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房山县(今北京房山区)云居寺有南、北二塔,均为辽代遗物,北塔台基四隅各立小石塔一,均盛唐物也。四塔形制大致相同。平面方形,共七层,初层塔身较高,其上出石板檐,作叠涩状,以上各层塔身极矮,各檐向上递减,卷杀显著。盖与小雁塔、法王寺塔同属一型而以石建者也。第一层正面辟方门,其上饰以浮雕宝珠形券面,两侧金刚挟卫,为此式石塔之通常作风。
十、昆明慧光寺塔(60)
俗称西寺塔。平面正方形。台基三层,饰以间柱及壶门牙子。塔身,方广约七米,南面辟一门至塔心小室,小室直通塔顶,各层楼板及扶梯已毁。塔身以上,外部叠涩出檐十三重。塔身卷杀至最上数层骤紧,故其轮廓呈现之曲线较豫、陕诸塔略为紧拙。关于塔之年代,传说不一,考昆明之肇始,乃唐代宗时南诏主创建之柘东城,寺塔之建,当以唐末为最近可能。大理崇圣寺塔亦属此型,年代亦约略相同。两者均经后世屡次修葺者也。
十一、灵崖寺慧崇塔(61)
自唐以来,高僧墓塔之留存至今者颇多。前述玄奘塔即其一例也。然其较通常之形式,则多为单层之小塔。山东长清县(今济南市长清区)灵崖寺慧崇塔,建于贞观中。塔全部石造平面正方形,正面辟方门,外饰以圆券,券面刻作火焰或宝珠形,侧面亦作门形,但作假门扇,其上安门钉。塔身上叠涩出檐,其上更有极矮塔身一层,亦叠涩出檐,故全塔呈现单层重檐之状。顶上置须弥座、山华蕉叶,以承仰覆莲及圆珠形塔顶。
十二、净藏禅师塔(62)
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十二里会善寺。寺本北魏孝文帝离宫,至隋改今名。净藏禅师以天宝五载(746年)殁于此寺,塔之建造至迟恐不出数年之外。塔平面作等边八角形,内辟八角小室。塔全部砖造,下为高基,崩毁殊甚,难辨原形。塔身各隅,砌成倚柱,露出五面,当为八角柱也,柱下无础,上施把头绞项作斗拱,角上与批竹耍头相交于栌斗口内。柱头上施阑额,额上施“人”字形补间铺作。塔身正面辟圆券门,左右两侧则作门扇形,隐出门钉,背嵌铬石一块。其四隅面侧做成直棂窗形,塔身以上,叠涩出檐,然甚残破。屋顶之上则置须弥座,八角砌成山华蕉叶形。更上则为平面圆形之须弥座一层,上施仰莲;最上则为石制仰覆莲座及火焰宝珠。
隋、唐现存佛塔平面均四方形。北魏虽有佛光寺六角塔及嵩岳寺十二角塔,然为两孤例。辽、宋以后八角形虽已成为佛塔平面之最通常形式,然在唐代则仅此一例而已。
十三、同光禅师塔(63)
在河南登封县少林寺,建于大历六年(771年),与慧崇塔同型之砖塔也。平面亦正方形。唯正南辟门。塔身上叠涩出檐,顶上须弥座两层,下层正方,上层八角菱形,以承平面圆形之石仰覆莲及宝珠顶。唐代墓塔类此者颇多。
十四、唐太宗昭陵(64)
在陕西醴泉县(今礼泉县)西北五十里,因九嵕山为陵。按长安志图说,周垣两重,前建献殿,陪葬诸王、公主、嫔妃、功臣一百余人,刻番酋十四人像,并所乘六骏之形于北阙下。今六骏尚存,其四在西安陕西省立图书馆,其二在美国彭省大学博物馆,乃唐代雕刻之精品也。唯陵之建筑,今无存者。
十五、唐高宗乾陵(65)
在陕西乾县北五里,因梁山为陵。亦周垣两重;内垣四面辟门,四隅为角楼。陵前双阙、石狮、石马、番酋六十四人像,又建祠堂,绘朝臣六十人画像。今石人、石兽尚存,为唐代雕刻精品。
十六、武氏顺陵(66)
武后为其父武士彟营陵墓于咸阳,号曰“顺陵”,陵前石麒麟及石狮等,为陵地现存唯一遗物,雕刻极精。
十七、赵县安济桥(67)
隋、唐以来桥梁之年代确实可考者极少。河北赵县安济桥不唯确知为隋(581—618年)匠李春所造,且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桥在城南五里洨水上,仅一石券,横跨三十八米之大距离,桥两端撞券部分各砌两小券,做成空撞券。此法在欧洲初见于法国南部Céret(赛雷)——14世纪之桥上,其在近代工程,则至1912年始应用之。李春此桥则较欧洲此式之桥尚早八百年。亦我国现存最古之桥也。
间接资料 唐代绘画雕刻中所见关于建筑之资料颇多,足供参考。
一、敦煌壁画
敦煌窟壁之画及密室中发现画卷中,多净土变相,以殿宇楼阁为背景,可作为唐代之理想建筑图,其各部细节亦描画逼真。总计壁画中所绘建筑类型,有殿堂、楼阁、门楼、角楼、廊亭、围墙、城郭、塔寺等。而此诸建筑物间之联系,其平面布置,亦可借窥大略。
二、大雁塔门楣石画刻
塔初层西门券内半圆形楣石刻释迦说法图,画佛殿五间,立于阶基之上,翼以回廊。其阶基、踏步作东、西阶;斗拱为双杪,补间铺作用“人”字形斗拱,檐缘瓦吻描画均极忠实。为研究唐代建筑极重要文献。
三、石窟浮雕
龙门唐代石窟之雕凿者,对于建筑似毫不注意,故诸窟龛鲜有建筑意识之表现。然在四川多处摩崖,则有雕西方阿弥陀净土变相,以楼阁殿宇为背景者,如夹江县千佛崖、大足县(今大足区)北崖佛湾、乐山县龙泓寺千佛崖皆其例也。其中尤以龙泓寺为富于建筑趣味(68),其龛内所刻建筑,中央为殿堂二层,具平坐,上覆四注顶。右左翼以三层建筑,其第二层中央作**屋,以山面向外。再次两侧壁,则为下石上木,如日本所谓多宝塔之建筑物。此五层建筑之上层,则连以阁道,覆以廊屋,其斗拱、额柱各部细节均逼真实物,为当时建筑之忠实模型。
此种间接资料,为介乎文献与实物间之可贵资料,对于部分细节,价值尤高,在特征分析节内,当再详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