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在这些帝王身上我们得到的感悟是什么 > 唐玄宗李隆基 励精图治创开元盛世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第1页)

唐玄宗李隆基 励精图治创开元盛世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第1页)

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创开元盛世,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

如果说唐代帝王有成就勋章,那么唐玄宗李隆基一生则如同“三级跳”。自从公元710年,25岁的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作发动“唐隆政变”,将自己的父亲李旦推上皇位后,李隆基就像是“开了挂”,摘取的勋章一块比一块闪耀。

713年,太平公主策划了“先天政变”,已经登基的李隆基不顾太上皇李旦反对,果断逼死太平公主,得到“杀伐果断”勋章。

李隆基又提拔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能臣,组建了靠谱的团队,开创了“开元盛世”,喜提“慧眼识人”“盛世大佬”等勋章。

然而,老年李隆基的“画风”却越来越奇怪。他宠信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等人,对他们丝毫不加控制和防范;又与比自己小三十多岁的杨贵妃,谈了一场奢侈挥霍的“旷世虐恋”,连续打上了“挥金如土”“旷工达人”“宠信奸臣”等烙印。

“作”着“作”着,就酿成了一场大乱。755年,安禄山及史思明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但李隆基却因此失去皇位,成了“太上皇”,曾经光辉万丈的盛唐,也渐渐走向衰败。

历数李隆基前期与后期的功勋和槽点,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便出现了:到底是什么令曾经领导力“爆表”的李隆基变成昏庸腐化、沉迷美色,丢下都城仓皇逃跑的“昏君”呢?莫非—

表面上看,唐朝由盛转衰,似乎是安史之乱导致的,而安史之乱,又似乎是李隆基“作”出来的。

但其实,盛唐的危机,是经济、军事、政策以及李隆基个人性格等原因综合导致的,安史之乱只是撬开了大唐盛世镶玉嵌珠的外壳,引爆了其中暗藏的火药。

从经济方面讲,开元盛世时,土地制度是均田制。

所谓“均田”,就是国家将田地按人头分给农民耕种,而农民需要按时缴纳粮税,并且承担徭役,在农民死后,这些田地按比例交公,比例大概是下图这样的。

在初唐时,国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动**,有大量荒废田地等待开垦,所以均田制的效果十分显著。农民分到了地,自然愿意垦荒耕种,而国家也得以发展农业,增加税收。所以,唐代的经济很快复苏了。

不仅如此,均田制的青葱秧苗还托起了初唐的重要兵制—府兵制。前文提过,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服徭役。这些平时种地、定期训练、战时上阵的兵士,就叫作“府兵”。

虽然均田制好处多多,却并非“可持续发展”。

首先,这一制度存在“人多田少”的问题。分下去十分地,农民死后只还回八分,还不算各种“花式”瞒报,国有土地必然会越来越少。可随着经济上升,人口却不断增长。

因此,落实到每个农民的田地经常不足数。

其次,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由于均田制税收是按人头来算的,即使分不到足够的田地,也需要缴纳同样的粮食,有的农民过不下去了,不得不出卖永业田;再加上地主阶级还有各种灰色手段,巧取豪夺之下,自然兼并了不少田地。

第三,大量农民逃亡。赋税压力大,还得服徭役,再加上府兵制相当于“一条龙自费”,不少农民受不了双重压力,干脆弃田逃亡。

为了整治土地兼并,增加税收,李隆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检田括户”行动。整治农业的官员被称为“劝农使”,劝农使深入各地调查,查出隐匿的田地,分给农民,找出未登记人口,重新入籍。原有的乱象得以平复,为开元盛世打下了经济基础。

检田括户虽然有效,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均田制的弊端;再加上唐玄宗年老时疏于朝政,均田制走向崩溃。经济下行,几乎是必然的。

均田制的问题,也影响了唐玄宗时代的军事制度。唐高宗以来,边疆战争便十分频繁,常常出现士兵久戍不归的情况。

由于府兵制以均田农民为主体,休番期种田的劳动力回不来,但税还是要照常交,农民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723年,也就是唐玄宗当政第十一年,兵员流失严重的府兵制,不仅无法满足战争需求,甚至连京城卫戍部队都凑不齐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玄宗直接搞了个新玩法—

长从宿卫,就是从关内地区直接招募流民,作为守护京城的部队。这些兵士不再需要在打仗的间隙种田,更不用“自费一条龙”,国家还管吃、管装备。从本质上说,长从宿卫就是一种募兵制。

一开始,募兵制与府兵制是并行的。在京城防卫采用募兵制,而边防则以府兵制为主。

但随着府兵制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募兵制逐渐推行全国,以此为风口,一个神秘的群体开始“乘风破浪”。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