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盗墓图志豆瓣 > 神秘的72疑冢(第1页)

神秘的72疑冢(第1页)

神秘的72疑冢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其中说: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终令》明确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墓,陵上不堆土,也不植树。

一年后,曹操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分别盛放在四个箱子中,上面写明春、夏、秋、冬,并留下一个遗嘱:“有不讳,随时以殓,金珥珠宝之物,一不得送。”意思是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的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在上一节引述的《遗令》中,曹操重申了死后“薄葬”的要求,即“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及“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

历代帝王都把陵寝作为社稷江山的象征,他们大多从登基之日起,便下令建造陵墓,而且这些陵墓大多耗费惊人。为什么曹操却反其道而行之,力主“薄葬”呢?若稍加考证,不外乎出于几方面考虑。

摆在最前面和分量最重的一部分,当是与其一生崇尚节俭分不开的。

217年岁末,天气寒冷。一天,曹操登上铜雀台,环顾四周。突然,一个青年女子出现于他的视线中。该妇女头戴饰物,身着绫罗,十分华丽。曹操看后,勃然大怒,立即派士兵前去盘问。士兵报告说,此女乃曹操之子曹植的妻子。曹操听后没有言语。第二日,一道诏令送到曹植府上,内容是说其妻违反家规,不事节俭,专好华丽,请其自裁。曹植之妻无奈,只好自缢身亡。原来,一生节俭的曹操曾制定了家规,规定后宫的妃嫔衣服上不得织锦饰绣,侍女的衣裙不准超过鞋帮。宫廷里的帷帐和屏风,破旧之后缝补一下继续使用,所有人员所盖的棉被和垫褥,一律不准织有花纹。

曹操不仅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自己的生活也十分俭朴。据《曹瞒传》记载:“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当时,天下闹灾荒,中原常发生人吃人的事情。军中无粮,靠采桑葚、摸河蚌充饥。曹操颁发了《屯田令》,动员士兵种田,解决了粮食问题。由于资财匮乏,曹操带头不穿皮革制作的衣服。曹操患头风病,官员们劝他做一顶皮帽,以御风寒。但他戴了一顶绢帛做的帽子,不破先例。在他的影响下,官员们都不戴皮帽子了。

当然,曹操毕竟是曹操。曹氏力主薄葬,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防盗。虽说中国历史上盗墓之盛始于春秋,但无论是先行一步的秦人,还是怀着复仇心理后发制人的项羽,都没有明目张胆地设置刨坟掘墓的官吏,只是趁兵荒马乱之机劫掠一番。自董卓之乱后,却大不一样了,蜂起争雄的各路军队经费严重不足,纷纷干起了盗墓的勾当。曹操也不例外。鲁迅在《清明时节》一文中提到的曹操设置“摸金校尉”,专门做盗墓勾当之事,最早见于《为袁绍檄豫州》。200年,袁绍发兵进攻许昌,讨伐曹操,“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代袁绍所作讨曹操的檄文,其中有一段指责这位老奸巨猾的曹阿瞒,除设立“摸金校尉”之类的官职外,还创立了同一类型的“发丘中郎将”官职。

顾名思义,发丘就是盗墓,只是这种行当是以官家的身份出面而已,这种公开的盗掘,当是不折不扣的官盗。为了对这一行业表示重视,曹操于日理万机中,曾亲自指挥发掘古代帝王陵墓,用出土金宝换取世俗的钱财,以养活自己日渐庞大的军队。檄文曾言及:“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后汉书·袁绍传》)尽管此事是曹操的敌人以叫骂的形式说出,自有夸大的成分,但曹氏所设立的盗墓官职当不是空穴来风。据说曹操见到此檄文惊出一身冷汗,头痛病顿有好转,遂大笑道:“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曹操虽未把儒生陈琳与匹夫袁绍放在眼里,但对说他设官盗墓之事没有辩解,这在看客眼里,似乎曹操认为不值一哂,又似乎是默认了。

不过,既然是檄文,就不能像表扬信一样尽拣好听的说,主要的功能还是要历数曹操的罪状。所以后世有研究者认为,这段话很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是从各种史料记载来看,曹操确实干过盗墓的勾当。曹操在历史上不失为一代枭雄,这一行为却为后人所不齿,有人于此评论道:“曹操无道,置发丘中郎、摸金校尉数十员,天下冢墓,无问新旧,发掘时骸骨横暴草野,人皆悲伤。其凶酷残忍如此!”

唐阎立本绘曹丕像

正是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不愿重蹈覆辙,所以曹操一再要求薄葬。

曹操的这一想法甚至影响了他的儿子曹丕。222年,曹丕在《终制》中要求他的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曹丕认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

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据说,曹操还采取了非常措施,即设置疑冢。

据好事者考证,中国最早的疑冢出现于殷商时期,当时,一些奴隶主贵族死后制造几座假墓,虚虚实实,使后人难分真伪。春秋时期,随着盗墓风的盛行,疑冢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到曹操所处的三国,则达到了一个高峰。

曹操设置疑冢的主要目的,当然是防止盗墓,但也可能与其生前一贯奸诈多疑的性格有关。

曹操的祖父叫曹腾,年轻时被阉割,入宫成为太监。后来因为侍奉皇帝有功,被封了高官显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继续曹家的香火,曹腾从亲戚家领了个养子,这就是曹操之父曹嵩。当时东汉朝廷十分腐败,买官现象十分普遍。曹嵩就花了一万万文钱,买了个太尉官职。因为这个出身,曹操从小就被人瞧不起,被骂为“赘阉遗丑”,但也因此养成了一种“任侠**、不治行业”的习气。他常常带着鹰犬去郊外打猎,回来时肩上挂着兔,手上提着鹰,即史书上所记载的“飞鹰走狗,游**无度”。

《太平广记》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年少时曾与后来的敌人袁绍一起搞了一个恶作剧。有一户人家结婚,晚上夫妻合拜入洞房。曹操叫袁绍“站岗放哨”,自己潜入主人家园子,偷看新郎新娘的**之事。不料看得正起劲,被主人发现,大喊:“有偷儿至!”于是主人家的家丁把园子团团围住,曹操被包围了。但曹操对此一点也不惊慌,只见他从袖内抽出一把利刀,一只手拽住新娘,主人见状瑟瑟发抖,不敢动弹,反而求他放人。曹操此时却指着躲在树后的袁绍说:“偷儿在这里,你们为何不去追?”袁绍一听,转身就逃。主人也急忙带众家丁去追赶。这时的曹操,放开新娘,旁若无人地走了。

曹操性格上的多疑,不是《三国演义》多有演义成分,而是有许多史料可以证实:曹操有一个同乡叫桓邵,过去与他有私仇。曹操得志后,桓邵向他请罪,跪在庭前。曹操说了一句:“跪可解死邪?”结果还是把他杀了。《魏书·张绣传》记载,曹操南征,张绣率众降,但因操纳绣族叔济之妻,张绣怀恨在心。曹操听说后,打算秘密杀掉张绣。后因计划走漏风声,反被张绣先发制人,曹操受袭军败。后来曹操为了打败袁绍,以摆脱军事上的劣势和被动地位,不得不释怨招揽张绣,封他为侯,食二千户。但一俟消灭袁绍,地盘巩固,曹操的儿子曹丕就出言逼迫张绣自杀。曹操在临死之前,又把张绣的儿子张泉杀死,以绝后患。凡是有宿怨的,曹操都猜忌,不放心,至死也不放过,所以《曹瞒传》中说,“故人旧怨”大都被曹操报复杀死。

曹操的生性多疑,在其死后也得到了体现。传说在曹操安葬的那一天,邺城的所有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材,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一个千古之谜也随之悬设:72疑冢哪座为真?

宋代诗人俞应符对曹操的这种行径甚为不齿,他在《漳河疑冢》一诗中,以厌恶的口气写道: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