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图像中国建筑史 >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第2页)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第2页)

至于用柱之制,《营造法式》规定有角柱平柱加高之生起,及柱首微侧向内之侧脚两法,几为宋代不易之定则。

河北、山西境内宋、辽、金柱础,以平础不出覆盆为最多,但如佛光寺文殊殿内柱,则用莲瓣覆盆,故亦非绝不用者。长清灵岩寺大殿柱础则覆盆雕山水龙纹。江南柱础几无不用覆盆,其上且加(左木右质),如苏州双塔寺大殿址柱础,覆盆雕卷草花纹,其上并(左木右质)同雕出。吴县用直保圣寺大殿遗址柱础多枚,雕饰精美,宋代柱础之佳例也。

《营造法式》造柱础之制,规定础方为柱径之倍,覆盆高为础方十分之一,盆唇厚为覆盆高十分之一。现存诸例大致与此相符。至于仰覆莲花柱础,则尚未见实例也。

(四)门窗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之门,为可贵之遗物。其装门之法。先按门之高宽安门额及门颊,其内饰以壶门牙子两侧施腰串,装余塞板,额上安格子窗,门扇每扇具门钉七列,每列九枚,佛光寺文殊殿则于门之两侧及门额以上均安板。额上用门簪两枚以安鸡栖木,其门簪扁而长与法式规定之方形门簪用四枚者迥异其趣。其版门门钉,则仅四行,行各七钉而已。

江南诸塔表面模仿木构形者,其门多不发券,而叠涩作成壶门牙子形,较辽塔之作圆券者调和。至于塔身砌作假门者,或作版门,或作格扇。宋、辽门簪均二枚;至金代遗例,已增至四枚。

与地栿相交以承门轴之门砖石,则为砖塔假门所必有,而木构实例反多不用者。

窗之实例以直棂窗为最多,但亦有用菱形或方格者。《营造法式》所见各式图样,尚未见之实例也。

(五)斗拱之结构与权衡 至宋代而发达至于成熟,其各件之部位大小已高度标准化,但其组成又极富变化。按《营造法式》之规定,材分八等,各有定度;“各以材高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以六分为栔,斗拱各件之比例,均以此材栔分为度量单位。其各拱及斗之规定长度,及出跳长度,直至清代尚未改变焉(图3及9)。

就实例言,其在燕云边壤者,尚多存唐风,如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奉国寺大殿等,其斗拱与柱高之比例,均甚高大;斗拱之高,竟及柱高之半。至宋初实例,如榆次永寿寺雨华宫、晋祠大殿等,则在斫割卷杀方面较为柔和,比例则略见减缩。北宋之末,如初祖庵,及《营造法式》之标准样式,则斗拱之高仅及柱之七分之二,在比例上更见缩小。至于南宋及金,如苏州三清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及山门(至)等,斗拱比例更小,在此三百年间,即此一端已可略窥其大致。

在铺作之组成方面,因出杪出昂;单拱重拱,计心偷心,而有各种不同之变化。实物所见,有下列诸种。

1。单杪下附半拱,见于大同海会殿及应县木塔顶层。

2。双杪单拱偷心,独乐寺山门双杪重拱计心,大同薄伽教藏、宝坻三大士殿等。

3。三杪重拱计心,应县木塔平坐。

4。三杪单拱计心,正定转轮藏殿平坐。

5。单昂,苏州三清殿下檐。

6。单杪单昂偷心,榆次永寿寺。

7。单杪单昂偷心,昂形耍头,正定摩尼殿、转轮藏殿(及)。

8。双杪双昂重拱偷心,独乐寺观音阁及应县木塔。

9。双杪三昂重拱计心,正定转轮藏殿转轮藏(小木作)。

10。转角铺作附角斗加铺作一缝,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华严寺大雄宝殿。

11。内槽斗拱用上昂,苏州三清殿。

12。双杪或三杪与斜华拱相交,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及三圣殿;华严寺大雄宝殿。

13。内槽转角铺作,拱自柱出,不用栌斗,苏州三清殿。

14。初间铺作之下施矮柱,其下或更施驼峰,大同薄伽教藏、蓟县独乐寺山门、宝坻三大士殿等。

至于斗拱之各部,其为宋代所初见,或为后世所无或异其形制者,有下列诸项。

1。斜拱即上文(12)所述。

2。下昂,其后尾挑起,以承下平榑,或压于栿下。为一种杠杆作用,如永寿寺、初祖庵等。明清以后,昂尾即失去其机能,成为一种虚饰。

3。昂形耍头与令拱相交,在通常耍头位置,其前作昂嘴形,后尾挑起为杠杆,其功用与昂无异,正定转轮藏殿、晋祠大殿及献殿均为此例。

4。华头子,自斗口出以承昂之两卷瓣,明、清以后即不见。

5。替木在令拱之上以承榑接缝处,亦明、清以后所无。

斗拱各部之卷杀,宋代较唐代为柔和。唐代直线斜杀之批竹昂,在时期上唯宋初,在地域仅晋冀北部见之。天圣间建之晋祠大殿献殿及约略与之同时之龙兴寺转轮藏殿,昂嘴虽直杀,但更削两侧如琴面。北宋中叶以后昂嘴禾入如弧线,乃成惯例。斗拱最上层伸出之耍头,后世多作蚂蚱头形者,在宋代遗例中,或直斫,或斜杀如批竹昂,或作霸王拳,或作翼形,或作夔龙头等,颇富于变化。至于拱头卷杀,分瓣已成定则,但瓣数未必尽同《营造法式》所规定耳。

模仿木构之砖塔,在斗拱之仿砌上,较之唐代更进一步。唐代砖塔仅作把头绞项作(一斗三升),但宋代砖塔则砌砖出跳,至二跳、三跳不等。其在辽、金地域以内者,斜拱且已成为常见部分。然因材料之限制,下昂终未见以砖砌制者也。至于杭州灵隐寺及闸口之石塔,以材料为石质,乃能镌出昂嘴形,模仿木构形制,更为逼真。

(六)构架 就柱梁之分配着眼,《营造法式》规定及实物所见均极富变化。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