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建筑史哪个版本好 >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69(第1页)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69(第1页)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69)

一、建筑类型

隋、唐建筑实物之现存者,就类型言,有木构殿堂、佛塔、桥、石窟寺等物。其中石窟寺本身少建筑学上价值。此外尚有钟楼之一部分,亦因不全,不得作一类型之代表物。但在间接资料中,则可得类型八九种,以资佐证。在史籍中亦可得一部分之资料也。

(一)城市设计 隋、唐之长安与洛阳,均为城市设计上之大作。当时雄伟之规,今虽已不存,但尚有文献可征。隋文帝之营大兴城(长安),最大之贡献有三点。其一,将宫殿、官署、民居三者区域分别,以免杂乱而利公私;又置东、西两市,以为交易中心。其二,将全城以横、直街分为棋盘形,使市容整齐划一。其三,将四面街所界划之地作为坊,而其对坊之基本观念,不若近代之block(街区),以其四面之街为主,乃以一坊作为一小城,四面辟门,故言某人居处,不曰在何街而曰在何坊也。街道不唯平直,且规定百步、六十步、四十七步等标准宽度焉。顾炎武言:“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70)唐代建置之气魄,可以见矣。

(二)平面布置 唐代屋宇,无论其为宫殿、寺观或住宅,其平面布置均大致相同,故长安城中佛寺、道观等,由私人“舍宅”建立者不可胜数。今唐代建筑之存在者仅少数殿宇浮屠,无全部院庭存在者,故其平面布置,仅得自敦煌壁画考之。

唐代平面布置之基本观念为四周围墙,中立殿堂。围墙或作为回廊,每面正中或适当位置辟门,四角建角楼,院中殿堂数目,或一或二、三均可。佛寺正殿以前亦有以塔与楼分立左右者,如敦煌第一一七窟五台山图中“南台之寺”,其实例则有日本奈良之法隆寺。在较华丽之建置中,正殿左右亦有出复道或回廊,折而向前,成“凵”字形,而两翼尽头处更立楼或殿者,如大明宫含元殿——夹殿两阁,左曰“翔莺阁”,右曰“栖凤阁”,与殿飞廊相接;及敦煌净土变相图及乐山龙泓寺摩崖所见。

(三)殿堂 唐代殿堂,承汉魏六朝以来传统,已形成中国建筑最主要类型之一。其阶基、殿身、屋顶三部至今日仍为中国建筑之足、身、首。其结构以木柱构架,至今一仍其制。殿堂本身内部,少分为各种不同功用屋室之划分,一殿只作一用;即有划分,亦只依柱间间隔,无依功用,有组织,如后世所谓平面布置也。

(四)楼阁 二层以上之建筑,见于唐画者甚多。通常楼阁,下层出檐,上层立于平坐之上,上为檐瓦屋顶,又有下层以多数立柱构成平坐,而不出檐者,或下部以砖石为高台,台上施平坐斗拱以立上层楼阁柱者。然此类实物今无一存焉。

(五)佛塔 现存唐代佛塔类型计有下列三种。

1。模仿木构之砖塔 如玄奘塔、香积寺塔、大雁塔、净藏塔之类。各层塔身表面以砖砌成柱、额、斗拱乃至门、窗之状,模仿当时木塔样式,其檐部则均叠涩出檐,又纯属砖构方法。层数自一层至十三层乃至十五层不等。

2。单层多檐塔 如小雁塔、法王寺塔、云居寺石塔之类,下层塔身比例瘦高,其上密檐五层至十五层。檐部或叠涩,或刻作椽、瓦状。

3。单层墓塔 如慧崇塔、同光塔之类。塔身大多方形,内辟小室,塔身之上叠涩出檐,或单檐或重檐,即济南神通寺东魏四门塔型是也。如净藏塔亦可属于此类,但塔身为木构样式。

现存唐代佛塔特征之最可注意者有两点。

1。除天宝间之净藏禅师塔外,唐代佛塔平面一律均为正方形:如有内室亦正方形。

2。各层楼板、扶梯一律木构,故塔身结构实为一上下贯通之方形砖筒。除少数实心塔及仅供佛像不能入内之小石塔外,自北魏嵩岳寺塔以至晚唐诸塔,莫不如是。凡有此两特征之佛塔,其为唐构殆可无疑矣。

除上举实物所见诸类型外,见于敦煌画之佛塔,尚有下列四种。

1。木塔 与云冈石窟浮雕及塔柱所见者相同,盖即“上累金盘,下为重楼”之原始型华化佛塔也。

2。多层石塔 为将多数“四门塔”垒叠而成者。每层塔身均辟圆券门,叠涩出檐,上施山花蕉叶。现存实物无此式,然在结构上则极合理也。

3。下木上石塔 下层为木构,斗拱出瓦檐。其上设平坐,以承上层石窣堵坡。其结构违反材料力学原则,恐实际上不多见也。

4。窣堵坡 塔肚部分或为圆球形或作钟形。现存唐代实物无此式。

(六)城郭 敦煌壁画中所画城郭颇多,似均砖甃。城多方形,在两面或四面正中为城门楼,四隅则有角楼,均以平坐立于城上。城门口作梯形“券”,为明以后所不见。城上女墙,或有或无,似无定制。

(七)桥梁 唐代桥梁,至今尚无确可考者。敦煌壁画中所见颇多,均木造,微拱起,旁施勾栏,与日本现代木桥极相似。至于隋安济桥,以一单券越如许长跨,加之以空撞券之结构,至为特殊,且属孤例,不可作通常桥型论也。

二、细节分析

(一)阶基及踏道 唐代阶基实物现存者甚少,大雁塔、小雁塔及佛光寺大殿虽均有阶基,然均经后代重修,是否原状甚属可疑。墓塔中有立于须弥座上者,然其下是否更有阶基,亦成问题。敦煌壁画佛塔均有阶基,多素平,无叠涩;大雁塔门楣石所画大殿阶基亦素平,其下地面且周以散水,如今通用之法。阶基前踏道一道,唯雁塔楣石所画大殿则踏道分为左右,正中不可升降,即所谓东、西阶之制。

(二)平坐 凡殿宇之立于地面或楼台塔阁之下层,均有阶基,但第二层以上或城垣高台之上建立木构者,则多以平坐、斗拱代替阶基,其基本观念乃高举之木构阶基也。玄宗毁武后明堂,“去柱心木,平坐上置八角楼”。此盖不用柱心木建重楼之始,为结构法上一转捩点殊堪注意。敦煌壁画中楼阁城楼等皆有平坐,然实物则尚未见也。

(三)勾栏 阶基或平坐边缘之上,多有施勾栏者。自北魏以至唐、宋六七百年间,勾栏之标准样式为“钩片勾栏”,以地栿、盆唇、巡杖及斗子蜀柱为其构架,盆唇、地栿及两蜀柱间以L及“工”形相交作华板。敦煌壁画中所见极多。其实例则栖霞山五代舍利塔勾栏也。

(四)柱及柱础 佛光寺大殿柱为现存唐柱之唯一确实可考者。其檐柱内柱均同高;高约为柱下径之九倍强。柱身唯上端微有卷杀,柱头紧杀作覆盆状。其用柱之法,则生起与侧脚二法皆极显著,与宋《营造法式》所规定者约略相同。

砖塔表面所砌假柱,大雁塔与香积寺塔均瘦而极高,净藏塔之八角柱则肥短。大雁塔门楣石所画柱亦极瘦高,恐均非真实之比例也。

唐代柱础如用覆盆,则有素平及雕莲瓣者。

(五)门窗 佛光寺大殿门扇为板门,每扇钉门钉五行;门钉铁制,甚小,恐非唐代原物。慧崇塔、净藏塔及栖霞寺塔上假门亦均有门钉,千余年来仍存此制。

佛光寺大殿两梢间窗为直棂窗,净藏塔及香积寺塔上假窗,亦为此式,元、明以后,此式已少见于重要大建筑上,但江南民居仍沿用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