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建筑史哪个版本好 > 第二节 隋唐实物(第1页)

第二节 隋唐实物(第1页)

第二节 隋、唐实物

一、石窟

隋代石窟之最富于建筑趣味者,为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42)。窟寺虽创始于北齐,隋、唐两代添凿颇多。其中开皇四年(584年)石窟,为天龙山诸窟中之最大者。内室方约略四点三○米。其前为双柱廊。其全部布局仍与邻近之北齐石窟相似。其柱作圆形,柱础风化不可辨。柱头上施大斗及替木。其阑额不施于柱之顶端,而在略低之处,为后世所不见。阑额之上施“人”字形补间铺作,其斗亦安替木以承檐榑。自廊通内室之门,为圆券顶,券面作尖拱形。券脚承以圆柱,柱脚托以蹲兽,盖魏、齐以来常见之制也(43)。

龙门石窟以唐代所凿占大多数,然其建筑部分已不自崖石凿出,而采取较简易之木构,构于窟前。其较小之洞窟,仅作简单之窟室,窟外亦无木构殿屋。其中最大者,为奉先寺像龛(44)。龛镌卢舍那佛趺坐像,高八十五尺,并尊者、菩萨、金刚、神王等。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武后助脂粉钱二万贯凿造,至上元十年(676年)十二月三十日功毕。至调露元年(679年),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45)。今崖上龛壁,尚有安梁卯孔及屋顶斜槽痕迹。可以推知其木构在正面为大殿七间,两侧为配殿三间,其屋顶皆倚崖作一面坡者。至于此木构之前面作何形,则无可考矣(46)。龙门其他窟壁亦偶有浮雕殿屋等形者,然较之魏、齐石窟,则其建筑资料上之价值逊之远甚。

此外各地唐代摩崖石刻中,尚有浮雕楼阁殿宇形者,亦为研究唐代建筑之间接资料,当于下文另论之。

二、佛光寺大殿(47)(48)

唐代木构之得保存至今,而年代确实可考者,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一处而已(49)。寺于唐代为五台大刹之一,见于敦煌壁画五台山图,榜曰“大佛光之寺”。其位置在南台之外,为后世朝山者所罕至,烟火冷落,寺极贫寒,因而得幸免重建之厄。

寺史无可考,在今大殿之左侧有塔一座,以形制论为北魏遗物,借以推想,寺之创建当在魏朝。此外仅知唐宪宗元和中(806—820年),寺僧法兴曾建“三层七间弥勒大阁,高九十五尺,尊像七十二位,圣贤八大龙王,罄从严饰”(50)。今寺中并无此阁,而在山坡之上者乃单层大殿七间。殿建于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为国内现存最古之木构物。盖弥勒大阁功毕仅三十余年,即遭会昌灭法之厄,今存大殿乃宣宗复兴佛法后所建,揆之寺中地势,今殿所在或即阁之原址,殿之建立人为“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为阉官“故右军中尉王”(守澄)建造,其名均见于殿内梁下及殿前大中十一年经幢。

殿平面广七间,深四间。其柱之分配为内外两周。外檐柱上施双抄双下昂斗拱。第二杪后尾即为内外柱间之明乳栿,为月梁形,其双层昂尾压于草乳栿之下。内柱之上施四杪斗拱,以承内槽之四椽明栿,栿亦为月梁。补间铺作每间一朵,至为简单。各明栿之上施方格平暗。平暗之上另施草栿以承屋顶。平梁之上,以叉手相抵作“人”字形,以承屋脊,而不用后世通用之侏儒柱。此法见于敦煌壁画中。而实物则仅此一例而已。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除佛光寺大殿以外,尚有河北正定县开元寺钟楼为可能之唐代木构。

三、开元寺钟楼(51)

其已大经后世修改,外貌已全非原形。外檐下层似为金元样式,上层则乃清代所修,内部四柱则极壮大,其上斗拱雄伟,月梁短而大,以形制论,大有唐代遗构之可能。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乃唐僧鉴真东渡所建,其建造年代适当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亦可借以一窥唐风影响所及。

国内现存唐代建筑实物,以砖石塔为最多,兹选各形式不同者数例,按其年代序列分述如下。

四、玄奘塔(52)

西安兴教寺玄奘法师塔在县南约五十里,总章二年(669年)建,盖师圆寂后之五年也。塔五级平面方形。第一层塔身平素,檐部由层砖叠涩而成,檐下以砖砌成普拍枋及简单之把头绞项作(一斗三升)斗拱,每面四朵。上四层每层高、广及宽度均递减,但形式则相同。每层均于表面砌作三间四柱,柱上施阑额普拍枋,柱头施一斗三升斗拱,无补间铺作,其上叠涩出檐。塔顶砖刹,各层檐,及第一层塔身皆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顷修葺。国内砖塔之砌作木构形者,当以此为最古。

五、香积寺塔(53)

在西安西南五十里,今唯一塔存在。塔建于永隆二年(681年),与玄奘塔同属一型。平面正方,高十三层,今仅存十一层半。第一层平素无饰,叠涩出檐。以上各层表面均以砖砌出扁柱及阑额,为四柱三间,柱头施一大斗,补间亦用一大斗,其上叠涩出檐。每层四面当心间均辟圆券门,次间壁面砌立颊及假直棂窗。塔顶现已毁。塔内室方形,各层楼板已毁,自下层可仰视直至顶部。

六、慈恩寺大雁塔(54)

在今西安城南八里,唐时则长安城中之进昌坊也。今寺中唯一之唐代建筑,厥唯大雁塔。现存塔为武后长安中(701—704年)所重建,宋、明、清、民国以来,历次重修。平面正方形。第一层方二十五米余,塔七级,高约六十米,立于方四十五米余,高四米余之台基之上。塔身壁面以砖砌为瘦长之扁柱及阑额;下四层分作七间,上三层五间,柱上施大斗一个,无补间铺作。每层正中辟圆券门。此塔与玄奘塔及香积寺塔同属一型,盖所谓“东夏刹表旧式”,即模仿木构形状者也。塔内室亦方形,初层方约六点八米。各层以木构成楼板,升降亦以木扶梯,盖六朝、隋、唐塔内结构之常法也。塔第一层西面门楣石所刻佛殿图,为研究唐代木建筑之重要资料。当另论之。

七、荐福寺小雁塔(55)

在今西安城南三里,唐时亦在长安城中者也,寺创建于武后文明元年(684年),而塔则景龙中(707—709年),宫人率饯所立,寺中现存之唯一唐代建筑也。塔平面正方形,初层广十一米余,塔十五级,立于广台之上(—1)。今顶上二、三层檐毁坏已甚,仅余十三级,每层叠涩出檐。塔身表面无任何雕饰,唯各层檐下之斜角牙砖两层及南、北两面圆券门破其平素。各层塔身,高广均递减,愈上愈促,故塔全部轮廓呈现秀丽畅快之卷杀,与前举三例迥异其趣,塔前面门廊乃清代修葺时所加建(56),塔内室方约四点一米,其内部各层楼板原亦以木构成,今全毁,不可登临(57)。

八、嵩山法王寺塔(58)

相传寺创始于汉明帝朝,与白马寺同时建立,确否无由证实。隋仁寿二年(602年)曾建舍利塔。今寺内殿宇,皆明、清以后所建。寺北十五层砖塔,平面正方形。内辟方室,直通顶部,塔高四十米余,下部塔身高瘦,其上叠涩出檐十五重,全部轮廓卷杀如小雁塔,秀丽玲珑。塔无年代铭刻,就形制论,当与小雁塔约略同时。

九、云居寺石塔(59)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