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这些帝王不简单pdf > 唐玄宗李隆基 励精图治创开元盛世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第2页)

唐玄宗李隆基 励精图治创开元盛世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第2页)

虽然节度使成为正式官职是在唐睿宗时期,但节度使的职能却由来已久。边疆作战需要补给,士兵也需要休整训练,还要防着敌方打突袭战,因此,边境作战有两个硬需求,一是边疆常驻兵将,二是坚固的防御工事。

慢慢地,这些要塞发展成了十大藩镇,而管理这些大藩镇的就是十个节度使。在募兵制推行全国后,各节度使很快便募集到了数十万兵士,称为“长征健儿”。

长征健儿人数众多,又长期在边疆训练、作战,而对比之下,京中守卫则承平日久,这导致大唐军事上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形势。

对此,唐玄宗也不是毫无应对之策。他牢牢把控着节度使的任免权力,并且定期更换。在唐玄宗一朝前期,任期六年以上的节度使不足十分之一。

后来,唐玄宗又按李林甫的意见,提拔没有势力又擅长作战的蕃人与寒族。

于是,一位关键人物平步青云。

他身为胡人,在朝中没有朋党;他出身寒门,在边疆没有根基。虽然后来他造反、杀人,害唐玄宗逃亡,但在一开始,他看起来只是个莽撞又忠诚的胖子—安禄山!

年老的唐玄宗对安禄山极其宠爱,不仅没有像从前那样将安禄山调离,甚至还令安禄山长期兼任三个藩镇的节度使。

而“安史之乱”的事实证明,没有了严密的预防措施,在权力的**前,个人信任是那样易碎。

均田制崩溃和军事上外重内轻,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形势使然,但前后对比不难发现,盛唐“爆雷”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唐玄宗这个人太重感情了。

生在武周与李氏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李隆基的人生从小就跌宕起伏,这不仅赋予了他缜密又果决的政治头脑,也使得他内心一直在渴望真情。

在青壮年时,他心中有大谋划,尚能冷静理智,将私人情感与国家大事分开。可随着日渐老迈,私欲与国事的界限也在逐渐模糊。

公元737年,由于宠妃武惠妃的构陷,唐玄宗认定包括太子在内的三位皇子谋反,将他们贬为庶民,三人不久便死去。

而武惠妃由于舆论、心理的双重压力,很快也香消玉殒。失去宠妃,“空虚寂寞冷”的唐玄宗将目光投向了一位美人。

740年,唐玄宗下了一道特别的圣旨,“允许”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杨玉环与寿王李瑁的婚姻关系自然解除。

没过几年,杨玉环便摇身一变,成了唐玄宗的贵妃。

由于杨贵妃受宠,杨氏一门鸡犬升天,不仅杨贵妃的姐姐们有封赏,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也靠裙带关系成为了当朝宰相。

在这个阶段,唐玄宗的“画风”早已从“知人善任”变成了“任人唯亲”。

这一转变直接导致了唐廷骨干的能力水平出现了大幅下滑。

“开元盛世”并非唐玄宗一人独自开创,在英明神武的策略背后,是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几代贤相的辅佐。

这些劝谏,特别是“钢铁直臣”张九龄的劝说,令唐玄宗保持居安思危式的清醒,但久而久之,也给了唐玄宗不少心理压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懂得揣摩上意的李林甫。李林甫虽然喜欢揽权,但整体能力不算差,相比杨国忠更高出不少。

李林甫之所以被归入“奸臣”行列,主要在于他与前几任完全相反的工作理念。

①KPI:指关键绩效指标。

这种从进取到守成的转变,既有李林甫闭塞言路、大权独揽的原因,也从侧面反映了唐玄宗晚年自我膨胀,警惕性下降,以及政策上的保守倾向。

这些都为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之间的争斗埋下了重要伏笔。

可以肯定的是,唐玄宗从一代明君变成“出逃霸总”,绝非“精分”而是均田制崩坏、府兵制瓦解,节度使权力膨胀,军事外重内轻,以及在保守策略下日益严重的内斗等各方因素共同造成的。

而对于唐玄宗个人而言,他之所以任由这一切发生,又一次次错失弥补的良机,原因大概是他老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