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盗墓的十大手段
既然有藏满了奇珍异宝的墓葬,就会有盗墓贼产生;既然有盗墓贼产生,就有反盗墓手段和技术的出现与实施,尽可能地阻止盗墓者进入墓室。盗墓与反盗墓,就像战场上敌我双方格斗一样,如此你来我往,2000多年的打斗博弈绵延不绝。据史籍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古人反盗掘的手段,一般采取用巨石阻塞墓道、筑墙围沙等技术,布设刀枪暗箭者也偶有之。大体说来,有十大手段。
一、以石门封闭,后设顶门石。此种方法比较普遍也比较简单,一般用于券洞墓,特别是帝王的陵墓多用此法。据说武则天的乾陵便是如此,其技法与原理若何,因未发掘,不得而知。从已发掘的陵墓情形来看,地宫石门之后挖一石槽,一长形板状石立于其上,待门封闭后,立于槽中的顶门石呈斜状插入两扇门的缝隙之间,门被顶住,外人难以开启。著名的南越王墓、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皆用顶门石封堵门户。1956年,考古人员发掘定陵地宫时,面对第一道石门后面的顶门石,最初无计可施,经过一番调查思考,终于从一本皇宫秘籍中发现了叫作“拐钉钥匙”的开启工具。考古人员依葫芦画瓢制作了这种钥匙,插入门缝中,套住顶门石,慢慢用力推动,顶门石居然立了起来,渐渐与地面垂直呈90°角。众人用力推动,几十吨的大门轰然洞开,考古发掘取得了第一步成功。当然,有的陵墓不用顶门石,而是用一个现代足球大小的石球。其原理是在门后挖弯槽,槽分高低,门后有一圆洞。封闭石门后,石球从高处沿着石槽滑入低处,直至进入圆洞,大门即被封死,外力难以推动。清东陵有几座陵墓就是采用此法以封堵门户的。但著名的乾隆、慈禧等人的墓葬仍采用顶竖状薄板顶门石。不过,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率部盗掘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陵寝时,并不知使用“拐钉钥匙”之术,加之情势所迫,干脆用粗壮的木棒直接用人力撞击,结果顶门石被撞断,兵匪进入地宫,将价值连城的珍宝抢掠一空。前文已述,不再重复。
出土的南越王墓顶门石
南越王墓主棺室的石顶门器
二、墓内设刀枪暗箭。这种手段见诸史书记载的当从秦始皇陵为始,但要设置此类暗器需有个先决条件,墓室必须宽大敞亮,有一个刀出箭发的空间,唐之后以山为陵,或人工开凿地下玄宫的石室墓为多。秦始皇陵地宫属于翻斗式的竖穴墓,据考古钻探,内中情形与已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形制基本相似,只是比马王堆墓葬更加宏大、复杂罢了。因而这种刀枪、劲弩类的暗器,在像马王堆这样的大型墓室内还无法施展,只有秦始皇陵这种超大型地宫才能摆开,并起到射杀的作用。具体设置和实施方法是:先在墓室两壁安装强弓劲弩,呈张弓搭箭状,每件弓弩搭载一箭或数箭,箭头皆用毒药浸泡,达到人类触之即伤、伤之即死的程度。然后以具有高强度承载能力的绳索固定,弓弩后部再于壁上固定一钩状物,以让绳索穿过,绳索的另一端固定于门上隐蔽处。若是左壁,绳索的一头当接于墓道的右门;若是右壁,绳索则接于左门。当盗墓者开门后,若开右门,则左壁上的弩绳索被拉断,绷紧的弓弩之弦疾速驰之,利箭即出,射杀的方向正好是门道右侧;若开左门,以同样的原理给予射杀;若两门齐开,则两壁弓弩一齐封闭门道,射杀进入者,从而形成了第一道阻击防线。
若墓门打开,由门的转动而牵引的弓弩之箭全部射出,若盗墓者没有全部被射杀身亡,或侥幸躲过了一劫,第二道防线则继续发挥作用。具体方法基本与前者相同,只是在墓门之后铺设多块翘板,并进行掩盖伪装,使盗墓者无法辨别与其他地方的异同。镶在墓道两壁的弓弩牵引绳索以隐蔽的方式接于翘板之下,或高于翘板,成为绊索。当盗墓者破门踏入墓道时,翘板自然上下启动,绳索因外力压迫而断裂,弓弩之弦瞬间松开,利箭自动发出,直射墓门方向,一时箭如雨下状,盗墓者非死即伤。若遇绊索,以相同的道理予以射杀。因箭头用毒药泡过,即使轻轻划伤或擦过一点皮毛,盗墓者也难有活下去的希望,很快就会一命呜呼。当第一块被踏过的翘板或绊索所引弓箭发完之后,若还有幸存的盗墓者继续前行,则无疑会踏到第二块、第三块以及更多的翘板,如此这般,固定在墓道两壁的弓弩便可形成多次发射,势如连弩,张而复发,直至将暗藏在墓道内所有的利箭射出,将盗墓者全部射杀。
弓弩各部件示意图
弩弓结构示意图
弩箭结构示意图
秦始皇陵内安装的弩弓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形,现在尚无确切定论。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弩弓来看,其弓干和弩臂均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当是性能良好的劲弩。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弩弓的射程当大于600步(合今831。6米),张力也当超过12石(合今738斤)。如此具有远射程、大张力的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是困难的,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是连发,就可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种“机弩矢”实际上就是“暗弩”。因为秦始皇陵内藏有大量珍奇异宝,为了防盗,就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遭到猛烈的射击。这一做法,被以后汉唐陵墓所继承,并发展到在棺椁内安装轮机,以射杀盗墓者。
在所有反盗墓手段中最为神秘的机弩(宋代)
所谓轮机,就是在棺椁内壁安装数个像现代滑轮一样的工具,滑轮一边置弓弩毒箭,绳索通过滑轮连接弓弩与棺椁盖板。一旦盗墓贼进入地下宫殿揭椁开棺,绳索将通过轮机引发弓弩数箭齐发,射杀染指棺椁者。由于盗墓者揭椁开棺之力远远大于脚踏翘板的力量,绳索又通过轮机的旋转产生一种新的爆发力,二者结合,将产生一种比在战场上靠士兵双臂张弓还要威猛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力量,箭发之后可射穿人的身体,凡触及者难有活命的希望。晚清学者俞樾在其所著的《茶香室四钞》中,于“高柴墓”条下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元吾衍《闲居录》云:陈州古墓,俗云高柴墓,为冯马儿所发。初得石刻,曰‘逢马而破’,遂发之不疑。毒烟飞箭,皆随轮机而出,困断其机,得金铸禽鸟及玉甲片若龙鳞状,其他异物不可数记。”
三、在墓道内安置持兵器偶人,以砍杀盗墓者。偶人的形体或用木雕或用其他材质做成,呈鬼怪状,手中各持刀剑,周身绘彩,显得狰狞恐怖,令人望而生畏。若有盗墓者进入,则持刀挥剑予以砍杀。具体实施方法仍然依靠绳索的一张一弛作为动力,绳索或系于门上,或系于地下的翘板之上,原理同弓弩射杀法。但毕竟木人与手中的刀剑运作起来更加复杂不便,因而总体效果没有弓弩杀伤力大,主要起威慑恐吓作用。假如不用绳索而改用现代高强度的弹簧构件,根据拉伸蓄能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突然释放一种巨大的弹力,让木人从原地弹出,手中的利剑或许能发挥更大效用。可惜铜铁结构的弹簧是近现代产物,古代并无弹簧应用技术的先例。1978年,湖北考古人员在随县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墓——擂鼓墩曾侯乙墓,从墓室中发现了20个木陀金弹簧器,经鉴定,弹簧分为黄金与铅锡合金两种,但质地都很软,仅具弹簧外形,并无弹性,此器到底用途何在,尚不清楚。显然,这样的弹簧是无法用于反盗墓技术之中的。
蹶张像。画像石,河南唐河辛店汉墓出土。蹶张原是一种张弓搭箭的动作,以双脚踏弓叫蹶,以双手拉弦叫张。后来附会到人的身上,成为一种形象。现代出土的多数画像石“蹶张”,都是双脚踏弓,双手拉弦,背插或口衔箭,形象十分凶猛,其作用是守卫阴宅,辟除邪祟。这幅蹶张的原形是梁国人申屠嘉,他是汉高祖刘邦的部将,威武雄壮,力大无穷。
四、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挖掘深约3米的陷坑,长短与宽度视墓道具体情形而定,坑下分布约10厘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体,呈天平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下陷,人必掉入坑内的刀锥之上,锋利的尖刀利刃将穿透盗墓者的胸膛及五脏六腑,活着爬出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当人体落坑后,由于木板两端各有相同重量的物体相缀,很快复归原状,并保持平衡状态,静静等待下一个来者。如此往复循环,盗墓者也只能前赴后继地赴坑绝命。民国年间,山东青州一带农民在搞大寨田时,于云门山发现一大冢,墓道之中有带轴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时坑中积水甚多,待把水抽干,发现有两个人骨架一仰一趴倒于利刃之中,身边有铁锹、锤子、绳索等工具,显然是盗墓者所携。但此墓还是遭到盗掘,室内器物所剩无几。清理人员发现,在连环翻板之上有两架木梯相接,木梯已朽,但仍能见出形状,这无疑是后来的盗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只要将木梯放入墓道,盗墓者沿梯而入,如履平地,一切翻板与陷坑、利刃就都枉费心机,无济于事了。盗墓者与反盗墓者的智慧较量,令人惊叹。
连环翻板图示一
连环翻板图示二
连环翻板图示三(蔡博绘)
五、铁索吊石。石板一般约三尺见方,厚约三寸,周身穿多个小洞,以金属锁链穿洞而过,呈捆扎式系牢,石板平放安置于墓道顶部。在墓道顶和墙壁隐蔽处固定若干金属滑轮,利用滑轮将巨石吊起,悬于顶端。墓道地上铺木质翘板,锁链由石板而下,通过滑轮以隐蔽的方式连接翘板,中间有挂钩和脱钩相接,遇外力压迫可自动脱落。翘板呈条状,长宽根据墓道具体情形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顶部悬挂三层,各层互不相依,锁链通过石上孔洞收缩进出。一切完毕后,施以伪装,外人不知其诈。若有盗墓者进得门来,踏入翘板条,板条一端必下沉。外力作用迫使绷紧的锁链某处挂钩脱落,如同打井的辘轱突然放松,悬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将躲闪不及的盗墓者拍成肉饼。因翘板呈细窄的长条状,只有被踏入者才能导致悬石落地,而相邻的其他翘板则安然无恙,仍静静地伏在原处等待下一伙盗墓者的进入。一旦盗贼的脚步踏上,与之相连的悬石相继落下,再次对胆大妄为者给予致命袭击。如此往复,直至三层悬石尽坠于地,杀伤数人为止。
出土的铁索
六、在墓道口填塞巨石,以铁水浇灌。这个方法最典型的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两位皇帝合葬的乾陵。乾陵与一般帝陵不同,它是以山为陵,就是说从半山腰开凿墓道、甬道,在山肚里修建前、中、后墓室(或称玄宫、地宫)。《旧唐书·严善思传》中载:“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1960年,当地农民在山上炸石,误将乾陵墓道炸开了一个大口子,但没有接近墓门。陕西考古人员闻讯后,进行了清理并对周边进行了钻探勘察。勘察的结果是,乾陵墓道、甬道的确用条石封砌,石条之间用拐状的铁栓拴牢,前后、左右加固,隙缝灌铸铁水。连续几十米长的甬道都是如此,可谓固若金汤。
从公元705年到1960年,乾陵所在的梁山顶上,从未断过盗墓者的身影。五代义胜军节度使温韬,是个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率领兵丁一股脑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但这一干人马来到乾陵盗掘时,史书上记载是“风雨不可发”,归结为天象异兆的出现阻止了盗行。事实上,作为一个军阀,哪里还怕什么天象异兆?真正的原因是墓道中的石块与铁汁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没有空隙的整体,在没有现代爆破设施与技术的情况下,仅凭手中的铁凿铁斧,要砍开一座坚硬岩石铸就的大山,钻到其肚子里去,谈何容易?撼山不易,撼武则天陵墓更难。温韬盗掘未能成功,唐末起事的黄巢攻破长安后,又率领一干人马欲掘乾陵发一笔横财,号称40万众连劈加凿地折腾了一个月,最后还是未能成功,只好弃之不顾,撤出陵区。民国时期,国民党将领孙连仲率一团人马,在乾陵周边埋锅造饭安下营寨,也曾想学著名盗陵将军孙殿英率部盗掘清代乾隆、慈禧陵而发了大财的把戏,以军事演习做幌子,动用烈性炸药炸开了乾陵墓道上方的三层坚石。但孙连仲没有孙殿英的运气好,随着一阵爆炸声,一团黑烟腾空而起,呈直立状在空中扭结。一阵大风袭来,霎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接着一阵龙卷风呼啸而来,最先发难于现场的7个山西籍与12名河南籍官兵,十几位兵差在巨大的风浪中被卷入天空,于风卷浪滚中转了几个大圈,然后被重重地抛到20里外的荒野中,一个个口吐鲜血,气绝而亡。孙连仲见此情景,大惊失色,忙找当地一个阴阳先生卜了一卦,卜辞是“主大凶”。孙的谋士又说了当年温韬尽发关中唐陵而唯乾陵“风雨不可发”的典故,认为是武则天的幽灵在冥冥中作怪。面对这个一代美女加烈女的突然发威显圣,尽管孙连仲身披戎装,手提盒子炮,但也不敢霸王硬上弓,直逼则天皇帝的龙床,只好令手下买来水果和几个肉夹馍,在陵前祭奠一番后宣布收兵。因而,乾陵成为大唐王朝关中18座帝陵中唯一没有被盗掘的陵寝。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防盗成功的个案,是一件了不起的震古烁今的大事。
狮子山楚王陵墓门外塞门石清理场景
考古人员在狮子山楚王陵吊运塞门石情形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州小龟山汉墓二号墓、北洞山西汉楚王陵,使用的也是这类手段,将数量众多的巨石从山下采下,运到陵区封堵墓道,却未能逃脱被盗的命运。
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徐州市西北约7公里的九里区拾屯镇,于一座石灰岩质的山丘南侧,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墓穴。因此前在小山北侧已发现过一座汉墓,因而编为二号墓。经过两年的发掘清理,得知这座地宫几乎挖空了整个山体。墓内分前、中、后三室,这是仿照生前的居室建造而成。三室的两侧,又有耳室和侧室,用以储物,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墓的顶部凿成双拱顶和两面坡顶,并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此墓雕琢精细、工程浩大、气势雄伟,是徐州迄今发现同类型墓葬中较大的一座。可惜的是,尽管墓道填塞了数块巨型石条,还是被盗墓贼破解并进入了墓室。据考古人员勘察,此墓被盗不止一次,应在三次以上,墓内器物几乎被盗掘一空,因而没有出土足以说明墓主人身份的文字,仅清理出几件残陶器、陶俑、小件残玉器及八枚早期的五铢钱。根据其宏伟巨大的墓葬规模、出土的残存遗物,及其近旁出土物丰富的陪葬墓,尤其根据标有“文后家官”“丙长翁主”的铜器分析,推定此墓是汉代楚国的诸侯王墓,很可能是西汉楚王第六代襄王刘注的陵墓。
徐州龟山楚王墓透视图
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封门器
据考古发掘报告称,北洞山西汉楚王陵墓的墓门宽2。46米、高1。98米,南向。门楣石呈梯形,由两块梯形条石拼砌而成,两端与山体相连。从门臼和其中残留的木块判断,原本应有两扇木门。如此宏大豪华的陵墓,想不到竟用木门来装置,就防盗方面来说,近似玩笑。其结果可想而知,当盗墓者进入后,根本用不着费尽心机去寻找封门器和思考打开的方法,一顿镐头就可以将木门劈个粉身碎骨。因而,从第一道木门被劈开的那一刻,就注定墓内一切在劫难逃了。
但是,修陵者并没有傻到让盗墓贼轻而易举进入的程度,在20多米长的墓道内,填塞了巨石,石块大小不一,但皆超过1平方米,最重者可达7。8吨。遗憾的是仍未能阻止盗墓贼的进入。据发掘人员勘察推断,盗墓的贼娃子见有巨石充塞,想方设法将塞石击断,从空隙钻入其内,或将不能击断的巨石拖出,最后终于成功地进入了墓室,将随葬品洗劫一空。考古人员清理时,发现后甬道一块塞石已被盗墓者拖运到前室,塞石的前端有盗墓者为便于拖曳而凿出的牛鼻扣。据推测,盗墓贼借助凿出的牛鼻扣,拴上绳索,石下垫滚木,用一头或数头牛向外拉动。如此这般,巨石就被不声不响地一一拖出室外,或拖于空间较大的前室,盗墓贼便轻而易举地进入墓室,打开棺椁,盗取宝物了。
在塞石的缝隙中,清理人员发现了玉衣片,这证明墓主曾穿戴金缕或丝缕玉衣,盗墓贼将价值连城的玉衣和其他珍贵陪葬器物一并劫走了。据考古人员说,这座墓之所以费尽心机填塞了巨石,但仍未能阻止盗墓者的脚步,轻而易举地被破解了,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在巨石之间镶嵌拐铁并浇灌铁水,假如能做到这一点,盗墓者要想进入墓道和墓室,难度就大多了。至于当初修建陵墓者为何没有这样做,就不得而知了。或许限于财力,或许认为如此重的巨石,几个贼娃子是无论如何也弄不出来的,结果反被其算,弄了个被劈棺抛尸的悲惨结局。真可谓世事莫测,令人唏嘘不已。
北洞山楚王墓透视图
七、设置迷宫、虚墓与疑冢。像武则天的乾陵那样倾一国之力和集当时最优秀的专家、工匠建造陵墓,并殚精竭虑,出谋划策设置防盗措施的毕竟是少数。武则天的陵墓之所以历千年而没有被盗,除墓道封闭严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进深远远超过其他陵墓。盗墓贼若遇到墓道中铁水浇巨石的情况,通常的破解之法是:大体推算墓道的长度和宽度,然后越过墓道,在接近墓室的山体上斜着向下打洞,将岩石一块块取出,不出半月或一月,即穿透山石,进入墓室。武则天之乾陵因进深大、墓道长、塞石多,若越过墓道在墓室上方的山体一侧打洞凿眼,势同凿一座大山,所耗费的人力、物力非同小可。而像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这类的中型墓葬,即使当年在墓道之中填塞巨石并以铁水浇铸,聪明的盗墓者在不能用牛向外拉的情况下,也会在墓道的尽头上方斜着开山凿石,用不了一个月便可凿透岩层,结局仍然是一样的。因而,有人面对这种状况,便绞尽脑汁,另谋高招,以阻止盗墓者进入。于是,制造迷宫的方式方法便诞生了。
由于建陵的工匠大多来自民间,制造一个迷宫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特别费劲和费周折的事。许多工匠从田野里的老鼠打洞中吸取了灵感,对陵墓迷宫进行设计建造。中国北方的田鼠为了防止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侵害,同时也为了防止水害,在打洞时一般都设几个洞口,洞中曲折回环,分上下数层,有的门洞平时用泥巴堵塞,以防雨水和蛇类动物的进入,同时也起到迷惑外部入侵者的作用。一旦遇到危险,则以最快的速度开启封堵之门,进行隐蔽或夺路逃生。其灵活多变、巧妙机智的程度,绝不亚于70年代拍摄的电影《地道战》,甚至更加奇巧。
事实上,在陵墓建造中,即使是设置迷宫,也远没有鼠洞复杂。一般的情况是,在已经建成的墓室下部再造一个隐蔽的墓室,如同二层楼房。将假的棺椁和并不珍贵的随葬品放于上层,尤多注重放置坛坛罐罐,以迷惑盗墓者。真正墓主的棺椁和珍品则放于下层,也称为暗室。另一种方法就是在主室之外另辟侧室,侧室可以与主室直接相邻,也可以通过一个长短不一的暗洞在别处另行开辟,一切要看具体地形地势和可能给盗墓者造成的错觉程度而定。盗墓者行盗的规律是从一个明显陵丘的顶部或侧部,由上往下,或斜着向下打洞。有例外者则先打竖井,再于竖井底中打横洞,平着进入墓室。但无论如何,不太可能从墓室的底部往上打洞,除非在打竖井和横洞时,水平高度已超过了墓室的深度,那么只有再从下往上钻。这样的情况偶尔有之,但毕竟属于极少的例外。如果发生了类似例外,盗墓贼斜穿打洞正好打到了暗室中,或真的是由下往上钻将出来,正好碰上下层的暗室,那么墓主只能自认倒霉了。
据说武则天的乾陵地宫就是以迷宫构成,当年的设计者颇费了一番心思,盗掘起来极其不易。盗陵者即便找见了乾陵墓道入口,从墓道进入甬道、前室,也只能盗走很少一部分宝物。因为大量的陪葬品被放在后室,而后室则是另辟一条通道与甬道相连,入口处又做了伪装,与通常的构造大不相同,极其不易被发现。1960年,当农民炸开一道裂口,考古人员清理并进行试掘时,发现位于主峰南面半山坡偏东处的堑壕隧道口,就是修陵者做的一个假地宫,其目的在于误导,将盗陵者引入歧途。后来因国家文物部门闻知此情,不同意继续试掘,隧道口回填,这个假地宫与真正的地宫有没有关联、内部结构如何,世人也就无从知晓了。不过从已发现的这类迷宫墓葬来看,不外乎在下层和旁侧另修暗室的模式。
盗墓者在打洞盗掘时,首先遇到的必是上层墓室。当人进入后,自然是收拾外部的随葬品,然后劈椁抛尸折腾一番。若入葬的年代与被盗的年代相隔久远,盗墓者的疑心不会太大;若相隔年代较短,这就牵涉到棺内的尸体问题了。假如盗墓者在死者入葬后不久进入墓室,于烛光灯影里好不容易劈开棺椁,准备发一笔横财,却发现棺内只有几个破瓶烂罐,或几件不值钱的破铜烂铁,并无尸体存在,聪明的盗墓者立即就会明白,这是个假冢、假室、假棺,真正的墓主人一定藏在别处。这个时候,盗墓贼很有可能怀揣一种被愚弄的愤怒,与得不到珍宝不甘心的双重心理,开始上下左右用盗墓工具四处挖掘敲击,以找到真正的藏宝之所。
安丘董家庄墓葬透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