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大乘先发咒
刹那间,雪山山顶大如房屋的巨石轰隆隆地滚落下来,带起硝烟般的尘土势比摧枯拉朽,而巨石汹涌而去的方向正恰是两位僧人所站的山道上。
换做平时,听见这般动静,秋溪僧人定然无法镇静下来,而这次不知为什么,内心平静如无波无澜的湖水,丝毫没有受到巨大震**的影响,只觉周身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不愿意挪动半步。
大乘先发咒是佛法神通,是上等等咒法,是境至而通的咒法,无从学习,只能凭借悟性去触发自己与佛的零点,神通便会自来。
此时,只见巨大山石滚落将至,两位僧人却丝毫不动,大道之境,先在与不动,轰隆一声巨响,巨石撞在其他岩石上,砸出闪电般的火花,顺着陡峭地山势,重重地朝着两名僧人的背后砸将过去。
静默,只有零星的石块窸窸窣窣,弦月如钩,在群星中显得暗暗淡淡。
再看两位僧人,在巨石之下岿然不动,似比身后的巨石还要像石头。
半刻钟后,秋溪僧豁然睁眼,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
究由什僧人手起双莲,抵在鼻端之下,表情淡然,而此时秋溪僧人看高僧究由什却需要抬头,因为此时的究由什太过高大了,似有丈许长短,秋溪僧人本是相当高大的僧人了,此时在究由什僧人面前,就如小孩儿一般。
秋溪僧在抬头的一瞬,望见头顶一抹暗淡的霞光横跨而出,直直地顶在两人身后的巨石之上。
一切都是未知,但不知为什么,秋溪僧人此时没有半点疑问,就像是人在梦境中一样,一切的反常都会觉得本来如此。
俯瞰而下,一只巨大的佛陀金刚俯身伸出巨大的食指,将高山滚落而下的石块轻轻顶住,这只被大乘先发咒召来的佛陀金刚足有百米之高,巍峨挺拔,不怒自威。
而后究由什僧人双莲诀换三目诀,口中闷哼一声“招”,但见跨上山来的巨大佛陀金刚伸手一把抓住石块,原本大如房屋的石块,在佛陀金刚的手中竟然只如石子般大小,佛陀金刚将石块轻轻拈起,朝山下一扔。
此为大乘先发的无边之力,如心中无碍,修行的障碍就会如巨石一般,修行者强大了,障碍就会相应变小,而这一切都需建立在修行者坚定的信念上。
修行的第一层,是为自我克制,此番不论是修行者还是非修行者都能做到。
修行的第二层,是非常情况下的自我克制,此需修行者将自我克制之信念牢牢记在心中,形成习惯。
修行的第三层,松开自我克制,就如决堤之水,不加克制,心随欲动而身不动。
修行的第四层,戒除本能弱性,如恐惧,嫉妒,这番过程就如用熨斗将布匹的褶皱熨平。
修行的第五层,是为不动,不是身不动,而是心不动,此时修行者已经能够感应天地自然的力量,于不动之中,得到无上的启示。
修行的第六层,是为无碍圆融,能成一个“通”字,此时修行者全融于天地万象之中,脉轮通透,眼如婴儿,能见万物。
修行的第七层,是为忘生忘死,生命两端与天地齐平,愈加地接近“无”。
修行的第八层即是得道。
而世间大多数修行者,如苦行而不知为何而行的僧人,修而不思,简单机械,此般修行者断难有所成就。
这一路走来,秋溪僧人通过了万般考验,勉强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修行者,故能与究由什僧人一起发挥出大乘先发咒法的威力。
随后,究由什僧人从袋中掏出一小把粟米,分别兜在两手的掌心位置,而后双手无名指指背相连,意指须弥山,而双手食指各扣另一只手的中指,并轻轻压下,双手大拇指各平压另一只手的小拇指,此印法呼作献曼达手印,是为密宗印法,秋溪僧人并不认识。
印法即指法,在佛教称印,在道教称诀,大多数修行者起诀,只是仅仅为了修行之便,使得心神更加通透,而无其他的效用,但印法在术门中就恰如旨意发动之机括,不同的指诀配合咒法与符篆,能释放不同的能量及法术。
秋溪僧人的修行并不是术,而究由什此前也未曾说自己修行的是术,而此时却能释放神通之力,可见世间万般修行都能殊途同归。
究由什此印法是以观想来表达内心的虔诚。
末了,高僧究由什收起印法,而后问:“大乘先发咒的经义可悉数记住了?”
秋溪僧人点头:“已经全部记住了,咒法如皮肤,冷热能感,已经完全成为弟子的一部分了。”
究由什点点头,而后从袖子中掏出一物,究由什俯身将那物轻轻地铺陈在石块上,暗光之下,那张类似卷轴的东西闪闪发光,秋溪僧人走近一看才发现,那是一张陈旧的旗幡,呈长方形,上面绘有四瓣绽开的花,与其他幡子不同的是,这张幡子上镶满了细粒的宝石,在夜光下闪闪熠熠。
“师傅这是?”秋溪僧人好奇问道。
“卡维战旗。”究由什道,“是萨珊国人的信仰,萨珊亡国之后,这面旗子被大食人缴获,贫僧远赴大食,劝谏大食王,他将此旗交与了贫僧。”
正待秋溪僧想问这旗子的由来时,忽听得山腹之中发出一声沉闷的吼叫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