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建筑史梁思成pdf > 02(第1页)

02(第1页)

02

(二十一)曲阜孔庙碑亭(253) 曲阜孔庙大成门外有碑亭十三,其中二亭建于金明昌六年(1195年),为孔庙最古之建筑物。亭平面正方形,重檐九脊顶;檐柱石制,八角形,下檐斗拱单杪单昂重拱计心造;昂尾交于上檐柱间枋上。上檐斗拱单杪双下昂,第二层昂尾挑起,以承下平榑及两际平梁之下。两檐椽及顶部梁架,恐为清代改作。

二、砖石塔幢

(一)栖霞寺舍利塔(254) 在江苏江宁县(今江宁区)栖霞山栖霞寺。塔全部石造,平面八角形,共五层。初层塔身颇高,立于堂皇富丽之须弥座及仰莲座上。须弥座下更有阶基两级,最下乃敞阔之阶基也。阶基地栿之上,压阑石之下,以间柱分间,其上周施勾片斗子蜀柱勾栏,正面则置踏道以升降,角上则立八角形望柱。须弥座下方涩两级,镌压地隐起斗八、水浪、龙凤、宝相华等纹,雕刻极精。须弥座束腰刻佛迹图。塔身每角立倚柱,正面刻作门形,其余各面浮雕金刚、菩萨等像。柱头之间有阑额,但无斗拱,仅出混石一层以承檐。以上各层塔身低矮,每面作二龛像,各层檐均刻作椽子瓦陇形,塔下部埋没已久,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修,始将阶基掘出,并得残勾栏一段,因得照式补制,恢复旧观。全部重修工作,除塔刹形制或有可疑外,至为谨慎精审,开我国修葺古建未有之佳例。其计划人乃中国营造学社社员、中央大学建筑系卢树森、刘敦桢二教授也,塔之建造年代无确实记录,然考其建筑形制与雕刻作风,当为五代吴越王朝物。

(二)灵隐寺双石塔及闸口白塔(255) 均在浙江杭县,灵隐寺塔立于寺大雄宝殿之前,闸口塔则在闸口车站铁轨之间。三塔形制大致相同。塔全部石造,平面八角形,高九级,立于须弥座上,为模仿木构形制之忠实模型,就功用言,则实为塔形之经幢也,三塔大小高低大致相同,高十米强。每层塔身八角均立圆柱,上施阑额。塔之四正面刻作假门,门侧刻菩萨像,其余四隅面则无门窗,但刻佛菩萨像。柱额之上,各层均雕单杪单下昂铺作以承檐,除第一层外,各层之下均承以平坐,平坐铺作则均为简单之一斗三升。塔顶刹已残毁,但仰莲座,刹杆及相轮七重尚存。诸塔建造年代无确实记录,灵隐寺双塔就其形制及文献资料推测,当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吴越忠懿王钱弘俶重拓灵隐寺时所建,实北宋一朝最古之建筑物也。

(三)繁塔(256) 河南开封县(今开封祥符区)之名胜也,塔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平面六角形,现只存三层,乃明初为“铲王气”削改之余,原有层数已不可考,塔身各层以双杪斗拱承檐,密密排列,除泥道拱外,无横拱,檐部仅较斗拱略出,恐已非原状;上二层塔身之下,均有平坐,其斗拱与檐同。各层塔身遍镶小佛像砖,南北两面作圆券门,塔中心为六角形小室。室顶叠涩,中留小孔,由下可望见二层以上。三层以上,改建六角形塔尖,已非宋代原状。

(四)罗汉院双塔(257)(至) 江苏吴县双塔各七层,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王文罕兄弟所建。二塔平面皆八角形。四正面各辟一门达中央方室。方室四层,每层方向以四十五度相错,故各层门窗位置富于变化。塔第一层重檐,阶基两重,以上六层皆下平坐,上出檐,各层檐斗拱除第七层出华拱二跳外,余皆一跳,斗拱之上,出檐结构,以菱角牙子与板檐砖三层逐渐挑出,至角微翘起,其上施瓦陇垂脊。塔身各层外壁,每角立八角柱,柱间砌作阑额、地袱、槏柱、直棂窗等,忠实模仿木构形制。塔内方室下五层,亦于四隅立柱砌枋额地栿等,其上亦出斗拱。塔顶之刹,以木为杆,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虽屡经后代修理,仍大致保存宋初原形。

(五)虎丘塔(258) 江苏吴县虎丘灵岩寺塔,亦此式塔之著名者也。塔八角七层,塔身各层各隅砌圆柱,上施阑额并槏柱、壶门。阑额之上为砖砌斗拱,双杪重拱偷心造,各层斗拱之上更用菱角牙子两层出檐,其形制与双塔极相似。塔门近已封闭,内部未能调查。塔年代文献无征,揆之形制,似当与双塔约略同时(259)。

(六)正定木塔(260) 在河北正定县天宁寺。塔九层,平面八角形。塔身下四层为砖造,上五层木造,各层砖面砌出柱枋斗拱等,砖砌斗拱多,颇紧促,其上砖砌平坐则无斗拱。上五层木构部分则斗拱权衡比较正常。其斗拱七层全部出单杪。塔刹金属制,已部分毁坏,塔建造年代无可考,揆之形制,当属北宋中叶。

(七)法海寺石塔(261) 在河南密县(今新密市)城内,塔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有“仇知训者,寐中自算造石塔,既觉……凡绳准高下,规模洪促……皆自知训襟臆出……”。故塔之形制非遵循规矩,乃仇知训所独出心裁所造者也。塔平面作正方形:共九级,每层檐皆雕作瓦葺形,第一层塔身较高,其檐下斗拱阑额,比例均违矩,第二、第四层刻圆顶门,第三层周绕勾栏,第五、第八层身下托以莲座,刹之覆钵部分刻作山文,皆非正常形制,仇知训所“寐中自算”者也。

(八)延庆寺舍利塔 (262)在河南济源县。寺创于唐武后朝,但今殿宇倾颓,但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舍利塔一座,塔砖造,高七级,平面六角形。各层壁面砌佛像砖;叠涩出檐,无柱额斗拱等饰。塔中为六角内室,南面开门。其北面入口,则可折入梯级,绕内室而上,其布置法与开封繁塔同。内室各层叠涩,以承各层木楼板。

(九)宜宾白塔(263)(264) 在四川宜宾旧州坝。塔平面正方形。初层塔身颇高,上叠涩出密檐十三重,塔内设方室五层,各层走道阶级,则环绕内室螺旋而上。塔建于北宋崇宁元年至大观三年(1102—1109年)。在外观上,属于唐代常见之单层多檐方塔系统,但内室及走道梯阶之布置,则为宋代所常见。盖因地处偏僻,其受中原影响迟缓,故有此时代落后之表现也。

(十)祐国寺“铁塔”(265) 在河南开封县城内。塔建于宋庆历间(1041—1048年)。塔面用铁色琉璃砌成,故俗称“铁塔”。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第一层下段堙入土中,其在地面以上部分有大方涩数层,似为须弥座之上半。以上塔身,八角砌圆柱,柱上为普拍枋,承托密列之双杪斗拱以承檐。自第二层以上,每层均在平坐之上砌塔身,角上均用圆柱,其中砌普拍枋斗拱出檐,如第一层。塔身壁面褐色琉璃砖,砖面隐起花纹。各层塔身宽度递减,故补间铺作之数,自第一层六朵递减至第十三层两朵。因各层高度递减,故平坐铺作第二层至第六层出两跳,第七层以上仅出一跳。塔内无空室,仅有梯道穿塔身旋绕而上;梯道所至,则于壁面开窗焉。全塔权衡高瘦,颇欠安定感。

(十一)料敌塔(266) 河北定县城内开元寺砖塔,俗呼料敌塔。宋至和二年(1055年)建。因当时定州与契丹邻接,塔可作瞭望敌情之用,故名。塔平面八角形、十一级。第一级较高,上施腰檐,其上为平坐,以承第二层。以上诸层仅各有檐而无平坐。各层檐均为叠涩挑出,断面微凹。全塔轮廓,微有卷杀,外观至为匀妥秀丽,塔内各层均以走廊周绕,而无内室。塔心砖礅内则穿以梯级。走廊顶部出砖制斗拱两跳,以承雕砖平棊,其平棊雕文,至为精美。第四至第七层则用木版,上施彩绘。第八层以上仅用穹窿而无斗拱,今塔东北面已崩塌一部,全塌之厄,恐已为日不远矣。

(十二)灵岩寺辟支塔(267) 在山东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寺,居泰山北壑中,风景幽绝。塔平面八角形,高九级。其第一层立于重层阶基之上,其上砌阑额、普拍枋,出双杪斗拱以承檐,第二至第四三层,均有平坐,平坐亦用双杪斗拱;以上各层则仅出檐而无斗拱。顶上砖砌刹座以立刹。塔四正面各层均辟圆券门。塔内走廊与梯级布局大致如定县料敌塔,塔年代无记录可凭,似属北宋中叶所建。

(十三)兴隆寺塔(268) 山东滋阳县(今济宁兖州区)兴隆寺塔,形制颇为特殊。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全塔简洁无赘饰,各层但叠涩出短檐而已。其塔身逐层递减,但最上六层则骤然缩减,如以另一小塔置于未完塔上者。盖建至第七层而建筑费告罄,故将上六层缩小欤。塔之建造年代为宋嘉祐八年(1063年)。

(十四)普寿寺塔(269) 寺在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东门外里许。入寺门而北有七级砖塔一座。在南北中线上,其后为门墙前殿及崇台上之大雄宝殿。全寺平面配置,尚存六朝古制,塔八棱七级,最下为方台,上立八角形须弥座,座上为斗拱平坐,上设勾栏,再上则为仰莲座以承塔身,塔身颇高,八隅砌八角柱,上为阑额普拍枋斗拱以承檐。塔身四正面作圆券门,四隅面作假直棂窗,第一层檐以上,仅有额枋斗拱承各层檐而无塔身,故此七层塔实乃七檐单层塔也。辽代此式砖塔最为盛行,此塔建于辽太康六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为年代确实可考者之最古者。故举为例,此外如北平天宁寺塔,河北房山县云居寺南塔(辽天庆七年,1117年),皆此同式者也。

(十五)泰宁寺舍利塔(270)河北易县泰宁山泰宁寺塔亦为辽代常见塔型之一。自第一层檐以下与普寿寺塔几完全相同,但自第二层以上各层檐,则均叠涩而不施斗拱,河北易县双塔庵东塔荆轲山圣塔院皆此类也。

(十六)涿县北塔及南塔(271) 河北涿县云居寺塔及智度寺塔,均为模做木塔形制之砖塔。塔之最下层基座,及第一层塔身,并阑额斗拱腰檐等与普寿寺塔完全相同。但第一层以上,为第二层平坐,其上塔身,又完全与第一层塔身相同;如此逐层相叠;第各层高广略递减耳。其塔身均于四正面辟圆券门,四隅面砌假直棂窗,模仿木构至为忠实(除圆券门外)。其原范即应县佛宫寺木塔之形式也。云居寺塔俗呼“北塔”,高六层,辽大安八年(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建。其以偶数为层数,颇为罕见。智度寺塔俗呼“南塔”,五层;易县城内千佛塔,三层;辽宁白塔子白塔,七层,均属此式,盖亦约略同时所建也。

河北涿县智度寺塔(南塔)

(十七)邢台天宁寺塔(272)(—1) 在河北邢台县,其下第一层塔身以下,与其他辽塔相同,其上但出叠涩檐三重,而顶上乃以类似喇嘛之窣堵坡为刹。河北房山县云居寺北塔、蓟县观音寺白塔、易县双塔庵西塔,皆属此型,亦辽代所特有之塔型也。

河北邢台天宁寺塔

(十八)云居寺南塔及北塔(273) 河北房山县云居寺两塔,南塔为普寿寺塔塔型,北塔为邢台天宁寺塔塔型。但两塔均有大方阶基,阶基四隅各立一小塔,盖即“金刚宝座”或“五塔”之义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