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建筑史免费 >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第1页)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第1页)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自五代、宋以后实物存者渐多,依其结构,可分为木构、砖石塔幢及其他三类分别叙述之。就年代言,辽与北宋约略同时,金则略当南宋而短,故所举各例,但以年代为序,不分南北畛域也。但就地方特征言,则凡边疆地带去文化中心愈远则其所受文化新兴影响愈迟。当宋之世,虽在战争上屡败于辽、金,而在文化上则辽、金节节俯首于汉族。文物艺术之动向,唯宋是瞻。自实物观之,同时代之遗物,凡边陲所见胥保存前期特征较多焉。

一、木构

(一)正定县文庙大成殿(222) 河北正定县文庙大成殿平面广五间,深三间,由柱四列构成。单檐九脊顶,斗拱雄伟,檐出如翼。斗拱双杪偷心,第二跳跳头施令拱,与耍头相交。斗拱但施于柱头,无补间铺作;其转角铺作后尾出华拱四跳,全部偷心,其第四跳与抹角枋一足材相交,至为简洁。内柱之上,以大斗承四缘袱,栿上更施驼峰以接受平梁。平梁之上侏儒柱瘦小,而挟以粗壮之叉手,以承脊榑。殿建造年代,文献无可征;文庙则明洪武间建,而殿则绝非明构,殆就原有寺观改建者,而大成殿乃原有之大殿也,以殿结构之简洁,斗拱权衡之硕大,可能为五代或宋初所建。

(二)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223) 在河北蓟县城内。寺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年(宋太祖雍熙元年,984年),规模颇为宏大。寺历代屡经重修,清代且以寺东部改建行宫,致现存殿宇唯山门与观音阁为原构。

1。观音阁(至) 上下两主层,并平坐一层,共为三层。凡熟悉敦煌壁画中殿宇之形状者,无不一见而感觉二者之相似者也。阁平面长方形,广五间,深四间,柱之分配为内外二周。阁正中为坛,上立十一面观音塑像;阁层层绕像构建,中层至像股,上层楼板中留六角井至像胸部,下层外檐柱头施四杪重拱铺作,隔跳偷心,仅于第二跳施重拱,第四跳施令拱承替木。第三跳华拱则后尾延长为乳栿,以交于内柱铺作之上。补间则仅在柱头枋隐出重拱形,不出跳。内柱较外柱高一跳,铺作双杪重拱以承中层像阁道;其第二跳华拱后尾,即外檐第三跳华拱后尾所延长而成之乳栿也。内柱铺作之上叉立平坐童柱。

第二层为平坐层,介于上、下两主层间,如“亭子间”然。其外柱不与下檐柱相直,而略退入,柱头铺作出三杪,内柱则叉立于下层斗拱之上,即所谓“叉柱造”者是,其柱头铺作出两杪。以承上层楼板绕像胸之六角井口。井口之四斜面,以驼峰承补间铺作(、)。

上层九脊顶,外柱用双杪双下昂铺作,其第一及第三跳偷心。第二跳华拱后尾为乳栿,昂尾压于草乳栿之下。内柱华拱四杪,亦以第二跳后尾为乳栿。其第四跳上承四椽栿,以承斗八藻井。

阁所用斗拱与佛光寺大殿相似之点甚多,但所用梁栿均为直梁,而非月梁。除佛光寺大殿外,此阁与山门乃国内现存最古之木构,年代较佛光寺大殿后一百二十七年。十一面观音像高约十六米,为国内最大之塑像,与两侧胁侍菩萨像均为辽代原塑,富于唐末作风。

2。山门(至) 在观音阁之前,广三间,深两间,单层四注顶。其与敦煌壁画中建筑之相似,亦极显著,其平面长方形,前后共用柱三列,柱头铺作出双杪,第一跳华拱偷心,第二跳跳头施令拱,后尾亦出双杪偷心,以承檐栿。檐栿中段则由中柱上双杪铺作承托,其补间铺作,以短柱立于阑额上,外出华拱两跳,以承橑檐榑;内出四跳,以承下平榑。其转角铺作后尾亦出华拱五跳,以承两面下平榑之相交点,山门不施平暗,即《营造法式》所谓“彻上露明造”者,故所有梁架斗拱,结构毕露,条理井然。檐栿之上,以斗拱支撑平梁;平梁上立侏儒柱及叉手以承脊榑。在结构方面言,此山门实为运用斗拱至最高艺术标准之精品。山门四注屋顶,正脊两端之鸱吻两尾翘转向内,为五代宋初特有之作风。大同华严寺辽重熙七年薄伽教藏内壁藏之鸱吻形制亦与此完全相同。

(三)永寿寺雨华宫(224)(225) 在山西榆次县(今榆次区)源涡村。殿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深广各三间,平面正方形;其内柱仅有前两柱,故其横断面成为《营造法式》所谓“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之制,其内柱以前之面积则作为殿之前廊。斗拱单杪单昂。华拱跳头偷心,后出承栿,其昂头施令拱,与昂嘴形耍头相交。昂尾则压于上一架梁头之下,结构至为简洁合理。此殿亦无平暗,彻上露明造,无草栿。梁栿均为直梁,各架以驼峰及斗拱支撑。屋盖为九脊顶,即清式所谓歇山者,其各缝梁架间用襻间相互联络支撑,全部遂成为富有机能之构架。此殿屋脊用瓦叠砌而成,有显著之生起。脊端鸱吻颇瘦高,可能为当时原物。

(四)大奉国寺大殿(226)(227) 在辽宁义县。建于辽太平元年(1021年)。广九间,单层四注顶,盖辽代佛殿之最大者也,其外檐斗拱双杪双下昂,隔跳偷心重拱造,其特可注意者,转角铺作于角栌之旁,在正侧两面,各加“附角斗”,别加铺作一缝,如《法式》所谓平坐缠柱造之制。其补间铺作亦出双杪双下昂,与柱头铺作相埒。内部梁架尚保存原画彩画,卷草、飞仙等,亦实物中所罕见也。

(五)佛光寺文殊殿(228)(229)(至) 在山西五台县豆村附近,殿建立确实年代无可考(230),揆之形制,似属宋初。其平面广七间,深四间。因内柱之减少,增加内额之净跨,而产生特殊之构架,为此殿之最大特征,内柱计两列,均仅二柱。前一列二柱将殿内长度分为中段三间,左右段各二间之距离。后一列二柱则仅立于当心间平柱地位,左右则各为三间之长距离,盖减少内柱,可以增大内部无阻碍物之净面积也。此长达三间(约十三米)之净跨上,须施长内额以承梁架两缝。但因额力不足,于是工师于内额之下约一米处更施类似由额之辅额一道。主额与辅额之间以枋、短柱、合(左木右泴)、斜柱等联络,形成略似近代Truss(桁架)之构架,至为特殊。在设计及功用上虽不能称为成功之作,然在现存实物中,仅此一孤例(231),亦可贵也,殿悬山造,宋代实物中所不常见,檐下斗拱,除正面出跳外,并出四十五度之斜拱。

(六)正定隆兴寺(232) 河北正定县隆兴寺,本隋之龙藏寺,而龙藏寺碑,素为金石书法家所珍爱者,至今仍屹立寺中焉。寺于宋初曾经太祖敕重建,铸四十二臂观音七十三尺金铜像,覆以大悲阁。清乾隆间,毁寺西部建立行宫,其后让归天主教建立教堂。然寺现存中线上主要建筑则尚多宋代遗构,乾隆建立行宫时,曾大修殿宇,然其重修,唯知遵从清《工程做法则例》,对于古构之特征视若无睹,对于仿古或复原状方面未尝作丝毫之努力或尝试,故在一建筑物中宋、清部分虽相互混构,而区分划然不乱,其山门及大悲阁及阁两侧之集庆阁御书楼皆为此类不同时代特征之混合产品,阁前右侧之转轮藏殿及前面正中之摩尼殿,则保存原状较多。

1。摩尼殿 在大悲阁之前。殿建立确实年代无可考,揆之形制并文献间接反证,当为宋初创建(233)。殿平面近正方形,广七间,深六间,其四面各出抱厦一座。其外观为重檐九脊殿,四面抱厦各以山面向前,在立体上由若干单位层叠联络而成,富有趣致,此盖唐、宋以前所常用,屡见于当时图画,至明、清以后,而逐渐失传之制也。摩尼殿斗拱,上下檐均为单杪单昂偷心造,但耍头斫作昂嘴形,且微斜向下,故所呈现象,有类单杪重昂者。补间铺作出斜拱,略如佛光寺文殊殿所见,故在视觉上,其着重似不在柱头铺作,而反在补间矣。

2。转轮藏殿(至) 在摩尼殿之后,与慈氏阁相对立于大悲阁之前。殿平面三间正方形,前出雨搭,实为一重层之阁。其下层偏前安转轮藏一,故两前内柱间之距离须略加宽,以容转轮藏。上层无雨搭,四周有平坐;上檐之下,另有腰檐一周;顶为九脊顶。上层梁梁架因前后做法不同,遂用大叉手,成一简单之truss。其他榑枋、襻间、绰幕、驼峰等,交相卯接,条理不紊,毫不牵强,实为梁架结构中之上乘。其上檐斗拱,耍头亦斫作昂嘴形;其上另出蚂蚱头,与替木相交,揆其形制,与晋祠大殿颇有相似之处,盖或亦北宋中叶所建耶。

殿下层中央之转轮藏,为一八角形旋转书架,中有立轴,为藏旋转之中心,其经屉以上,作成重檐状,下檐八角,上檐圆,下檐斗拱出双昂三下昂,上出椽及飞椽、角梁等,一如《营造法式》之制;上檐出五杪重拱计心,其上不用椽,仅用雁翅版,上施山华蕉叶,为宋初原物无疑,今经屉部分已全毁。

(七)晋祠正殿献殿及飞梁(234) 晋祠在山西太原西南,为并垣名胜,清泉出之,其地风景清幽,颇多山林自然之趣。有圣母庙,其正殿、殿前鱼沼,及其上飞梁,沼前献殿,并献殿前之金人台,合成一组,为布置之中坚。

1。正殿 志称殿建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就形制论,当属可信。殿重檐九脊顶;平面广七间,深六间,殿身五间,周匝副阶,其前廊深两间,异常空敞。下檐斗拱,柱头铺作出平昂两跳,单拱计心造,其昴两层实以华拱而将外端斫作昂嘴形者,为后世常用之昂形华拱最早一例。其耍头作蚂蚱头形,其后尾为华拱两跳,以承乳栿。补间铺作单杪单下昂,与令拱相交之耍头亦斫作昂嘴状,故呈现单杪双下昂之现象,形制与正定摩尼殿极相似,盖宋初特征之一也。其后尾则出华拱三跳,昂尾斜上以承榑。上檐则柱头铺作为双杪单下昂,第一跳偷心,但跳头施翼形拱。第二、三两跳均施单拱。耍头出作昂嘴形,昂后尾压于栿下。补间铺作则为单杪重昂,其昂乃平置之假昂,其耍头则作蚂蚱头形。此用真昂与假昂之两种斗拱,在上下两檐适互调其位置,可谓穷极技巧者矣。此殿角柱生起颇为显著,而以上檐柱为尤甚。

2。献殿 小殿三间,九脊顶,四周不筑墙壁,第于栏墙上安叉子,如凉亭然。其斗拱与正殿下檐斗拱几完全相同,全部所呈现象颇为灵巧豪放。

3。飞梁 正殿与献殿之间,方池曰“鱼沼”,其上架平面“十”字形之桥,曰“飞梁”。在池中立方石柱若干,柱头以普拍枋联络,其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以承桥之承重梁,此即古所谓石柱桥也。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属可贵,此桥年代殆亦与两殿同时(23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