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述圣纪碑
洛阳,紫微宫明堂。
按武周朝近制,官员单日朝会,此时的明堂前只有值守的卫戍,身着便衣的武后缓缓走过明堂前。
这一幕宛如当年。
而时间一过,曾经的昭仪此时已是睥睨天下的君王了,如果武后是一个平常女子,现在当在含饴弄孙中颐养天年了,但命运如同戏剧,或必然或偶然,这位君临天下的女子一步而成历史的唯一。
今日没有朝会,武则天由侍女陪同,漫步至于明堂之前,想起了曾经与高宗皇帝并肩的岁月,自从高宗皇帝去世之后,女皇再无可以倾诉的对象,心也愈加的明智跟冷漠。
此时秋阳缓缓挪进明堂,武后没有走进去,只是看了一眼,而后转身返回,因为今日有一人要来,此人自西边的高原而来,将是武后委以重任的一个人,此人长期戍守在外,在朝中不偏不倚,且根据不良人多次呈报,并无异常举动,武后西征的这一步棋没有押在娄师德身上,而是押在此人身上。
此时从明堂返回,那人当亦到了观风殿外了。
上阳宫,观风殿外,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恭敬的立在大殿外的青石板上。
此人身高九尺,短髯有力,脸上一道纵斜的刀疤直道出了武人的肃杀之气,一双猛如狮子的双眼似乎随时都会盯住猎物。
秋溪观中的秋溪僧人在阁楼中远望此人,从未见过,不仅是秋溪僧人,就连常常出入观风殿的宠侍都从未见过这样一个人。
武后之所以召见此人,是因为没有人比他还了解高原上的吐蕃。
脚步声起,高大的男子双耳微颤,更加恭敬。
“王右鹰扬卫,许久不见了。”一个镇定威严的女子声音从背后响起。
男子赶忙转身以朝臣礼敬拜。
“不知圣人驾到,卑职有罪!”高大男子道。
此人姓王名孝杰,因屡建边功,被武后擢升为右鹰扬卫大将军,常年镇守大唐西域,对西域尤其是吐蕃的情况了如指掌。
故此,武后早将收复安西四镇的重任秘密委以重任,此番召王孝杰前来,便是秘密与之商议西征之事。
“爱卿不必多礼,是朕怠慢了,茶盏已经备好,烦请爱卿移步殿内。”武后道,看似随和,其实一言一语之间充满着威严。
王孝杰这枚棋子,可谓是武后最放心的棋子,高宗时期王孝杰在青海大非川与吐蕃大军交战,结果战败被俘,成了吐蕃的阶下之囚,只因为吐蕃赞普赤都松赞觉得王孝杰长得像其父亲,非但没有杀死王孝杰,反而礼遇有加。
从常人角度看来,能免死归国已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了,但对于一个纵横沙场的将领来说,这是奇耻大辱,一个将军可以战死沙场,但被俘虏之后因为这么一个荒唐理由活了下来,比死了还难受,所以此仇王孝杰必定会报。
另外王孝杰在吐蕃生活多年,了解吐蕃的山川地势,从这两个方面看来,王孝杰比年迈的娄师德更适合出征吐蕃。
这也是武后对娄师德西征多次语焉不详的原因所在,不支持也不反对,因为朝中两个国柱大臣,武后都不敢信任,因为他们手中的权利太大了,反对的阻力太大,而支持的代价也太大。
毕竟娄师德已年及七旬,却还要执意在冬季发动突袭,另外西边的大食国蠢蠢欲动,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武瞾不得不考虑周全。
其实更重要是的不信任,而此时启用边关戍将王孝杰则能出其不意,武后就是要在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快速地夺回安西四镇。
观风殿内,案上陈设纸笔,上有武后新书的笔墨,王孝杰落座,低头看了一眼案上的笔墨,字不大,但非常工整,看得清楚是武后曾提在乾陵述圣纪碑上的文字。
高宗皇帝去世之后,武后亲自写下了述圣纪记录高宗皇帝一生的功绩,并由其子李显抄写,镌刻于乾陵的七节碑上,此事朝中大臣无人不知。
而此次武后将记录高宗功绩的述圣纪陈设于此,也绝非兴致使然,王孝杰虽然是边关将领,但也懂得庙堂之中的各种不言之言。
王孝杰败于高宗执政时期,武后此时将述圣纪陈列在自己眼前,目的再明确不过了,武后这是要委以重任了,这位驰骋沙场多年的将军一下子紧张起来。
“爱卿近来在西域都做些什么?”武后微笑,问道。
“厉兵秣马。”王孝杰简短的回答。
武后心中一振,知道王孝杰已经会意了,又道:“爱卿可知在安西四镇的问题上,天下人都是怎么说朕的吗?”
王孝杰低颔,摇摇头道:“军人不知流言,只知军令。”
武后笑道:“他们说朕苟且偷安,是个眷恋权力却不顾天下苍生的君王,爱卿觉得他们说的对吗?”
王孝杰一怔,武后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好回答,肯定不能说对,但又不能溜须拍马,武后善惯高压统治,如果回答得不好,轻则失去这个加官封侯的机会,重则会被处分。
“卑职觉得他们说得对。”思考良久之后,王孝杰如此道。
而武后却没有生气,因为王孝杰自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