使自己的生活脱离了正常的轨道。
吞钩现象的精神治疗
“吞钩现象”是神经高度紧张、情节反复厮磨的结果。面对这种吞钩式的心理现象,我们应该避免过失、屈辱和失落等这些事情破坏和改变人性,这也是避免心理疾病出现的目的。
◎正确对待阴影
个人对生活有顺应不良的心理困扰,就会把埋藏在潜意识深层的阴影激活,制造过失。这就是说:一个人感到活得不顺心、不开心的时候,特别要警惕潜意识中压抑的阴影,即野性的冲动,以防止出现过失后无法挽回的伤害和痛苦。
◎正确对待过失
阴影总是通过过失表现出来的。无论出现什么偶然的、突发的过失,从心理学角度讲,都有它的必然性、自发性。
一个商人投资股市破产后,逢人便说:“我过去总以为破产是电视剧中和别人的生活中发生的事,没想到我也有破产的时候啊。”
这说明,人的出错和过失,都无法预言。出现过失,首先自己要与自己和解,其次人与人之间也要学会谅解和宽容。
◎正确评价过失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根本是不重要的,说到底最重要的乃是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创造一切。”认为某些“重大事件”比生命还重要,都是精神走火入魔造成的心理迷狂。著名思想家迪斯累利也曾说:“重要的事情并非重要到不能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也并非就像看上去那么不重要。”
生活中出现了过失,关键在于我们的评价。
◎正确对待人生
心理学把追求事业的成功视为心理健康的第一标志。人生的价值不仅在道德的完美,更在于生活的成功。生活上不成功的人即便是道德最完美的人,最终也会被生活所抛弃。那些把全部心思放在以前的过失方面的人,都是没有事业心、没有生活目标的人。只有生活有大目标,精神有大追求的人,才会从“鱼钩”中挣脱。
心态平衡的秘诀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的苦痛就是一个硕大的“钩”,在苦痛面前努力挣扎、抗争,其精神可嘉,方法却不可取。相反,知道自己已经“吞钩”,既不要怕痛,也不要一门心思去挣脱,而是剔除急躁心理,静下心来分析有利与不利因素,然后找一个突破口,也许一下子就会挣脱鱼钩。
历史上“挣脱鱼钩”的现象不胜枚举。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损兵折将,狼狈大败,他却以“胜败乃兵家常事”之心态,来安抚群臣、鼓舞士气,屯兵买马,重振旗鼓,以图再战,最终统一了北方地区。
前车之鉴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悲观失望、斗志的丧失、精神的委靡、价值观的偏颇。要想人生有所成就,只有正确避免“吞钩现象”,使自己的心态放平衡,敢于面对挫折,抖擞精神,昂首前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放慢生活节奏
有意识地放慢生活节奏,甚至可以把无所事事的时间也安排在日程表中,要明白悠然和闲散并不等于无聊,无聊才没有意义。
◎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即使做错了事,也不要责备自己,要想到人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这有利于人的心理平衡,同时也有助于舒缓人的精神压力。
◎勇于面对现实
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在某些的确不能办到的事务中,坦率地说一声“不”比硬撑着要轻松得多。
◎交流或倾诉
推心置腹地交流或倾诉不但可增强人们的友谊和信任,而且更能使人精神舒畅,愁烦尽消,故不妨多找朋友聊聊天。
◎乐观对待人生
心中要想着:既然昨天及以前的日子都过来了,那么今天及以后的日子也一定会安然度过。豁达、开朗、乐观一些,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消除精神紧张,同时也对健康大有裨益。
4。把偶然的快乐变成必然(墨菲定律)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形:外出时,越是不想让人看见,越是会遇到熟人;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了;准时到,却还要等;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你刚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找要用的东西,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后一个地方……简单地说,就是怕什么、来什么。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的悲观预言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人们在早餐时所吃的面包片,如果不小心被碰出桌边掉到地毯上,几乎总是涂了奶油的一面着地,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他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如果一件事可能被弄糟,那就一定会弄糟。”这便是墨菲法则的经典表述。
这则表述在美国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此时,墨菲法则也获得了极端表述形式:“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性的破坏。”“Ifanythingg,it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东西越好,越不中用。”“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的主要内容有: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俗话说的“上的山多终遇虎”、“祸不单行”,其实就是墨菲定律想要表达的意思。例如,几天前不小心打碎了浴室的镜子,玻璃扫干净后也不敢光着脚走路,等过了一段时间确定没有危险了,开始光着脚走路时,你还是被碎玻璃扎了脚;赶着去参加重要会议时,却发现出租车不是有客就是不搭理你;而平常不需要出租车时,大街上又到处都跑着空车。
墨菲定律并不是一种强调人为错误的概率性定律,而是阐述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性,我们再举个例子:
一个人兜里装着一枚金币,生怕别人知道,也生怕丢失,所以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币是不是还在。他的异常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金币被小偷偷走了。即便金币没有被小偷偷走,那个总被他摸来摸去的兜最终也被磨破了,金币掉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