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建筑史作者 > 第四节 清代实物(第2页)

第四节 清代实物(第2页)

2 北京北海静心斋平剖面图

“三园”设计最基本之部分乃在山丘池沼之布置,其殿宇亭榭则散布其间。在建筑物成组之平面上,虽仍重一正两厢均衡对称,然而变化甚多。例如方壶胜境,其部临水,三楼两亭,缀以回廊。而正楼之前,又一亭独立,其后则一楼五殿合为一院,均非传统之配置法。又如眉月轩、问月楼、紫碧山房、双鹤斋诸组,均随地势作极不规则之随意布置。各个建筑物之平面,亦多新创形式者:如清夏斋作“工”字形,涵秋馆略如“口”字形,澹泊宁静作“田”字形,万方安和作“卍”字形,眉月轩之前部作偃月形,湛翠轩作曲尺形;又有三卷、四卷、五卷等殿。然就园庭布置之观点论,“三园”中屋宇过多,有害山林池沼之致,恐为“三园”缺点耳。

3 北海静心斋内景之一

4 北海静心斋内景之二

园内殿宇之结构,除安佑宫,舍卫城,正大光明殿外,鲜用斗拱。屋顶形状仅安佑宫大殿为四阿顶,其余九脊顶、排山、硬山或作卷棚式,不用正脊,一反宫殿建筑之积习,而富于游玩趣味。此外亭榭,游廊桥梁,以至船艇冰床之属,莫不形式特异,争妍斗奇。盖高宗之世,八方无事,物力殷阗,为清代全盛时期。除“三园”外,同时复营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清漪园(后改名万寿山颐和园),谓之“三山”,土木之盛,莫此为甚。

5 北京圆明园总图

长春园北部之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式建筑(66)(6及7),其内部平面布置如何,已颇难考,但在外观言,其比例权衡,不臻上品,但雕饰方面如白石雕柱及其他栏楯壁版等,颇极精致;以琉璃料作各种欧式纹饰,亦为有趣之产品,除各地教堂外,我国最初期之洋式建筑,此其最重要者也。

6 圆明园谐奇趣图

(三)热河行宫 热河承德县之避暑山庄系康熙四十二年清圣祖所肇建,就天然风景区而形成者也。其行宫境界绕以石垣,垣石皆不规则形,即所谓“虎皮石墙”者。石垣界限亦不甚规则,随地势弯曲起伏,全部极饶自然趣味。园中“敞殿飞楼,平台奥室,咸各因地势任天趣,不崇华饰,妙极自然”(67),盖与圆明园略同其趣者也。

7 圆明园长春园海晏堂残迹

7-1 海晏堂铜版图

7-2 圆明园方外观铜版图

7-3 圆明园大水法铜版图

7-4 圆明园线法山东门铜版图

7-5 圆明园观水法侧门遗址

园南门丽正门之内为澹泊诚敬殿及其附属殿屋,为山庄之正殿。清帝接见藩王等多在此。此部之后,以湖为设计中心,湖四周冈峦环抱有三十六景之胜。其中如芝径云堤,由澹泊诚敬后万壑松风之北,长堤蜿蜒直渡芳洲。堤左右皆湖,中架木为桥,桥两端各树一坊,盖仿西湖风景也。湖北岸之万树园,高宗屡赐宴诸藩王处,西峪风景清幽,高宗所最爱幸。

民国初年,以行宫为热河都统公署,保存尚佳。迨自东北军汤玉麟部驻防以后,以行宫为省政府,殿宇装修,胥供焚料,数百年古树,任意砍伐。旧日规模破坏殆尽矣。

(四)颐和园 北平西郊现存唯一完整之清代苑囿,清末慈禧太后就清漪园所改建也。园环昆明湖作。其主要建筑均在湖北岸万寿山上及山麓,园之大宫门在山之东焉。入门为仁寿殿,为园之正朝。自殿后乐寿堂,长廊里许,沿湖岸至山之南,为排云殿。山南面累石为拦土墙,成高约百米之高台,上建八角三层四檐之佛香阁,为全景重心所系。阁后山巅琉璃砖砌万佛楼,曰众香界,则山之最高处也。山麓各部庭院拱布,不如排云殿及其前后殿宇之正整拘谨,而较富随意之趣。例如谐趣园,园中小池自然,累石为岸,小榭数曲,踞临池上,清幽尽致,为颐和园中最秀丽之一组建筑。

万寿山之背面,沿山作西藏式石楼,与前山迥异其趣;松林密茂,曲径蜿蜒,尤富山林景色。山北麓下小溪弯曲,俗呼“苏州河”,极为幽静。

湖之南岸为龙王庙,于小岛上架石桥十七孔以达之,虽亦壮观,然附近濯濯无树,遂索然无味矣。

北方诸苑囿,在布置取材方面,多以明末清初江南诸园为蓝本。今京沪铁路沿线各县,名园甚多,如苏州怡园、拙政园、狮子林、汪园、羡园等,皆其名例。狮子林传出自元倪瓒手,但经后世篡改,殊不类瓒生平疏落之作风。汪园面积不足一亩,而深豁洞壑,落落大方,相传乾隆间蒋楫所建。木渎镇严氏羡园,面积颇广,区划院宇。轩厅结构,廊庑配列,以至门窗栏槛,新意层出,不落常套;而其后部小池,上跨石梁,仅高出水面数寸,池周湖石错布,修木灌丛,深浅相映,尤为幽绝(8、9)。大抵南中园林,地不拘大小,室不拘方向,墙院分割,廊庑分割,或曲或偏,随宜施设,无固定程式。其墙壁以白色、灰色为主,间亦涂抹黑色其间,配列漏窗,雅素明净,能与环境调和。其木造部分,多用橙黄、褐黑、深红等黯幽色彩,故人为之美,清幽之趣,并行不悖也(68)。

8 江苏吴县羡园

9 江苏吴县狮子林

三、坛庙

清朝坛庙建筑,多沿朱明之旧,天安门之内,午门之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外城永定门内,东为圜丘(亦称天坛),西为先农坛。方泽(地坛)在安定门外;日坛在朝阳门外东郊;月坛在阜成门外西郊。孔庙及太学与城中最大之喇嘛寺雍和宫均在安定门内。皆京城之重要坛庙也,其大多数坛庙之布置,均以前朝后寝为定则。其祭祀之礼,举行于前面之坛或殿中,其后殿则为安奉神位之所。凡遇大祀则迎神位至前坛或殿受礼焉。兹仅举数例。

(一)天坛 天坛建筑可分为两组,圜丘在前,祈年殿在后。

圜丘为祭天之所,为坛三层,其平面圆形,盖以象天也。坛全部白石砌成;每层均周以栏楯,四面均出踏道九级。上层径九丈(营造尺),下层径二十一丈,共高约一丈六尺。坛之四面绕以矮垣,曰“壝”,每面设棂星门三道。其北门之北为皇穹宇,为一平面圆形单檐之小殿,盖平时安奉上帝神位之殿也。遇祭典则迎神位置于圜丘之上受祭,礼毕则又回置皇穹宇中。殿立于白石高基之上;其南面辟门,其他三面均甃以砖壁。顶盖蓝色琉璃瓦,顶尖撮以金顶。殿前左右为东、西庑各五间,此外尚附有神库、神厨等建筑焉。圜丘初建于明代,较今存者较小较高,清初仍之,今坛则乾隆年间所改建也。皇穹宇于明代本重檐,乾隆八年(1743年)改建,始成今制焉。祈年殿(0)在圜丘之北,祈谷之所也;在明本称大享殿,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始改今名。祈年殿之后为皇乾殿,平时安奉上帝及配祀诸帝神位。祈年殿平面圆形,檐三重,上安金顶,立于三层圆坛之上。其坛之制略如圜丘,而径较大,殿用内外柱二周,各十二柱,中更立龙井柱四。圆周十二间均安格甬门,无砖壁。皇乾殿五间,单檐庑殿顶,立于单层石基之上,基四周亦绕以石栏。祈年殿本明建,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翌年重修,即现存殿是也。皇乾殿及祈年殿前之祈年门,则尚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竣工之原构。祈年殿及圜丘两组外,复绕以缭垣,垣内古柏苍茂,为今日北平公园之一。

0 北京天坛祈年殿

0-1 天坛全景

(二)社稷坛 在天安门内之西侧,祀大社大稷。其坛方形,两层白石砌成,无栏楯雕饰;其上层以五色土辨方分筑。其四面绕以壝;每面立棂星门。壝北门之北为拜殿五间,又北享殿五间,均明代遗构也。民国以来,开放社稷坛为公园,其享殿即今称中山堂者是也。

四、陵墓

清代陵墓,分布四区。其在关外者二区,在辽宁省新宾县及沈阳县(今沈北新区)。入关后,别为东西二陵。东陵在今河北省兴隆县昌瑞山;西陵在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东陵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诸帝及后妃;西陵则雍正、嘉庆、道光、光绪诸帝及后妃葬焉。

清代陵墓之制,大体袭明陵旧观,然亦略有新献。宝顶除平面作圆形外,尚有两侧作平行直线,两端作半圆形者。其在宝顶与方城之间,另设半月形天井,谓之“月牙城”者,非明代所有。至始沈阳昭陵、福陵,陵垣高厚如城垣,上施垛堞,建角楼,尤为罕见之例。故清陵虽遵明陵旧规,但局部上则颇多出入之处。至于地宫结构,虽历代陵墓未经发掘,又无文献可证,难求究竟,唯清陵地宫,则因尚有样式房雷氏图样及各陵工程案册可考,故所知较详。其地面全部布置,关内关外略有不同。沈阳昭陵及西陵泰陵,可为两式典型作品。

(一)昭陵(69)(1) 在辽宁沈阳县城北,为清太宗皇太极之陵。其陵地绕以围墙两重,外墙南面正中辟门,门外为牌楼及值房数间。门内为神道,两旁列华表及走兽共七对;其北正中为碑亭,亭北两旁又列华表一对,又北为朝房,东西各二间,又北则内墙,南面正中隆恩门也。内墙制如城墙,上施垛堞,隆恩门制如城门,城墙四隅建角楼,其方城明楼则与隆恩门遥相对立。隆恩门之内,左、右有东、西配楼,更北为东、西配殿,正北居中则隆恩殿,殿后即方城明楼也。内墙北壁之外为圆城宝顶,但圆城之前,方城明楼之后,有新月形小院,曰月牙城。宝顶之后,土山回抱,为人造假山,即所谓隆业山也。

昭陵之布置,颇为奇特,其可注意者有下列诸点。

1。陵地全部绕以围墙,并隆业山及神道亦在墙内。

2。内墙作城墙形并施垛堞,建城楼角楼。

3。月牙城之制,为明代所无,开清陵特有之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