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类需要覆盖了人类所有的需要,但并不是同时并存的。生理需要是生来就有的,并应首先得到满足,一个人如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饥寒交迫,他决不会想到谈情说爱、成名成家,只有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萌发安全的需要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一般而言,生存和安全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物质方面的需要;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要。
【成功案例】
一直高高在上的维多利亚女王每天都忙着处理国家事务。虽然她与丈夫阿尔贝托的感情还算和谐,但有时候也会发生不快。
一天,王宫为了接见外宾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宴会,女王始终都在忙着接见外宾与王公贵族,没有时间理会自己的丈夫。阿尔贝托看了非常生气,就悄悄走掉了。女王觉察到了,但无法从宴会中脱身,一直等到宴会结束之后才急忙向丈夫解释。
走到阿尔贝托的门前,女王敲了敲,里面问:“谁啊?”维多利亚在外面生硬地回答:“我是女王!”女王见阿尔贝托未开门,就悻悻地走了。可是,她有些不放心,于是又折回来了,又一次敲了敲门。
阿尔贝托又问:“谁啊?”维多利亚和气地回答:“我是维多利亚。”不过,阿尔贝托还是不开门。女王非常生气,心想:“你怎么敢让我吃闭门羹呢?”
因此就愤愤地离开了。但她又想了一下,认为这样不妥,就又返回来了,重新敲门。
阿尔贝托的问话仍然冷冷的:“谁啊?”维多利亚柔声地说:“你的妻子。”
这时,阿尔贝托马上就把门打开了……人为何会存活在世上?答案并没有确定,可确定的是,我们不只是为了吃饭而活着,我们还需要被他人关爱和尊重。谁也不会想到至高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也会有吃闭门羹的时候。原因就是不管是谁,都希望得到平等对待与尊重。
维多利亚的故事再一次表明,任何一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后,人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
如何实现自我超越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包括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使自己的专业技术精益求精等。那么,如何实现自我超越?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
能够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与缺陷,而不会为这些缺陷而忧心忡忡。
当然,对于可以改造或可以调整的不足与缺陷,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而对那些不可改变的不足与缺陷,能顺其自然,不会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过不去。
◎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
具有流露自己真实感情的倾向,不会装假或做作,行为坦诚、自然。
◎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能够对周围现实保持奇特而经久不衰的欣赏力,充分地体验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不因事物的重复出现而习以为常,失去敏感,相反的,要对每一个新生儿、每一次日出或黄昏,都像第一次见到时那样新鲜,那么美妙。
◎对人充满爱心
你所关心的不仅局限于朋友、亲属,而是扩及全人类。要把帮助穷困受苦的人视为自己的天职,具有同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难的强烈意识,千方百计为他人着想。要把自己从满足自身狭隘需求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处事幽默、风趣
善于观察人世间的荒诞和不协调现象,并能够以一种诙谐、风趣的方式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但绝不能把这种本领用之于有缺陷的人。要对不幸者寄予同情。
认清不同角色下的“核心需求”
任何人的需求层次都会受到个人差异的影响,并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个人需求因在工作、生活、家庭中角色不同,会有极大的复杂性,我们要清楚自身不同角色下的不同需求,才能平衡心态,有的放矢。这就犹如自己在很渴的情况下,却只吃充饥的饭菜,到头来只会“噎住”自己。
我们假设一例:某人是某大学教授,硕士毕业,是家中独子,已成婚。
那么,他的核心需求在单位及工作中为尊重需求,在生活中为认可需求,在家庭中为安全需求。也就是说,在学校中他是行家,是教授,需要的是尊重,在生活中他是朋友、同学,需要的是认可,是赞扬;在家庭中他是父亲、丈夫、儿子,他需要的是家庭稳定,生活有保障。
如果他未能认清自己不同角色下的不同核心需求,会造成非常“尴尬”的局面:
情景一:将生活中社交需求带至家庭中,一味要求家人给予认可的感觉,这样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不畅,性格敏感,家庭矛盾频发。道理很简单: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地方,家庭成员不能满足他的社会需求。
情景二:将学校中的尊重需求带至生活中,一味追求尊重的满足,对同学、朋友颐指气使,这样就会和朋友、同学渐渐远离。道理也很简单:朋友、同学不会去满足他的尊重需求。
由于他未能认清不同角色下的“核心需求”,而一味地去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在很多地方焦头烂额,影响正常生活。
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自己生活中的不同需求。同时,我们也要了解人的不同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个体需求,把理解他人和关心他人做到位。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3。解脱自己,昂首前行(吞钩现象)生活中的我们都曾有一些过失和错误,这些过失和错误就像人生中的钓钩,我们一不留神儿就会咬上,不断的负痛挣扎只会越咬越深,却始终无法摆脱这枚“鱼钩”。日后我们又被同样的过失和错误绊倒,但内心深处仍残留着以前“鱼钩”的遗骸。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吞钩现象”。
吞钩现象的启示
“吞钩现象”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他是一名钓鱼爱好者。一次,他在钓鱼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鱼儿在咬住钓钩之后,通常因为刺痛会疯狂挣扎。但结果往往越挣扎,鱼钩陷得越紧,越难以挣脱。即使鱼儿成功逃脱,那枚鱼钩也不会轻易从嘴里掉出来。由此,阿德勒提出了一个与此很相似的心理概念,即“吞钩现象”。
这与我们的人生何其相似!一个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许多挫折,感受无数的苦痛。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跳出困境。困境就如“钩”,“吞钩”以后,虽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脱钩”,最终,不仅得不到解脱,反而越陷越深。
鱼儿重复吞钩是生存本能的驱使,然而作为高智商的人类,为什么也摆脱不了“吞钩现象”的重复出现呢?
原因是不管多么高明的人,只要你生活在现实当中,就难免会出现过失和差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然而,面对挫折,有些人始终摆脱不了失败的阴影!无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看透、看明白,不能正确对待在处理事务中发生的过错,合理处理矛盾事务,在失败中越陷越深,节节败退。
“吞钩现象”使人不能正确而积极地处理失误,自责和企图掩盖失误,造成难以磨灭和不可避免的重复的伤痕。
其实,生活中很多的悲剧,往往都是因我们无法摆脱咬中的鱼钩,放不下手中已经拥有的美味所酿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