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政治与情感终究不是一回事,兄弟二人背后是不同的势力:亲祖母夏太后背后的韩系外戚,嫡祖母华阳太后的楚系外戚和赵太后的赵系外戚。
夏太后或许和成蟜关系更密切。虽然二人都是她的孙子,但成蟜与她皆属韩系。且相比后来回国的嬴政,老太太是看着成蟜长大的。
嬴政背后,除了赵系的赵太后、吕不韦,还有根深叶茂的楚系外戚。秦楚联姻已久,楚系势力庞大,先王子楚能够上位,就是吕不韦通过楚系华阳太后运作而成。
不难猜到,秦庄襄王驾崩后,嬴政上位,得到了楚系认可支持。
不过,韩系外戚也没有停止运作:成蟜15岁时就出使韩国,仅凭谈判就迫使韩王割地,为秦国开疆百里。
但两人的关系随后却发生剧变,秦王政七年(前240年),夏太后去世,这应当引发了一场政治洗牌。嬴政于次年命成蟜率军伐赵。途中,成蟜突然造反。史册对这场叛乱语焉不详,但可以确定,最终成蟜身亡。
当兄弟、母子情都已决裂,20来岁的嬴政唯一可信任的亲戚也许是助他平定嫪毐之乱的昌平君。昌平君出身楚系外戚。
叛军袭来的那个惊悚夜晚,生母都不能依靠时,昌平君曾是年轻嬴政的坚强臂膀。
这份亲情维持到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并天下的征程走到了关键节点,秦军将直面唯一能与自己抗衡的国家——昌平君的祖国,楚国。
昌平君被派到楚故都郢陈(今河南淮阳)坐镇。派一个楚人到楚地为秦效力,足见秦王对他的信赖。然而,昌平君反了。他与楚将配合,大破秦军。
这场失败,让秦王政既惊且怒,派60万大军伐楚,擒楚王。在楚军将领的拥戴下,昌平君继位为新任楚王,又顽抗了一年。
到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昌平君终于倒在了秦戈之下,楚亡。
“孝顺”的儿子们
嬴政22岁亲政前后,已组建自己的家庭。待他平定六国、成为始皇帝,六国宫中美人们更是成了战利品。
可史书上却没有任何始皇帝后妃的详细记载。
秦始皇的子女们,历史形象也较模糊。他可能有18或24个儿子、10个女儿,然而名载史册者,只有儿子扶苏、将闾、高和胡亥。
或许是为弥补自己童年的不幸,秦始皇对他们还不错。
公子高回忆,父皇待他毫不吝惜财物,“入则赐食,出则乘舆”,将御衣和宝马与儿子分享。
诸子中,长子扶苏曾是重点培养对象。他有“为人仁”“百姓多闻其贤”的名声,似乎青睐儒家学说,是一位心理健康、学识渊博的好少年。但正是因为性情的相异与政见的分野,导致他与父皇产生嫌隙。
天下一统后,秦始皇吸取东周战乱的教训,决心用郡县制彻底取代分封制。
但这遭遇了巨大阻力,其中之一正是入仕秦廷的六国精英,包括与扶苏亲近的儒生们。他们推崇古制,对秦的统治暗含不满。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宫廷酒会上,齐儒淳于越公然反对郡县制。
后来,秦始皇坑杀方士、文士等“诸生”,一批儒生也被株连,扶苏来劝,却适得其反。秦始皇与儒生的矛盾早已公开化,扶苏的劝谏无疑触怒了多疑的他。就此,扶苏被发配到北方防御匈奴。
此时,年近半百的秦始皇已无多少亲近之人。年少的幼子胡亥或许是个例外。
这孩子曾在殿堂践踏群臣的鞋子,给众臣留下顽劣的印象,但在老父皇眼里,却有几分可爱,或许还暗示着胡亥与诸臣关系疏远。
秦始皇命精通律法的中车府令赵高负责胡亥的教育,尝试培养。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皇帝东巡,也带上了胡亥。
历史却不再留给嬴政时间。巡行中,秦始皇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或许是担忧小胡亥无力掌控局面,或许是对驱逐扶苏心怀愧疚,最后关头,他决定传位给扶苏。
始皇帝驾崩的消息被严密封锁,一路用臭鱼掩盖遗体的味道。赵高和丞相李斯篡改遗诏,将胡亥扶上皇位,是为“秦二世”。
为绝后患,胡亥将屠刀挥向兄弟姊妹:多数皇子、公主被公开处决,扶苏、高和将闾等被赐死。
三年后,楚人的一声暴喝沸腾了天下,让秦帝国在动**中土崩瓦解。秦二世也在宫廷政变中被赵高逼死,秦帝国至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