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下一句 > 少年滋味(第2页)

少年滋味(第2页)

不得不佩服海子父母的远见。尽管家里日子极其艰难,他们却不忍让聪慧的海子留在土地上,他们认定海子能够出人头地,走向广阔的世界。可是我们知道,中国从1966年“**”开始废除了高考,到1977年才重新恢复。在海子读小学、初中的时候,还是工农兵推荐上大学。所以看上去,这个贫穷的家庭供海子上学似乎是自讨苦吃,可是海子的父母却毫不犹豫地坚持让海子上学,从未放弃。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重视文化,另一方面所有人都把海子当作天才,他们也不例外,他们相信自己的儿子总会在未来的某天迎风飞扬,所以情愿遭受生活的苦累,也要为海子插上双翼。

1969年9月,海子五岁。这个晨星般的孩子,走入了课堂。无人知道,当这个瘦弱的孩子有一天走出课堂时,生命会绽放出那样的光彩。人们只记得,在学校里的海子十分聪明,似乎不需要多努力就能明白老师所教的一切知识。我们知道,这个有过饥饿经历的孩子,一旦走入课堂,就像是在暗夜里看到了烛火,势必义无反顾地前行。海子是一个执着的人,从小便养成了这样的性格,虽然这让他在求学的路上乘风破浪,可是我们却必须看到,正因为太过执着,以至于当他以诗为信仰的时候,不愿与尘世的平淡幸福握手言和。

不管怎样,我们庆幸海子的父母将他送入了课堂,让他有机会在未来某一天立于斜阳下、秋天里,以诗之名,独自叹息。那时候很多孩子没机会上学,纵然上学也只在几年以后便匆匆结束。海子是幸运的,命运垂青于他,而父母更是为他点起了灯火,让他可以看到远方的芳草斜阳。

少年的海子,当他踏入学校时,相信就有很多人开始想象他的未来。尽管那时候高考还没有恢复,但是人们对这个灵慧的孩子却充满了期望。尽管有一些人无法理解,毕竟供海子上学会让查振全一家的生活状况雪上加霜,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认为,海子像是整个村庄的一束灯光。在人们看到海子学习成绩极其优秀的时候,更是对此深信不疑。

尽管年岁很小,海子却知道父母的辛苦,更知道自己是他们的希望。那时候的他只有一门心思,便是努力学习,一步步走向自己命运的疆场。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海子有时候中午回家吃饭,父母还在劳动,他就自己弄一点冷饭,或者干脆饿着肚子;傍晚放学后,经常放下书包就去小队里赚工分,以贴补家用。这样懂事的海子,父母怎能不坚持让他上学呢?

五年以后,1974年,海子离开家乡去高河中学读初中。这一年海子十岁,而他必须开始独立面对生活了。或许从离开家乡去往高河的那天开始,海子就开始了征程,那条路注定只有他独自前行。尽管他永远都知道,身后有两双温暖的眼睛,给他无尽的力量,但他必须一个人面对风雨,面对人世的种种变化。

海子寄宿在学校,一星期回家一次。他永远都不会忘记,当他和父亲带着行李离开家门,走向高河中学的时候,母亲在门前默默注视着他们背影的场景。就像是送儿子上战场的母亲,那份牵挂无比深沉,却也只是默默无语。以后的数年里,母亲每次都是这样默默地看儿子走向远方,然后偷偷地掉泪。尽管高河中学离查湾村并不远,走一趟也就一小时,可对于这个深爱着儿子的母亲来说,那段路却像是千里万里。而每周海子回家的那天,想必是这位母亲最喜悦的时候,只要不太忙,她就会在门前久久地等待着,看海子走入她的视野。

母亲

老了,垂下白发

母亲你去休息吧

山坡上伏着安静的儿子

就像山腰安静的水

流着天空

我歌唱云朵

雨水的姐妹

美丽的求婚

我知道自己颂扬情侣的诗歌没有了用场

我歌唱云朵

我知道自己终究会幸福

和一切圣洁的人

相聚在天堂

每次回校,海子都要带米、带菜,自己到食堂里蒸饭、蒸菜。将米放到铝饭盒里,用一只搪瓷杯蒸黄豆、干菜。吃饭时间到了,他就和同学们一起匆匆走出教室,在大蒸笼里找到自己的东西,回到寝室吃饭,然后又将铝饭盒洗干净,放上米,再淘洗一下,放到蒸笼里。有时候带来的菜吃完了,就只好光吃干饭。带得最多的是腌萝卜,整个中学阶段吃得最多,胃都吃坏了,以至于海子上大学的时候都怕提到这三个字。

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无论回家还是回校,海子很少与其他同学一起走,总是独来独往。在这个倔强的生命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他喜欢那种孑然一身,在茫茫天地间,似乎只有自己倾听天籁、静看云月的感觉。这是诗人必须拥有的情怀。我们甚至可以说,诗人若没有那样的孤独感,便是不纯粹的。海子是天生的诗人,所以在他只是个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孤独地行路了。路一直都在那里,可别人走的是别人的,他走的是他自己的,同样的路,却走出了不同的领悟,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很显然,他那颗敏感的心是最亮的灯盏,照得出别人看不见的风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