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盗墓图志txt > 第七章 唐室忠骨(第2页)

第七章 唐室忠骨(第2页)

对于虞世南的反对厚葬,李世民自己也不知不觉陷入沉思之中。因为虞世南说得在理,且头头是道。

李世民茫然了,登时犹豫起来,难以做出决断。允认薄葬吧,又担心落个对太上皇“不孝”的罪名,李唐后辈儿孙会怎么议论?所以,平素里领兵打仗果敢非常的他,着实不好解这一难题。

虞世南见此,跪地不起,再次上疏:“汉天子即位即营山陵,远者五十余年;今以数月之间为数十年之功,恐于人力有所不逮。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无有不发之墓,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岂不重痛哉!”

虞世南的再次陈述,极力进谏,使得李世民有些心动,遂下令大家集中讨论虞世南的“意见”。

左仆射、魏国公房玄龄,光禄大夫、宋国公萧瑀等纷纷出班,陈述主张,他们认为:“汉长陵高九丈,原陵高六丈,今九丈则太崇,三仞则太卑,请依原陵之制。”

房玄龄像

房玄龄等人的这个主张,无疑是个好办法。虞世南引经据典,以《白虎通》“三仞之坟”力陈薄葬的理由,这在李世民看来,实在太俭朴了,他让大家讨论虞世南的“意见”,言下之意,就是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下可好,房玄龄为首的众臣的一番话,正中他的下怀。三仞太卑,九丈太崇,那么折中一下,干脆六丈,况六丈者,原陵也,原陵,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墓,完全可以仿之,可谓名正言顺。这等于给了李世民一个好台阶顺顺利利而下,维护了做皇帝者的尊严。

李世民点头赞同。

尽管关于建高祖陵的规模之争因李世民的“点头”而烟消云散,但是,毕竟李世民一度为此劳心费神,伤透了脑筋。

这个时候,唐陵的形制尚无定式。

一年以后,长孙皇后病逝,李世民根据皇后遗言“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命匠人在九嵕山建筑昭陵,从而最终定下唐代的陵寝建制——两种情形:一是继承和发展魏晋、南朝因山为陵的制度,即在风水上佳的雄伟山峰中部开凿墓室,建造大气非凡的山陵;二是承袭秦汉陵制,在平原上封土为陵。

长孙皇后的安葬,没想到成了李唐王朝反盗墓与后来盗墓风潮不断“对话”的焦点。

读者有必要了解一下长孙皇后,因为昭陵因长孙皇后而起。

长孙皇后是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的女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德才兼备型女人。其“仁孝俭素,好读书”。作为李世民的皇后,对李世民的政绩有很大的贡献,她一方面做李世民的好妻子,另一方面非常好学,她曾利用闲暇专门收集历代著名女性的业绩,编写得《女则》三十卷。她崇尚节俭,一次,有人对她说太子宫中器物太少,显不出皇家富贵气象,请皇后开恩增拨一些,她不但不同意,还亲自前去教导太子:“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最终使太子打消了添置金银器皿的念头。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恩爱有加。她也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在不幸患病,弥留之际遗言:“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在她死后,唐太宗李世民诏告天下:“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亲命匠人筑造昭陵。他当着百官的面,对负责昭陵营建的侍臣说,昭陵的规模“足容一棺矣,务从俭约”。并在筑陵完工后令史官记载:“凿石之工才百余人,数十日而毕。”

从字面来看,造昭陵并没有铺张,昭陵的规模并不大。然而,李世民在此只不过是与后人,确切地说是与盗墓贼绕弯子、捉迷藏。他在按自己的意愿施放烟幕弹。

唐昭陵现地礼泉县九嵕山

为了使天下人对他主张薄葬深信不疑,葬完长孙皇后的第二年,即贞观十一年(637)春,他又向天下发布诏书:

生是天地的大德大恩,寿是或长或短的一个期限。生有七尺的身躯,寿以百岁为限度,包藏灵性、禀受天地之气的人类,无不一样。生与寿都得之于自然,是不能够分外企求的。所以《礼记》说:“君主即位就制作棺木。”庄周说:“躯体使我劳累,死亡使我休息。”这难道不是圣人的远见,通达事理的贤人的深识?……天下得到安定,这是朕平素的志向,现在已经实现。但朕仍怕死后的日子,子子孙孙,习惯于流行的风俗,仍然遵循通常的礼仪,加四层的棺材,砍伐百年的巨木,骚扰百姓,增高增大陵园。现在,朕预先写下这一诏令,丧事务必遵从俭省的原则,陵园在九嵕山,地宫不过足以容纳棺木而已。岁月积累,逐渐齐备。葬具有木马泥车、瓦制的鼓、芦苇截成的笛,这样做符合古代的典章制度……

……从今以后,功臣近亲和德行、事业有助于当世的人,如果逝世,应当赐给坟地一处及所用的棺木,使埋葬的时候,丧事完满。有关主管部门照此筹措准备,就合朕的心意了。

这些看似凿凿的言辞,实际上是虚与委蛇。当盗墓者钻进九嵕山长孙皇后和李世民自己的地宫中的时候,后世人便知道了李世民当初不敢公开的秘密,以及他散播的、让史官公布传世的文字的弥天大谎。

唐昭陵前的石碑

事实上,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一方面标榜自己一定开薄葬先河,另一方面则加紧昭陵中自己陵寝的开凿。直到13年后,52岁的他驾崩归葬,这才真正意义上算完工封固。人们至今犹记得,李世民在昭陵完工后,临死之前,还处心积虑地特意撰写一通碑文:“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将其竖于昭陵陵门之前。

等到整个大唐连同它的宿命,一同埋入土下,人们已经熟知,昭陵在“关中十八陵”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达200多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